西方茶文化與中國茶文化的差異

  17世紀起,飲茶才成為歐洲貴族圈的風尚,之後西方獨特的下午茶文化又傳入中國,不同的文化在相互間影響。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中西茶具各有講究

  中國的茶具多為陶瓷製品,亦有用於普洱茶的紫砂壺。紫砂壺有透氣性,沖泡普洱茶,水溫須很高,要求茶葉也具有一定的透氣性,所以紫砂是最好的選擇。

  而西方人對銀器情有獨鍾,所以西方的茶具多為銀製品。

  2 、濾茶器是西方人飲茶必備良品

  在中國,泡製一杯上等的茶,比如陳年普洱,需要用鐵壺作為燒水工具,再將開水注入茶壺直至沒過茶葉,倒出第一遍水後,再向茶壺中注入開水靜置直至泡開茶葉,方才取小杯品嚐。

  眾所周知,中國人的茶道頗有一番講究,事實上,西方人在飲茶時也有一套禮數。比如,西式茶使用濾茶器,將濾茶器架於茶杯上,將茶倒入杯中至3/4滿,這樣就不會把茶濺到茶托上面,弄得一團糟了。

  3 、中國茶不需調味品

  在中國,飲茶是品其最純正的茶香,沒有在茶中加任何調味品的習慣。

  西式茶可選擇在其中加奶、糖、檸檬片和蜂蜜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須先倒茶,再加其他調味品,順序不能顛倒。加入調味品後,用茶匙攪拌,攪茶時避免弄出太大聲響,攪拌完需要將茶匙置於茶碗的背面。

  中西方茶文化的比較

  17世紀初,繼茶葉到達荷蘭後,飲茶之風很快波及到英、法、德等國。公元1637年英國首次從中國廈門運去茶葉,公元1662年,“飲茶皇后”凱瑟琳提倡皇室飲茶,親以玉照為中國紅茶作商標,推行以茶代酒,使飲茶之風很快風行。這一時期,中國紅茶開始大量進入倫敦市場,飲茶之風,開始風靡整個英倫三島。

  明末清初,英國人從我國廈門、廣州販運大量茶葉,除供應本國所需外,還大量轉運到美洲殖民地,以後又相繼銷到德國、瑞典、丹麥、西班牙、匈牙利等國,1773年的波士頓毀茶事件,爆發了美國的獨立戰爭。可見當時中國茶在歐洲的影響之深遠。

  紅茶的品飲,在國內不似品飲烏龍茶的“功夫茶法”,那樣講究沖泡技藝及茶道精神。紅茶只以傳統的飲茶法,以清飲為主,調飲為輔。傳播到國外,又將紅茶與牛奶相融,製成風味獨特的奶茶,不但深化了紅茶調飲法,而且有形形色色的飲茶習俗。以英國為例。自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王查理二世,不僅是英國曆史上第一位“飲茶皇后”而且在推動英國茶葉貿易,提倡飲茶風尚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皇后進宮後,飲茶風尚首先在英國宮廷盛行,併成為宮廷的一種禮儀,接著流行於豪門世家,成為他們的靈丹妙藥和社交的風行飲料。由於皇后的崇尚飲茶之風,又成為貴族夫人時髦的風尚。18世紀,茶價日趨低廉,茶就成英國人主要飲料,飲茶也逐漸普及民間,此時大眾化茶館林立,飲茶普及各階層,在英國人生活裡,茶是不可或缺的東西。

  茶作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為美容、養顏的飲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後茶的時尚習俗,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裡,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是“萬病之藥”,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範圍,發展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