鱘魚的正確養殖方法是什麼

  鱘魚是現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動物之一,那我們要如何養殖鱘魚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鱘魚的飼養方法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鱘魚的飼養方法

  鱘魚是底棲魚類,食性非常狹窄,屬肉食性魚類,在江中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動遲緩的底棲動物為食,在海洋主要魚類為食,甲殼類次之,軟體動物較少。河口區的中華鱘幼魚主食底棲魚類蛇鯤屬和蛹屬及鱗蝦和蜆類等,產卵期一般停食。 中華鱘是一種適應於水溫範圍相當廣的溫水性魚類,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中華鱘的生存水溫為0~37℃,生長適宜水溫為13~25℃,最佳生長水溫為20~22℃。親鱘適宜催產水溫為17~24.5℃。魚卵最佳孵化水溫為17~21℃。入冬之後,當水溫下降至9~6℃時,中華鱘攝食量很少,生長停滯,甚至出現體重下降的現象。立春前後,水溫逐漸回升至10~13℃,開始少量攝食,生長緩慢。清明之後,水溫回升至15℃以上,攝食開始活躍,生長加快。當水溫達到33~38℃時,中華鱘反而不能正常活動。 在垂直游泳階段,魚苗有極強的趨光性。轉為底棲後,趨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強度對仔、幼鱘的培育沒有明顯影響,但要儘量避免夏天強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溫的急劇上升,養殖水池上方要設定遮陽設施。

  鱘魚的外形特徵

  成體的中華鱘體大而重,雄體一般重68-106千克,雌的130-250千克,因為它們是長江中最大的魚,故又有“長江魚王”之稱。 中華鱘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面,有伸縮性,並能伸成筒狀,體被覆五行縱行排列骨板,背面一行,體側和腹側各兩行,每行有棘狀突起。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魚類,它介於軟骨與硬骨之間,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減退,中軸為未骨化的彈性脊索,無椎體,隨顱的軟骨殼大部分不骨化。尾鰭為歪尾型,偶鰭具寬闊基部,背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於背鰭前方,鰭及尾鰭的基部具棘狀鱗,腸內具螺旋瓣,肛門和洩殖孔位於腹鰭基部附近,輸卵管的開口與卵巢遠離。

  鱘魚的生長繁殖

  鱘魚是一種大型洄游性魚類。平時,中華鱘棲息於北起朝鮮西海岸,南至中國東南沿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洋裡生活了9—18年後,性腺發育接近成熟時,便成群接隊向長江洄游,到達長江上游四川宜賓一帶和金沙江下段繁殖。每年夏秋,聚集於長江口,溯江而上至長江上游金沙江一帶產卵,和幼鱘順江而下,到東海,黃海的深水中成長。 在產卵群體中,雄魚年齡一般為9-22歲,雌魚為16-29歲。中華鱘產卵量也很大,一條母鱘一次可產百萬粒魚籽,只是成活率不高,最後成魚的仍為少數。產卵以後,雌性親魚很快即開始降河。產出的卵粘附於江底岩石或礫石上面,在水溫17-18℃的條件下,受精卵約經5-6晝夜孵化。剛出膜的仔魚帶有巨大的卵黃囊,形似蝌蚪,順水漂流,約12~14天以後開始攝食。再年春季,幼鱘漸次降河,5-8月份出現在長江口崇明島一帶,9月以後,體長已達30釐米的幼鱘陸續離開長江口淺水灘塗,入海培育生長。 中華鱘壽命可達40歲。

  鱘魚的病害防治

  一、卵黴病

  1、病症與病因 卵的表面長有黃白色的毛狀絮狀物,嚴重時魚卵在水中像一個個圓球。發病原因是卵上寄生有水黴屬和綿黴屬等水生真菌,常見的種類有絲水黴、鞭毛綿黴等。這種病多發於受精卵的人工孵化階段。

  2、防治方法 主要是提高卵的受精率,清除壞卵及未受精卵,防止其腐爛後汙染水質;其次是可以用500克每立方米水體濃度的孔雀石綠浸洗魚卵15分鐘。

  二、水黴病

  1、病症與病因 此病是因魚體受機械創傷後,患處感染水黴而致。嚴重時病魚行動遲緩、體消瘦、不攝食,直至死亡。

  2、防治方法 主要的防治方法有兩種:一是用濃度為35-50克,每立方米水體的孔雀石綠和1%的食鹽水混合溶液浸泡20-30分鐘,有一定療效;二是在苗種發病期間通過提高水溫加以控制,水溫範圍為25℃以上,最好是28-50℃。

  三、出血病

  1、病症與病因 此病主要發生於鱘魚幼體階段,是由氣單胞菌引起的,具有極強的傳染性,而且發病迅猛,傳播速度快,死亡率也很高。

  2、防治方法 在苗種培育期間,每隔5-10天用二氧化氯或呋喃唑酮等藥物進行消毒, 並定期在飼料中新增抗菌類藥物預防,以及在飼料中新增B族維生素,如維生素C、維生素E等提高其免疫力。

  四、細菌性腸炎

  1、病症與病因 此病為細菌引起的。病症為腹部、口腔出血,肛門紅腫,魚體消瘦。

  2、防治方法 用含痢特靈0.2%的藥餌投喂,連續投喂5-6天即可治癒。

  五、腫嘴病

  1、病症與病因 此病在史氏鱘的幼體階段發生得較多。是由細菌引起的,主要是因為投喂變質的餌料所致。病徵為嘴腫、四周充血、排洩孔紅腫、不能活動,有時伴有水黴病發生。

  2、防治方法 及時撈出病魚,清除殘餌,換注新水,定期對飼料臺進行消毒,保證飼料的質量。

  六、錐蟲病

  1、病症與病因 病原體為錐蟲。病魚行動遲鈍,身體在水中彎曲呈“L”或“S”形,常臥於水底,不能攝食,體色黑暗、無光澤,有時會在水中急劇地上、下旋轉,若不及時治療,發病後3-5天即會死亡。

  2、防治方法 主要的治療方法是在5千克水中加入20-40國際單位的青黴素G氨鹽進行藥浴,每天1次,每次2小時;其中第一二天用藥量為40國際單位,第三天後用藥量為20國際單位,約7天左右可治癒,早期治癒率可達100%。

  七、車輪蟲病

  1、病症與病因 病原體為車輪蟲。因病原體在魚體和鰓耙上寄生過多而引起魚體衰弱、遊動遲鈍、不攝食、生長緩慢,嚴重時大量死亡。

  2、防治方法 用5%的食鹽水浸泡1小時左右,然後採取流水飼養有較好療效;此外,也可用15%-25%濃度的福爾馬林溶液浸泡,但不能使用硫酸銅。

  八、斜管蟲病

  1、病症與病因 病原體為斜管蟲。當病原體大量寄生於魚體、口腔、鰓部時,會引起病魚煩躁不安,體表呈藍灰色薄膜狀,口腔及眼中黑色素增多。

  2、防治方法 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主要採取的措施是將病魚轉入流水池中飼養,死亡率可降低到4%以下。

  九、小瓜蟲病

  1、病症與病因 此病又稱為白點病。病原體為小瓜蟲。病徵是:在肉眼觀察時可發現在鰓絲和鰭條外有大量斑點,嚴重時斑點呈片狀。病魚體日見消瘦,遊動能力減弱且浮躁不安,食慾減退。在顯微鏡下觀察時可發現白色小點呈濃泡狀,覆蓋有白色的黏膜層。因小瓜蟲侵襲魚體的面板和鰓部組織,以魚體組織細胞為營養,引起魚體組織壞死,阻礙呼吸,最終導致死亡。

  2、防治方法 用50克每立方米水體濃度的福爾馬林溶液浸泡有一定療效;也可以在苗種培育期間提高水溫到25℃以上,最好是28-30℃加以控制,效果較好。

  十、三代蟲病

  1、病症與病因 發病原因是投餵了未經過消毒的水蚤而致。此病主要發生在苗種階段,發病魚嘴部四周及鰓充血,魚苗呈缺氧浮頭狀。

  2、防治方法 用濃度為0.25%的晶體敵百蟲浸泡魚體有較好效果。

  十一、擬馬頸魚蝨病

  1、病症與病因 病原體為擬馬頸魚蝨病。此病在中華鱘上發生得較多。病原體寄生於魚體的鰭基部、肛門、鼻腔、咽部及食管等處,尤以鰓弓、口腔等部位最為常見。

  2、防治方法 一般採用人工拔除病原體,並在患處塗上抗菌素軟膏;或將病魚放入5%的食鹽水中浸泡1-2小時,也有較好效果。

  十二、肝性腦病

  1、病症與病因 此病多發於鱘魚苗種階段,魚體重在15-20克、體長15-20釐米之間。發病原因是飼料中的新增劑有毒。發病魚體色、體表均正常,無明顯病症,偶爾魚的頭部前端和吻部前端的腹面表皮脫落,背部呈粉紅色,患病魚初期有跳躍現象,散遊或獨遊,食慾下降;後期則處於昏迷狀態,停食,而後陸續死亡。解剖發現肝臟呈紫色、褐色、灰色,肚糜爛,膽囊正常,腸內無食物,腎臟、脾臟和心臟正常。病魚的腦組織壞死,糜爛。

  2、防治方法 在飼料中新增乳果酸或乳梨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對於尚不嚴重的病魚,可在飼料中新增對魚肝損害不嚴重的抗生素,如新黴素,卡那黴素,萬古黴素等。

  十三、心外膜膿腫病

  1、病症與病因 魚的體色正常,體表除心臟部位外無其他症狀,肝臟的外型略顯腫大,其顏色受個體大小而有所不同程度的淤血點影響,個體較大者呈黑色 ,小的則為紅色,或區域性出現灰紅色。心臟外表呈不規則凹凸瘤狀,腹面由白到紅,動脈球紅色。個體較大的魚體心臟前端為灰色,後部為紫紅色;稍小的個體心房腫大。患病魚體前腸空,後腸食物較多。腸壁、腎臟、鰓、脾、腦等器官外觀無異常。病魚患病初期適量下降。散遊或獨遊,後期則遊動緩慢,停食以致死亡。

  2、防治方法 因病原不清,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主要的預防措施是投喂人工養殖的水蚯蚓或減少飼料中新增的藥物。

  十四、心外膜脂肪織炎

  1、病症與病因 病魚體表無明顯病理變化,解剖可見有嚴重的脂肪腫,心臟表面顏色為灰褐色到黑色。顯微鏡下觀察組織切片,可見受損壞的細胞在血管周圍向中心集中,或呈帶狀沿心外膜邊緣脂肪組織分佈,嚴重時炎性細胞大量浸潤,組織增生,脂肪被炎性細胞和增生組織所代替,而脂肪組織下面的心肌層未見異常。脂肪組織細胞壞死。此病僅見於高首鱘。致病原因可能是營養失衡或過量攝食脂肪所致,也有人認為是飼料中缺少維生素E及微量元素等所致。

  2、防治方法 主要預防措施是提高飼料質量,滿足維生素及礦物質需要量

  十五、黑體病

  1、病症與病因 病魚身體發黑,瘦弱無力,腹部瘦小。解剖可見胃內無食物,腸道半透明,內充滿淡黃色黏液。病因是代謝不正常或營養不良所致。此病主要發生在規格為8-12釐米的幼魚階段,危害不大。

  2、防治方法 改善水質條件,採用流水養殖方式;或將病魚移至另一池內,改投線蟲或營養較好的飼料。

  十六、大肚子病

  1、病症與病因 病魚腹部腔膨大,腹部向上浮於水面,遊動無力,。解剖可見胃中食物較多,有氣,腸道內有氣泡。有人認為是營養不良或氣單孢菌引起。

  2、防治方法 改善水質條件,降低養殖密度,採用流水養殖方式,在飼料中新增氟哌酸2%-6%、或乾酵母8%-12%、或大黃3%,5天為一療程,若發現魚糞便變稀,應及時減量用大黃。

  十七、紅斑病

  1、病症與病因 此病多發於仔魚階段。病魚卵黃囊前端、或下部、或兩側及背部、尾端下部等部位出現血紅色的點狀斑塊。病魚上浮水面,遊動緩慢,一般從發病開始到死亡時間僅10天左右。發病原因可能是水蚤、蝦類咬傷所致,或在孵化過程中水流過大所致,無傳染性。

  2、防治方法 徹底清除水蚤等敵害生物,合理控制孵化時的水流速度,避免仔魚受傷。


鱘魚怎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