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的飼養標準

  鴨飼養標準是根據畜禽種類,類別,年齡,體重,生理狀態,生產目的與水平等,科學合理的規定一隻禽畜每天應該給與的能量和各種營養物質的數量。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飼養標準種類很多。常用的飼養標準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國家規定和頒佈的標準,如我國的飼養標準、美國的NRC飼養標準、英國的ARC飼養標準等;另一類是大型育種公司根據各自培育的優良品種或品系的特點,制定出的符合該品種或品系營養需要的飼養標準。飼養標準是根據科學試驗和生產實踐經驗的總結制定的。因此,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但在生產實踐中,不應把飼養標準看做是一成不變的規定。因為各地情況千差萬別,鴨的品種、日糧的組成、氣候條件、市場需求,以及其他飼養管理條件不同,對日糧中各種養分的需要量也不同。應把飼養標準作為參考,因地制宜,靈活地加以應用。

  鴨的飼養方法

  一、雛鴨的飼養管理父母代種鴨0-4周齡為育雛期。雛鴨出殼後,非常嬌氣,需要人工選擇或創造適宜的生活環境,細心地飼養管理使其充分地適應外界條件,健康地生長髮育,保持良好的體質和較高的成活率,為將來的後備鴨和種鴨打下良好的基礎。要做好育雛期的管理,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1、首先要做到"早飲水,早開食;先飲水,後開食".種鴨到場後,要讓雛鴨及早飲水,在飲水中加入電解多維及抗生素等藥物,連用3-5天,有助於增強雛鴨抵抗力。飲水15-30分鐘即可開食,開食時採用小鴨料,小鴨料粒度應以適合雛鴨採食為宜。開食後任何時間都不可斷水。

  2、其次要做好保溫工作。雛鴨出雛後絨毛稀少,皮下脂肪很薄,保溫能力較差,抵禦外界寒冷能力弱,育雛室在一週齡內應保持30℃-35℃範圍內,第二週齡內保持25℃-30℃範圍內,第三週後慢慢減溫到採用自然溫度。

  3、要趕堆分群。由於雛鴨合群性強,即使育雛溫度適宜,雛鴨休息時常常打堆而眠。若育雛溫度偏低,打堆就更為嚴重,容易壓死、傷雛鴨。因此必須經常觀察雛鴨的情況,發現有打堆現象,立即要將其趕開,並適當分群及提高育雛室的溫度,以減少雛鴨的死亡,提高成活率。

  4、保持合理的密度。鴨群的活動空間儘量放鬆,育雛期每隻鴨所需面積比身體面積大3-5倍為宜,地面平養適宜的密度為:1周齡20-25只/平方米,2周齡10-15只/平方米,3周齡6-10只/平方米,4周齡4-6只/平方米。若場地較寬,可再降低密度。密度過大,鴨群擁擠,不利於飲水和採食,生長髮育受到影響,也易造成疾病的傳播,並易引起鴨群躁動,出現啄毛,休息不好,生長緩慢,群體不整齊,鴨體汙穢,死亡率增加。鴨群的密度隨日齡的增長而逐步減少,可視季節變化***冬季密度可大些,夏季密度應小些***及雛鴨生長情況和環境衛生狀況調整。5、育雛期的飼養標準。在實際飼養中,應在標準基礎上增加10%-15%的喂料量,否則很難達到體重標準。而我場一般採取0-28天自由採食的方式,到5周齡後才控制採食量。總之,育雛是一項十分細緻的工作,也關係到養鴨成敗,只要熟悉了雛鴨的特點,加強飼養管理,就能育好雛鴨。

  二、後備鴨的飼養管理 後備種鴨,以稱育成期種鴨,是指育雛結束5周齡至開產的這一時期,這是種鴨一生中很重要的時期,養好後備鴨是為產蛋鴨打好基礎,育成期的飼養管理將決定種鴨產蛋的生產效能。養好後備鴨的關鍵技術是限制飼養。營養環境同生命的維持以及育肥、產蛋等經濟效能的表現有密切關係。對於鴨來說,營養環境是非常重要的環境因素之一。從鴨的生產效能或經濟效益等方面來看,這種營養環境經常處於最高營養條件下並非理想。若通過限制飼養,使之這些反應往往與提高鴨的生命力、生產效能和增加養鴨收益密切相關。實行限制飼養使後備鴨性成熟達到最適化和週期化,使後備鴨體重達到最適化和一致化,通過育成期的限制飼養來節約飼料消耗,節約生產成本。限制飼養主要做好以幾點:

  1、控制體重。4周齡至24周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是保持鴨群的體重與標準體重接近。體重過高或過低有害鴨群將來的產蛋率。每天飼餵應以鴨群體重與標準體重相差來決定,在150克/只的範圍內根據體重而有所增減,而我場一般在5周齡內保持4周齡末的採食量,到6周齡時才按標準體重限制採食。4週末早上飼餵時,將一群種鴨各稱公母鴨10%,計算每群鴨的平均體重,與標準體重比較,然後決定鴨群的飼料供給量,在標準體重±2%的標準範圍外,平均體重過重則相應減少飼餵量,平均體重過輕則相應增加飼餵量,增減多少視實際情況而定。在開產前2周,要注意到在產第一隻蛋時,將後備鴨料逐步過渡到蛋鴨料,到產蛋達5%,讓種鴨自由採食。

  2、後備種鴨飼養時應混群飼養,育成後按公母比1:5的比例搭配合群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