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育技術學科的理論與實踐

[摘要] 有關教育技術的相關概念應該由不同層面的定義分別來表述,然後由它們組成完整的定義體系,對教育技術學科作出全面的闡釋。教育技術學科的定義體系由教育技術本質的定義、教育技術實踐層面的定義和教育技術理論層面的定義所組成,並由此而匯出現代教育技術的定義。

    [關鍵詞] 教育技術;學科;定義體系

    視聽教學、個別化教學和系統方法的發展與結合,形成了今天的教育技術領域,它的標誌就是1970年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簡稱AECT***的成立。


    AECT成立後,致力於教育技術領域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工作,分別於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提出有關教育技術的定義。其中以1994年提出的定義,即“教學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對有關的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1]最為簡潔、明確,最具有代表性。

    AECT’94定義的引進,對我國教育技術事業的發展和教育技術學科的確立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由於對定義理解的不同,也產生了一些問題。

    第一,在美國,教育技術是作為一個“研究領域”而存在的。因此,他們認為只要是和教育相關的問題,就應該去研究,而往往不在意教育技術“是什麼”。

    正如《教學技術:領域的定義和範疇》一書的書名所示,’94定義是屬於“領域”的定義,而不是學科定義。

    第二,儘管從歷史上看,美國一直在交替使用“教育技術”和“教學技術”,認為兩者是同義語。但從中國人的觀點來看,這兩個名詞顯然不屬於同一層面。教學技術相對於教育技術來講是微觀層面的,它理所當然地關注“學習”;而教育技術則應更多地關注教育績效的提高。

    第三,教育技術與教育技術學是兩個相關的不同概念,如果把它們混為一談,則會引起理論和實踐的混亂。而在我國,恰恰把’94定義既當作教育技術的定義,又作為教育技術學科的定義,因而引起了很多困惑。

    鑑於上述原因,為了教育技術學科的健康發展和正確運用教育技術促進教育現代化的程序,有必要對教育技術的相關概念作深入研究。

    筆者認為,教育技術的相關概念應該由不同層面的定義分別來表述,然後由它們共同組成定義體系,對教育技術學科作出完整的闡釋。

    一、教育技術本質的定義

    教育技術本質的定義是解決“教育技術是什麼”問題的。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技術的本質,我們首先需要對教育和技術的概念分別進行討論。

    1.關於“什麼是教育”的討論

    一般認為,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同社會的發展、人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絡。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入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含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2]

    以往,我們對教育的認識大多定位在學校教育的層面上,認為人受教育的時間是從幼兒園開始,到高等學校(包括成人院校)畢業為止,實際上這是一種狹義的教育觀念。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知識更新的週期越來越短,人們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終身教育被提到日程之上,受教育的時間延長至人的一生,而受教育的空間則延伸至工作單位、家庭和社群,包括你所在的任何地方。資訊科技,尤其是網路技術的發展,為終身教育的實現提供了可能。因此,今後我們應該以廣義的教育觀念來指導教育技術的研究和工作。

    2.關於“什麼是技術”的討論

    英文“技術”一詞出自希臘文techne(工藝、技能)與logos(詞、講話)的組合,意思是對工藝和技能進行論述。最初,它僅指各種應用技藝,與直接的操作聯絡在一起。“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技術一詞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從而導致了對它的理解和表述的多樣(性)。”[3]

    到目前為止,對“什麼是技術”的論述不下幾十種,要想給技術下一個“準確”的定義顯然是困難的。

    劉大椿先生在《科學技術哲學導論》一書中把技術的定義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分別引用了戴沙沃、R·麥基、G·羅波爾、C·米切姆、M·邦格、埃呂爾、H·馬爾庫塞等學者的觀點來進行說明。同時,他還論述了技術的要素和結構,對我們深入理解技術的本質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現把它節錄如下:

    ***1***技術要素的分類。

    ①經驗形態的技術要素。它主要是指經驗、技能這些主觀性的技術要素。

    ②實體形態的技術要素。它主要是指以生產工具為主要標誌的客觀性技術要素。

    ③知識形態的技術要素。它主要是指以技術知識為象徵的主體化技術要素。

    ***2***技術的結構。

    ①經驗型技術結構。就是由經驗知識、手工工具和手工性經驗技能等技術要素形態組成的,而且以手工性經驗技能為主導要素的技術結構。

    ②實體型技術結構。就是由機器、機械性經驗技能和半經驗、半理論的技術知識等要素形態組成的,而且以機器等技術手段為主導要素的技術結構。

    ③知識型技術結構。就是由理論知識、自控裝置和知識性經驗技能等要素形態組成的,而且以技術知識為主導要素的技術結構。[4]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技術是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促進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所掌握的各種活動方式、手段和方法的總和。它包括經驗形態、實體形態和知識形態三大要素,並由此形成不同的技術結構。實體形態的技術與具體的物質(工具、裝置、材料)有關,我們把它稱為物化技術(即一般狹義理解的技術);經驗形態和知識形態的技術與人的智力有關而與物質無關,我們把它稱為智慧技術(簡稱方法)。因此可以認為:技術由物化技術和智慧技術兩部分所組成。

    據此,可以對技術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技術包括在解決某一問題時涉及到的所有的物化技術和智慧技術的有機整合;狹義的技術是強調其中一部分技術而並非全部。並且,“技術的本質決定了它具有雙重屬性,其自然屬性表現在任何技術都必須符合自然規律,其社會屬性則表現在技術的產生、發展和應用要受社會條件的制約。”[5]

    3.關於教育技術本質的討論

    近年來,有關教育技術的定義發表了不少,但是能夠真正說清楚“教育技術是什麼”的卻不多。在這裡,我們引用尹俊華先生的論述:“教育技術就是‘教育中的技術 ’,是人類在教育活動中所採用的一切技術手段和方法的總和。它分為有形(物化形態)和無形(智慧形態)兩大類。物化形態的技術指的是凝固和體現在有形的物體中的科學知識,它包括從黑板、粉筆等傳統的教具到電子計算機、衛星通訊等一切可用於教育的器材、設施、裝置及相應的軟體;智慧形態的技術指的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現出來,以功能形式作用於教育實踐的科學知識,如系統方法等。”[6]

    我們把上述論述加以簡化,可得出教育技術本質的定義:教育技術是人類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採用的一切技術與方法的總稱。

    在上述定義中,有幾個問題需要明確:

    ***1***定義中提到的“技術與方法”,分別指物化技術和智慧技術,而且是為了解決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實際問題而採用的物化技術和智慧技術。

    ***2***根據定義可以將對教育技術的理解區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大類,如圖1所示。

    對教育作廣義理解,並認為技術包括一切(即為解決教育、教學問題而採用的所有可能得到的)物化技術(簡稱技術)和智慧技術(簡稱方法),此時稱為廣義教育技術(如圖中D***;對教育作廣義理解;而對技術作狹義理解(如只理解為現代媒體技術和系統技術),或對教育作狹義理解(如只限定在學校教育範圍內),而對技術作廣義理解,此時的教育技術都屬於狹義的範疇(如圖中C和B***;如果不僅對教育作狹義理解,對技術也作狹義理解(甚至把技術只理解為媒體技術),這時的教育技術理念就更狹窄了(如圖中A***。

    ***3***“技術與方法”必須經過有機整合,共同作用於教育、教學活動,以提高績效。

    根據教育技術本質的定義,教育技術所包含的技術層次如圖2所示。

    資料來源:根據李克東先生“教育技術的層次圖”改編

    從圖中可以看出,教育技術由物化技術和智慧技術組成。由於教育技術中的物化技術和教學媒體有關,因此又稱為媒體技術。

    媒體技術(簡稱技術)包含硬體技術***Hardware Technology***和軟體技術***Software Technology***兩個層次;智慧技術(簡稱方法)包含系統技術***Systematic Technology***和整體技術***Systemic Technology***兩個層次。

    硬體技術指與裝置、工具相關的使用、維護和開發的能力;軟體技術指對相應軟體的使用、管理、評價以及設計、開發的能力。

    系統技術指運用系統科學理論分析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提出目標,設計解決方案,試行並評價其結果,在評價的基礎上進行修正的一種方法體系。

    整體技術強調各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如教學系統和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系統的整體性是由系統內部諸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絡和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有機聯絡共同來保證的。如果只注重教學系統內部各要素的有機關聯而忽略了教學系統與外部社會環境的有機關聯,只注意教育中教學方面的問題而不注意非教學方面的問題,則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另外,可以借鑑生態學的理論對教育技術在教育發展中的作用進行深入研究。如新的技術(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引入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將會對原教學系統的“生態環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它會產生什麼積極的效果?會發生什麼問題?如何把“新物種”整合到原有的系統中或如何改變原有的系統以發揮積極的作用?等等。這是整體技術的具體應用,將會有效地幫助我們建立全面的教育技術觀。

    二、教育技術實踐層面的定義

    從上述有關技術定義的討論中可以看出,技術不僅僅是一種技能、方法,一種知識,還是一種活動過程。這一特點,在我國教育技術(電化教育)的發展過程中,表現得非常明顯。在我國,有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完整的教育技術(電化教育)體系,它不單單是一門學科專業,而且還是一項事業,同時又是一種產業。除了現有的教育技術學科專業以外,從中央電教館到各省、市、地、縣電教館(站),從高等學校教育技術(電化教育)中心到中小學電教組(室),建有一套完整的電教機構;全國教育技術(電化教育)專職人員隊伍達幾十萬人,他們帶領、指導和幫助千萬學科教師運用教育技術,進行教學改革實踐。這是我們教育技術事業興旺發達的一筆巨大的財富。

教育技術本質的定義說明了教育技術“是什麼”,但它並沒有回答在教學實踐中,教育技術能夠“做什麼”和“如何做”的問題。這就需要有一個簡單、明確,具有可操作性的定義來指導實踐,筆者把它稱為教育技術實踐層面的定義:

    教育技術是在先進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運用相關的技術和方法促進教育效果優化的實踐活動。

    仔細分析上述定義,可以看出:

    ***1***教育技術的最終目的是促進教育效果的優化,回答了教育技術能夠“做什麼”的問題。

    ***2***運用教育技術時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要在當時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相關的理論(包括教育觀念、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指導下,不能盲目實踐;二是要採用與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相關的技術和方法,而不是隻考慮技術的新穎和高低,更不是先確定所使用的技術而後再到教學中去找可用之處。這一條回答了教育技術“如何做”的問題。

    對於教育技術實踐工作者和普通學科教師,他們不容易理解AECT’94定義的全部含義,或者即使有所瞭解,也不知道如何與自己的實踐相聯絡。掌握上述教育技術實踐層面的定義,對他們來說就比較容易,而且能夠把定義和他們的工作聯絡起來,指導自己的教學改革實踐。

    三、教育技術理論層面的定義

    教育技術作為一門學科,在我國已經得到認可,這反映在“教育技術學”作為教育學的二級學科分別列入了國家學位委員會研究生專業目錄***1986年***和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1993年***。在這一點上,我們要特別記住顧明遠先生為此付出的努力和所起到的關鍵作用。到目前為止,教育技術學科在全國已經有5個博士點、20多個碩士點和上百個本、專科專業,它們遍佈於師範院校、綜合大學、文理工科院校和軍隊院校,數量仍在繼續增加之中。在這“繁榮”景象的背後,也存在著許多令人擔憂和不安的問題,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

    作為一個成熟的研究領域,它應該有幾個最基本的條件:明確的研究物件、任務和目的;科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線;有一批本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形成了較為合理的學術梯隊;有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並在實踐中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除上述條件外,還必須滿足以下幾項要求:研究物件不但明確,而且要明顯地區別於其他學科;有屬於自己的、能夠正確反映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明確本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係,有準確的定位;有明確具體的哲學思想的指導。

    根據上述條件,教育技術作為一個研究領域,已經得到確立;但是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學術上得到確認並將躋身於學科之林,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事情要做,恐怕需要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使本學科趨於成熟。

    當前,教育技術學科建設中最根本的、最迫切的任務是需要初步構建本學科的基本知識體系,它包括學科的定義、定位、基本理論框架、實踐領域構成、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等內容。在這篇文章中只探討學科定義的問題,其他的內容放在後續文章中進行討論。

    1.有關學科定義的論述

    關於什麼是教育技術學,有不少專家、學者都論述過,現摘錄有代表性的幾種:

    ***1***教育技術學是應用技術學的概念、觀點、方法以及方法論,研究教育、教學過程及其管理過程的優化的技術手段、操作方法和方法論的一門學科,其目的是為了獲得更有效的教學。它以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傳播理論和系統理論為基礎,依據教育過程的客觀性、可測量性、可再現性和可操作性,應用科學技術的研究成果和技術學研究方法,在確定的教育目的下探索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的技術手段、操作方法和優化教育、教學過程的理論與方法。[7]

    ***2***教育技術學是教育科學群體中一門新學科,它是以教育學的理論為基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系統科學的觀點和方法,探求提高教學效果的技術手段和教學過程優化的理論與方法。[8]

    ***3***教育技術學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領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成果,開發人以及人以外的學習資源,以求達到最優化的教育效果的知識體系……[9]

    ***4***教育技術學是一門運用系統方法來診斷教育教學問題、設計解決方案、實施及評價解決方案的技術學層次的教育學科。[10]

    ***5***教育技術學是依據教育科學理論,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領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成果,開發人及人以外的學習資源,優化教學過程,促進學習者學習的知識體系。[11]

    ***6*** 教育工藝學是對關係到教育的所有操作因素加以分析、選擇、組合和控制,然後進行實驗的實際研究,以便取得最大教育效果的一門工藝科學。關係到教育的所有操作因素包括: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材教具、教育媒體、教育方法、教授方法、教育環境、學生行為、教師行為、師生編組以及上述因素的相互關係。最終目標是追求教育的最優化。[12]

    以上的論述從不同的側面對教育技術學進行了準確的描述。由於篇幅所限,就不展開分析了。能不能用一句簡單、明確的話闡明教育技術學是什麼呢?筆者試著給教育技術學提出一個規定性定義,也就是教育技術理論層面的定義。

    2.教育技術學規定性定義

    教育技術學是研究在教育中運用相關技術來提高績效的理論、規律和方法的一門科學。它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理論為基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系統科學的觀點、方法,通過對與教育相關的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以促進教育績效的提高。

    通過對上述定義及其描述條文的仔細分析,我們可以得到:

    ***1***教育技術學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育的績效。也就是說,教育技術學研究的目的不僅僅是優化教育、教學效果,而且還要提高其效率和效益(包括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教育技術學研究的物件是與教育相關的技術,也就是構成“與教育相關的過程和資源”的過程(智慧)技術和資源(媒體)技術。

    與教育相關的過程和資源的層次如圖3所示。

    教育資源是指人在接受終身教育過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有利於自身發展的主客觀條件。從圖中可以看出,教育資源包括了學習資源在內;而學習資源又包括了教學資源在內。同樣,教育過程包括了學習過程;而學習過程又包括了教學過程。

    結合我國當前的實際狀況,應對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給以更多的關注。在充分發揮原有教學資源的作用和繼續普及基於“教”的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的同時,加快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路為代表的資訊化環境的建設和進行基於“學”的教學設計的實踐,促進資訊科技與課程的整合,為學生自主學習模式的建立創造條件,加速教育改革的程序。

    ***3***教育技術學研究的任務是總結、提出運用技術提高教育績效的理論、規律和方法,並由此提出教育技術學科的知識體系。

    ***4***教育技術學研究的領域包括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

    ①教育技術學的理論領域。教育技術學的理論研究領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A.教育技術學科的基本概念。

    B.教育技術學科理論框架和實踐體系的建立。

    C.教學設計的理論與發展研究。

    D.媒體理論與開發研究。

    E.網路教學的理論與應用研究。

    F.遠端教育理論的研究。

    G.教育技術的管理與評價。

    H. 績效技術及其支援系統。

    ②教育技術學的實踐領域。教育技術學的實踐領域也就是教育技術(電化教育)的應用領域,主要由三大系統組成:

    A. 學校教育系統:深化教學改革,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開展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實踐研究;優化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

    B.遠端教育系統:三網統籌;開展遠端教育模式的研究;開發網路課程和教學軟體,建設學習支援服務系統;積極、穩妥地進行網路教學試點。

    C.社會其他系統:社群教育、終身教育、科教興國、企事業業務培訓和人力資源開發、績效技術的應用。

    ***5***教育技術學研究的範疇包括對相關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

    設計範疇主要指標對教學系統中不同層次的教學設計,以及由此而發展起來的績效設計。

    開發範疇主要指將相關的理論和技術,尤其是資訊科學技術加以整合,用於教學系統和其他相關係統的開發研究。

    利用範疇主要指將各種技術、手段,尤其是資訊科技手段應用到教育、教學中,以及相關係統中,以提高它們的績效。

    管理範疇主要指對相關係統、資源、資訊以及研究專案的管理。

    評價範疇主要指對相關係統制定科學的評價標準並進行測量,給出定量和定性的判斷,以使各相關係統達到優化。

    ***6***教育技術學的研究方法。

    教育技術學科以系統科學為方法論基礎,主要採用行動研究和質的研究方法,積極開展實驗研究。

    四、教育技術學科的定義體系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教育技術本質的定義、教育技術實踐層面的定義和教育技術理論層面的定義——規定性定義,共同組成了教育技術學科完整的定義體系。

    1.教育技術本質的定義

    教育技術是人類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採用的一切技術與方法的總稱。

    2. 教育技術實踐層面的定義

    教育技術是在先進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運用相關的技術和方法促進教育效果優化的實踐活動。

    3.教育技術理論層面的定義

    教育技術學是研究在教育中運用相關技術來提高績效的理論、規律和方法的一門科學。

    教育技術本質的定義說明了教育技術“是什麼”,教育技術實踐層面的定義說明了教育技術能夠“做什麼”和“如何做”,教育技術理論層面的定義說明了教育技術學科的內涵。三者組成的教育技術學科定義體系,完整地闡明瞭教育技術學科的基本概念。

    上述定義體系為我們從事教育技術領域的各項研究和實踐,提供了共同的基礎與交流的平臺。當需要論述和了解教育技術本身是什麼的時候,應該以教育技術本質的定義為準;當從事教育技術(電化教育)實際工作時,應以教育技術實踐層面的定義為指導,既簡明又易於理解和操作;當從事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研究、學科專業建設時,則應以教育技術理論層面的定義為準,它說明了教育技術學科所研究的“目的、物件、任務、領域、範疇和方法”,不僅包含了美國AECT’94定義的主要內容,而且更為明確和全面,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思想。

    五、關於現代教育技術的討論

“教育技術”名稱進入我國不久,便產生了“現代教育技術”這一提法,這是中國特有的名詞。對“什麼是現代教育技術”有著各種各樣的解釋:有的認為它和教育技術是同義語;有的認為過去的教育技術是傳統教育技術,現在所從事的教育技術才是現代教育技術;有的把現代教育技術等同於資訊科技;還有的乾脆認為現代教育技術就是計算機和網路在教育中的應用。認識上的混亂導致實踐中的偏頗,影響了教育技術對教育改革的支援作用,同時也影響了教育技術學科的健康發展。

    筆者認為,現代教育技術只是教育技術發展過程中,在當今時代的一種表述,是教育技術實踐層面的現在時段,它所依據的理論仍然是教育技術的理論體系。

    1.現代教育技術的定義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教育思想、理論,有不同的技術和方法。我們根據教育技術實踐層面的定義可以匯出現代教育技術的定義如下:

    現代教育技術是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運用現代資訊科技和系統方法促進教育效果優化的實踐活動。

    詳細分析定義中所包含的內容,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1***現代教育技術包含了兩個要素: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現代資訊科技、系統方法,二者缺一不可。

    ***2***現代教育思想包括現代教育觀、現代學習觀和現代人才觀,現代教育理論包括現代學習理論、現代教學理論和現代傳播理論。

    ***3*** 現代資訊科技指在多媒體計算機和網路(合其他現代教學媒體,下同)環境下,對資訊的獲取、儲存、加工、創新和分析、評價的能力,包括了對計算機和網路環境的操作技術和計算機、網路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兩部分;系統方法是指系統科學與教育、教學的整合,它的代表是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

    ***4***現代教育技術的目的是促進教育效果的優化。

    2.現代教育技術與電化教育

    1998年,南國農先生曾經給電化教育賦予了新的定義:“電化教育,就是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主要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育活動,以實現教育過程的最優化。”[13]並認為:

“現代教育技術,是把現代教育理論應用於教育教學實踐的手段和方法的體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教學中應用的現代化技術手段,即現代教育媒體;

“***2***運用現代教育媒體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方法,即媒傳教學法;

“***3***優化教育、教學過程的系統方法,即教學設計。”[14]

    如果把我們給出的現代教育技術定義和電化教育1998定義及其解釋相比較,可以看出它們所表達的實質內容是基本相同的。

    [參考文獻]

    [1][美]巴巴拉·西爾斯,麗塔·裡齊著。烏美娜,劉雍潛等譯。教學技術:領域的定義和範疇[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9.

    [2]董純才,劉佛年,張煥庭。教育[A].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3]尹俊華。教育技術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5]劉大椿。科學技術哲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6][7]尹俊華。教育技術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8]顧明遠。教育技術學和二十一世紀教育[A].全國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領導小組辦公室主編,學校教育現代化建設[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8.

    [9]章偉民,曹揆申。教育技術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0]李文光,楊開誠。資訊科技環境下的現代教育技術觀念[J].中國電化教育,2001,***2***.

    [11]馮秀琪。教育技術的學科定位與專業建設[A].北京教育技術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2.

    [12] [日]阪元昂。現代社會的教育工藝學[M].東京:大日本圖書公司,1971..

    [13 14]南國農,李運林。電化教育學(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