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方法

  交往能力的培養是幼兒能力培養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對於以後幼兒的學習、生活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

  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技巧

  一、為幼兒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促進幼兒的正常交往。

  幼兒的交往能力只有在良好的環境和更多的交往實踐中得到鍛鍊。如:剛入幼兒園的孩子對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人往往會產生恐懼、不安、焦慮的心理,表現為孤僻、膽小、不合群。針對以上情況,教師應為孩子提供交往的環境和機會,以消除孩子的不安心理,儘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這時老師可以請大年齡班的幼兒到班裡為小朋友表演節目、講故事、交朋友,跟他們做遊戲,在和哥哥姐姐交往中,慢慢使幼兒解除孤獨、害怕的情緒,使他們感受到友愛、歡樂,同時,學會交往。這樣,會使大年齡班的幼兒懂得了交往中必須有責任心、互助心。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教師應給孩子充分的遊戲活動的時間,因為遊戲和活動是幼兒進行交往、學習交往技能的最好機會。特別是角色遊戲,幼兒在交往中必須敢講話、愛講話,消除羞澀、膽小的心理,克服任性、霸道的個性。如:通過角色遊戲可以使幼兒學會不同的交往方式,教師在幼兒遊戲時應有意識加以引導,幫助他們處理好各種關係,培養幼兒群體意識與合作精神。

  二、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言語交往水平。

  1、語言交往行為取決於語言交往能力的高低。

  幼兒語言交往行為能否順利完成,取決於幼兒語言交往能力的高低。言語交往能力不僅與交往雙方對同一語言符號系統的掌握程度有關,而且還涉及到語言交往的內外環境中的諸多因素。

  2、重視培養幼兒對交往內容做組織能力。

  言語交往還受雙方性別、興趣、相互關係、交往動機、願望等因素影響,由於幼兒的自我中心語言較多,社會性語言發展較弱,並且極容易隨客觀環境的改變而轉變話題。所以我們重視培養幼兒對同一話題的堅持能力和對有關交往內容做組織能力。同時,豐富幼兒的各方面知識、經驗使他們用更多的語言交流更多的資訊。如:經常向幼兒提出更多的問題,啟發幼兒的思考,較快反映等。教師努力給幼兒提供與不同的人的機會,使幼兒能根據交往時間、地點、物件的不同採用不同的、容易在交往雙方產生共鳴的語言形式,讓幼兒在交往中嘗試成功與失敗,從而能學到有關的技能。

  三、教給幼兒社會交往的技能,增強幼兒交往的自信。

  幼兒需要交往,哪怕是一個內向、孤獨的孩子也需要交往,願意交往,然而僅僅擁有一個美好的交往願望也不一定能使交往成功。這就涉及到有關交往技能的問題,如小班幼兒的思想單純,在進行主動交往時沒有交往策略,因此,常常使交往受挫。這樣教師可創設一定的情境或在某種行為剛剛發生時,就可組織幼兒討論,學習一些簡單的交往技能。

  幼兒只有具備很強的自信心,才能很好地同他人進行交往。怎樣才能使幼兒具有社會交往的自信心,是成人必須教給幼兒的社會交往的技能。幼兒的社會交往,包括幼兒與同伴的交往和幼兒與成年人的交往,幼兒與成人的交往比較容易,成人主要要教給幼兒與同伴交往的技能。首先,要教給幼兒友好地與同伴交談,交談的語調要柔和,能耐心傾聽別人的談話;其次,要讓幼兒更多的注意別人的長處,學習別人的長處,而不是總看到別人的缺點,拿別人的缺點來取笑別人;再次,要理解同伴的興趣和愛好,既能服從別人的興趣但又不盲目地聽從別人。例如: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教師可以教幼兒一起商量做什麼遊戲,怎樣玩,在遊戲中既能積極地提出建議,又能尊重別人的意見,不強迫別人接受或服從自己的意見;最後要教給幼兒和同伴共同分享玩具,有好的玩具大家一起玩,能平等地與他人交往,愉快地與同伴合作等。

  四、擴大幼兒社會交往的範圍,進一步增強幼兒社會交往能力。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應該不斷擴大幼兒社會交往的範圍,打破班級和幼兒園的界限。幼兒園可以開展大小的聯誼活動,還可以帶幼兒走出幼兒園,讓幼兒同社會各個層面的人們進行交往。如組織幼兒去春遊,讓幼兒同農民伯伯進行交往;組織幼兒參觀商店、菜市場等,鍛鍊幼兒實際交往的能力。

  五、密切聯絡家長,爭取家長的配合和支援,共同擔負起提高幼兒交往能力的責任。

  幼兒除了在幼兒園活動外,還有大部分時間是在家裡度過的,且與父母最親近。我們努力與家長達成共識,在家也為幼兒創設良好的交往環境,培養幼兒敢說話,愛說話的習慣和能力,幫助幼兒樹立信心,敢於交往。同時,適當地把孩子帶入自己的社交圈。家裡有客,讓孩子參與接待,在交往中學習交往。另外,組織家庭遊戲小組,也不失為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一條好途徑。家庭遊戲小組的成員經常自發地、不定期地開展郊遊、娛樂等活動。平時,則鼓勵孩子運用電話與同伴交往。使幼兒從自己的小家庭走向一個全新的大家庭。

  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

  1、營造一個和諧健康的家庭氛圍

  在家庭中應創造一種民主平等、親切和諧的交往氛圍,以父母為中心和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都是不可取的,要想讓孩子有一個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關係,家長就必須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健康的家庭環境。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很多方面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們的模仿能力很強,常常把父母的一些語言、行為、習慣帶到自己的生活中。家庭成員之間應儘量避免當著孩子的面發生爭執,因為這種爭執的局面,不僅會讓孩子感到緊張、恐慌,還會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一些負面的交往方式,如,惡語攻擊對方、動手攻擊對方等。

  2、家長為孩子樹立良好的交往榜樣

  大家多都知道,父母在子女心中具有較高的權威,加上孩子從小就與父母朝夕相處,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的時間是最長也最深刻,所以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是孩子學習交往的最好榜樣。因此,父母要注意以身作則,做到言傳身教.有關專家指出:孩子是在模仿成人的過程中習得交往的。孩子從出生起,就一直感受著父母對己對人的態度,並從中模仿家長待人接物的態度與方式。因此,父母應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一定也要做到,否則就無法使孩子信服。

  3、給孩子創設交往的環境和機會,激勵孩子的交往興趣和慾望

  現在的獨身子女從小就在“四二一” 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即四位老人、二個大人、一個小孩***,其實他們很渴望能和同齡的夥伴們一起玩,所以我們的家長要經常給孩子創設孩子與孩子交往的環境和機會,同時家長應鼓勵孩子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和同齡人聊天、遊戲、出遊,絕不能借口文化學習的重要而忽視孩子在這方面的學習。比如多帶孩子串門,支援孩子帶同伴到家裡來玩,不要對孩子們的遊戲作過多的限制,更不能以家庭的整潔衛生為由將孩子的朋友拒之門外。 家長在節假日拜訪親友事,不要總將孩子自己留在家或推給老人看著,能帶孩子的場合儘量帶著孩子。一來可以培養孩子的禮貌用語,豐富孩子的語言,比如見到別人問聲好,離開事說聲再見;二來可以豐富孩子的交往的經驗,比如,到別人家做客時,引導孩子進門時先敲門,得到允許再進入,和小夥伴一起玩耍時想玩什麼玩具要先禮貌地請求,得到允許再玩耍。這樣一來,見了生人知道說什麼,怎麼說,怎麼做,孩子便不再怕見生人了。

  4、積極教給孩子交往的技能

  孩子的社會交往包括孩子與同伴的交往和孩子與成人的交往。孩子與成人交往比較容易,因為成人一般能猜出孩子的意圖。成人主要要教給孩子與同伴交往的技能所謂交往技能,是指採用恰當方式解決交往中所遇問題的策略和技巧。比如:友好地與同伴交談,用別人喜歡的名稱招呼他人;理解同伴的興趣和愛好,既能服從別人的興趣,但又不盲從;更多地注意他人的長處而不是缺點;喜歡共同分享玩具、活動場地,能給遊戲中暫時離去的孩子留下位置並願意讓新同伴隨時參加進來,樂於幫助遇到困難或缺乏經驗的同伴;在遊戲中既能積極地提出建議,又尊重別人意見,不強迫別人接受或服從,能平等地與他人交往,愉快地與同伴合作等。兒童之所以在交往中表現出不恰當的交往行為,往往因為缺乏相應的技能,而在交往中,懂禮貌、會合作、分享、守規則的孩子往往受同伴歡迎。

  5、瞭解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不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父母們總是急於讓孩子儘快掌握成人交往的技巧,其實,孩子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在社會交往方面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具備相應的心理成熟度,另一方面就是不斷的學習和經驗積累,所以,父母要保持平常心,用寬容的態度來看待孩子在社會交往方面的表現,不要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6、正確面對孩子的交往衝突

  家長要清楚,孩子們在一起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摩擦、爭吵,切不可把孩子間的一些爭執、衝突等同於成人之間的矛盾,切忌以“不吃虧”教育孩子,甚至強行干涉孩子,而不讓他們碰面交往。當孩子之間產生爭吵時,家長首先不要大驚小怪,而是要引導孩子正確認識交往中的各種矛盾,讓孩子“獨自”去學會如何面對交往上的小問題。其次應該適時公正地加以引導,教給孩子一些正確的交往方法,如分享、交換、輪流、協商、合作等,讓孩子學著自己解決問題。其次應該適時公正地加以引導,培養孩子勇於改錯的精神,能原諒他人,在交往中,能互相幫助,具有同情心。

  7、尊重孩子的交往個性,給孩子充分的自由

  尊重孩子的交往興趣,讓孩子明白與同伴交往是自己的權利,處理同伴交往中出現的問題也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這是對孩子獨立人格的肯定,也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重要一步。

  儘管良好的交往能力對孩子的成功和快樂都非常有益,但請您不要過分干涉孩子交往的方式。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交往能力的提高也不只是朋友數量上的增加。您應該知道,即使是個人獨處,也可以成為一種很好的生活方式。如果您的孩子願意用他自己的方式與人交往,您就應該尊重他。

  一些孩子不願意主動結交朋友,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和同伴熟悉、友好相處,而另外一些孩子天生喜歡結伴,喜歡和一大堆朋友玩。無論他選擇什麼方式,只要孩子願意、喜歡就可以了,家長只要在必要的情況下給予指導,過多的介入會使孩子害羞、拘泥,妨礙他們更好地增進彼此間的瞭解。

  8、孩子留有充足的玩耍時間

  有些家長在假期裡除了讓孩子寫作業外,還讓孩子參加各種特長班,將孩子的每一天安排得滿滿的,孩子根本沒有時間找同伴玩耍,家長還美起名曰:這都是為你好。弄得孩子苦不堪言,無人傾訴。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孩子孤僻內項性格的形成。

  因此,家長應合理安排自己和孩子的時間,給孩子留出充足的玩耍時間,讓孩子有時間和機會去找去找同伴玩耍。家長也應經常帶著孩子走出家門,走向大自然,讓孩子接觸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認識花鳥魚蟲,初步瞭解社會上的一些常見的事物和社會現象,開闊孩子的視野,陶冶孩子的情操,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和開朗的性格,提高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

  其次,孩子的行為除了從父母、老師等成人那裡學習模仿來的以外,絕大部分是從同伴那裡學來的,他們通過同伴之間的交往,可以產生認知上的衝突。鼓勵、讚許、獎勵等外部激勵方法,能強化孩子的利他行為,克服消極的行為,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孩子有時不僅依靠外部強化,還要依賴於自身的強化來支援自己的行為。自我強化是孩子在活動前自己先設立一些行為和活動的標準。在活動過程中將自己的活動情況與這些標準進行對照。如果是達到標準的,就愉快、自尊、自豪、滿足,從而加強和維持自己的行為,這種自我強化對孩子利他行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9、鼓勵孩子的每一點進步

  及時去發現孩子的每一點變化:課堂上勇敢地舉手發言,第一次主動與老師打招呼,熱情邀請同學來自己家作客,向一個陌生人微笑致意,購物時學著討價還價,同情弱者,幫助他人--所有這一切,你要隨時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並持續不斷地鼓勵她。如此堅持下去,你一定能看到孩子的良好表現而倍感欣慰。

  10、克服膽小和羞怯心理

  往往有很多家長髮現,自己的孩子在家裡很是能說會講,但是在外出場合或陌生的環境往往是要麼面紅耳赤,原來會說的也說不清楚,要麼乾脆閉口不言,究其原因,主要是孩子們有膽小羞怯的心理。只有少部分的孩子膽小是天生的,大部分是後天造成的,比如,父母一向對孩子過於嚴厲,或是父母對孩子過於保護,都會使得孩子在陌生場合過於緊張,無所適從。建議父母在平時不妨給孩子們多一些自由,在一定的範圍內聽一聽孩子自己的意見,多帶孩子到人多的場合或陌生的場合,鼓勵他們主動接觸一些人或鼓勵他們主動處理一些事,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一些他們能解決的事情,培養孩子的膽量和與人交往的能力。

  11、讓孩子充滿自信

  自信的時候來自孩子的天性,但往往在後天生活中,有些孩子的自信由於種種原因被削弱。在人際交往中,自信非常重要。一個人也許不是很漂亮,也許沒有很動人的聲音,甚至,也許他沒有健康的身體,但是,只要他充滿自信,總會不知不覺打動別人的心。自信就是在不經意中,由內而外發出的一種資訊,這種資訊充滿力量,讓人在人際關係中充滿魅力。自信從哪裡來,自信從實踐中來。父母應抓住每一個讓孩子學習知識的機會,應抓住每一個讓孩子得到鍛鍊的機會,讓孩子的生活豐富起來,不斷的積累知識,不斷的實踐和鍛鍊,孩子才會更加自信而充滿智慧。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