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開學育兒知識

  入園前你最好常帶寶寶在幼兒園附近玩耍,使寶寶逐漸喜歡幼兒園環境。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期望對你培養你的寶寶成長有所幫助。

  :入學育兒知識

  1、帶寶寶參觀幼兒園

  入園前你最好常帶寶寶在幼兒園附近玩耍,使寶寶逐漸喜歡幼兒園環境,如有可能還可以帶寶寶去看他所在班級的環境、牆飾、玩具、睡眠環境、床、盥洗室、如廁的地方、戶外活動場所***大型玩具***等,這樣,寶寶會對“幼兒園”有直觀的美好感受。

  2、多講幼兒園的趣事,描述幼兒園老師的“好”

  父母提前給寶寶講幼兒園的有趣故事,令寶寶產生“神往”之感。比如,上幼兒園可以認識新朋友,可以跟老師學唱歌跳舞,可以玩各種玩具,參加各種有趣的活動等等。全家人高興地談論上幼兒園的事,並模仿遊戲、上課的情景。家長可以在家中佈置一個類似活動室一角的環境,與寶寶輪流扮老師和幼兒。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千萬不要用幼兒園老師來嚇唬寶寶,以免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從心裡產生對老師的恐懼感。當然,也不要過分誇張幼兒園生活的美好,以免給寶寶造成錯覺,入園後容易產生心理落差,影響寶寶的情緒。

  3、教寶寶學會交朋友

  進入幼兒園過集體生活是寶寶從自然人轉變成為社會人的第一步。入園前應儘量讓寶寶與左鄰右舍年齡相近的寶寶一起玩,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將來上幼兒園時會更適應。入園後,父母可以利用接送時間,主動認識本班的一個或者幾個小朋友,鼓勵寶寶們在一起玩,分散分離焦慮,讓寶寶儘早融入群體生活。另外常帶寶寶做戶外運動、參與遊戲,這對寶寶早期熟悉不同的環境和克服對陌生人的害怕大有裨益。

  4、培養寶寶的規則意識

  規則意識的建立與寶寶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日常生活中的作息規律、遊戲中的規則以及家長對待寶寶的獎懲原則等,都可以使寶寶從中學習和發展規則意識。家長是寶寶模仿的第一個物件,因此家長的行為非常重要,像長時間看電視、上網等不良習慣都會讓寶寶關注並且模仿;另外家長一定注意不能講髒話,或者愛訴諸武力解決家庭矛盾,因為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影響到寶寶。

  :家教常識

  1、家庭成員的溺愛包辦。

  在幼兒園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師都注意培養孩子自己學做,從小養成孩子做各種力所能及的事情的習慣。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爺爺奶奶常溺愛孩子,嫌孩子自己吃飯太慢或弄髒衣服而急於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

  全部由成人包攬,養成孩子事事依賴成人的壞習慣。

  2、孩子沒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

  孩子因年齡小,在自理時常不懂程式和方法,碰到實際困難,爸爸媽媽不是教會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導致孩子不會自理。

  3、缺少必要的反覆練習的機會。

  孩子剛學會穿衣服時興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勵表揚。但學會後孩子便失去興趣而不願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練習的機會。

  那麼怎樣訓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從小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獨立能力呢

  1、根據孩子生理髮展特點,逐步提出要求,從易到難,從簡到繁。

  2-3歲的孩子可訓練自我服務的各項本領,如吃飯、洗手、刷牙、包括自己上廁所

  2、為孩子生活自理創設必要的、合理的條件。

  如:最好有自己的小床、小被子;衣服要放置在低矮的櫥裡,便於孩子取放;洗臉盆要小而輕便,洗臉巾要短且薄等。

  3、教會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方法和技能。

  如:教孩子擦臉順序是:用毛巾擦眼睛、臉部、鼻子萬嬰育兒跟蹤、前額,然後擦耳朵、耳背,最後擦頸部等。

  4、要持之以恆,反覆訓練。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在實踐中不斷鞏固,從而養成自覺愛勞動的習慣。成人對孩子做得好的,要及時給予表揚,同時父母要以身作則,做好表率作用。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但現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於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所以,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至關重要,我們要把這項能力的培養作為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有專家指出:幼兒能力與習慣的培養是在學前期。作為幼兒園,我們能否抓住這個關鍵階段,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與生活自理現狀,有的放矢地對幼兒進行教育,是幼兒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關鍵。

  :如何在家給寶寶做體檢?

  作為白領和上班族,工作繁忙且交通不便,帶寶寶去醫院體檢實在是很麻煩。對於一些簡單的體檢能不能在家裡做,如果可能那如何在家給寶寶體檢?體檢時需要注意的事項有哪些?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跟著小編一起去探個明白。

  測胸圍

  方法:家長站立於寶寶前方,用左手拇指將軟尺零點固定於嬰兒胸前乳頭下緣,右手拉軟尺使其繞過後背兩肩胛下角的下緣,經左側回到零點,讀數時取平靜時呼、吸氣的中間讀數。

  正常:初生時為32釐米,6個月為43釐米,1歲為45釐米,2歲為49釐米。

  異常:1歲時頭圍大於胸圍,可能患了佝僂病或營養不良。

  量臂圍

  方法:讓寶寶上肢放鬆下垂,在上臂最粗處測量,圍繞一圈後讀數值。測量時軟尺須緊貼面板,勿壓迫皮下組織。

  正常:初生為10.2~10.5釐米,1歲平均為13.5~14.7釐米,以後每1歲增加1~2釐米。

  異常:1歲小兒低於12.5釐米為營養不良。

  測體重

  方法:在測量前,先讓寶寶排出大小便,然後脫去鞋襪、帽子和衣褲,僅穿短衫褲。嬰兒臥於秤盤中,較大的小兒可蹲在秤臺中央測重,測量時要注意保暖。

  正常:出生時平均3千克,前半年每月增長0.6千克,後半年每月增長0.5千克,以後每年增長2千克。

  異常:超過10%為體重偏重,超過20%為肥胖症,低於5%為營養不良。

  量身高

  方法:家中準備布質的測量,3歲以下采用臥位測量。先將寶寶脫去鞋襪,面部向上,兩耳在同一水平上。家長位於寶寶右側,左手握住兩膝,由另一家長從頭頂量至足底。

  正常:嬰兒出生時平均身高為50釐米,前半年每月增長2.5釐米,後半年每月增長1.2釐米,第二年增長10釐米,以後每年增長5釐米。

  異常:如果身高低於正常同性別同年齡3個百分位數或兩個標準差,那麼可能患了侏儒症或呆小症等。

  測前囟

  方法:測前囟斜徑***兩側囟門對邊中點連線***。在前囟後有較小後囟,用手輕壓可估計大小。

  正常:初生時為2~2.5釐米,至12~18個月時閉合。後囟門在2~4個月閉合。

  異常:若囟門過大或過晚閉合可能有腦積水。

  測頭圍

  方法:家長立於嬰兒的前方,用左手拇指將軟尺零點固定於寶寶頭部右側齊眉弓上緣處,軟尺從頭部右側經過後腦勺枕骨最高處,繞頭一圈。量時軟尺要緊貼頭皮,左右對稱,有長髮的應先將頭髮在軟尺經過處上下分開。

  正常:出生時頭圍34釐米,6個月42釐米,1歲為45釐米,2歲為47釐米。

  異常:過小可能腦發育不全,過大可能腦積水。

  總結 在家給寶寶做體檢是一個輕鬆而又愉快的過程,體檢時要準備好所需工具,按照文中的方法測量。如果結果和正常值有小偏差,不要著急或擔心,因為嬰兒的發育很快,一天一個樣,只要科學餵養,孩子會很快在正常值範圍;如果偏差很大,就要帶上孩子找到專科兒童醫生,對孩子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