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題成語故事教學

  讀成語故事能使孩子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懂得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時還能鍛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士別三日

  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說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後,他繼任東吳的都督。設計 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後,不久地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麼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 麼可取的地方,後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 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著對位開玩笑說:

  “現在,你的學識這麼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人別後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後來的人,便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讚人離開後不久,進步很快的意思。

  :上行下效

  春秋時,齊景公自從宰相晏嬰死了之後,一直沒有人當面指謫他的過失,因此心中感到 很苦悶。 有一天,齊景公歡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後,一起到廣場上射箭取樂。每當齊景公射一支 箭,即使沒有射中箭鵲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聲喝彩:“好呀! 妙呀!”“真是箭法如神,舉世無雙。” 事後,齊景公把這件事情對地的臣子弦章說了一番。弦章對景公說:“這件事情不能全 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話說:“上行而後下效。”國王喜歡吃什麼,群臣也就喜歡吃什麼;國 王喜歡穿什麼,群臣也就喜歡穿什麼;國王喜歡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 了。”來自成語大全

  景公聽了弦章的話,認為弦章的話很有道理,就派侍從賞給弦章許多珍貴的東西。弦章 搖搖頭,說: “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為了要多得一點賞賜,如果我受了這些賞賜,豈不是也成了 卑鄙的小人了!”他說什麼也不接受這些珍貴的東西。 後人便把“上行下效”來形容上面的人喜歡怎麼做,下面的人便也跟著怎麼做。在我們 的現實社會裡不是正多看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事嗎?例如一家公司的主持人經常在外吃喝玩 樂,不理業務,他的下屬也跟著不務正事,這便是“上行下效”。這成語約含義是否定的, 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了。

  :呆若木雞

  戰國時,鬥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齊王便是當時的一位鬥雞迷。為了能在鬥雞場上取勝,齊王特地請專家紀子幫他訓雞。

  齊王求勝心切,沒過幾天,便派人來催問,紀子說:“雞沒訓好,它一見對手,就躍躍欲試,沉不住氣。”

  過了幾天,齊王又派人來問,紀子說:“還不到火候,看樣子雞雖不亂動了,但還不夠沉穩。”

  又過了幾天,紀子終於對來人說:“請你告訴齊王,我花工夫把雞訓好了。”待到鬥雞時,對手的雞又叫又跳,而紀子訓好的雞卻像只木雞,一點反應也沒有,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然都被嚇跑了。因此,齊王用這隻雞和別人鬥,自然場場獲勝。他那高興的樣子就甭提了。

  後來人們又把“呆若木雞”這個成語引申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為害怕或驚奇發呆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