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的理論基礎

  在財政政策實施中還存在許多實際問題,這些問題要影響到政策效應。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財政政策的兩種效應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財政政策的兩種效應

  一、內在穩定器效應

  所謂“內在穩定器”是指這樣一種巨集觀經濟的內在調節機制:它能在巨集觀經濟的不穩定情況下自動發揮作用,使巨集觀經濟趨向穩定。財政政策的這種“內在穩定器”效應無需藉助外力就可直接產生調控效果,財政政策工具的這種內在的、自動產生的穩定效果,可以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自行發揮調節作用,不需要政府專門採取干預行動。財政政策的“內在穩定器”效應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累進的所得稅制和公共支出尤其是社會福利支出的作用。

  1、累進的所得稅制

  累進的所得稅制,特別是公司所得稅和累進的個人所得稅,對經濟活動水平的變化反應相當敏感。如果當初政府預算收支平衡,稅率沒有變動,而經濟活動出現不景氣,國民生產就要減少,致使稅收收入自動降低;如果政府預算支出保持不變,則由稅收收入的減少導致預算赤字發生,從而“自動”產生刺激需求的力量,以抑制國民生產的繼續下降。

  2、公共支出尤其是社會福利支出

  在健全的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制度下,各種社會福利支出,一般會隨著經濟的繁榮而自動減少,這有助於抑制需求的過度膨脹,也會隨著經濟的蕭條而自動增加,這有助於阻止需求的萎縮,從而促使經濟趨於穩定。如果國民經濟出現衰退,就會有很多人具備申請失業救濟金的資格,政府必須對失業者支付津貼或救濟金,以使他們能夠維持必要的開支,從而使國民經濟中的總需求不致下降過多;同樣,如果經濟繁榮來臨,失業者可重新獲得工作機會,在總需求接近充分就業水平時,政府就可以停止這種救濟性的支出,使總需求不致過旺。

  二、乘數效應

  乘數效應包括正反兩個方面。當政府投資或公共支出擴大、稅收減少時,對國民收入有加倍擴大的作用,從而產生巨集觀經濟的擴張效應。當政府投資或公共支出削減、稅收增加時,對國民收入有加倍收縮的作用,從而產生巨集觀經濟的緊縮效應。

  1、投資或公共支出乘數效應

  它是指投資或政府公共支出變動引起的社會總需求變動對國民收入增加或減少的影響程度。一個部門或企業的投資支出會轉化為其他部門的收入,這個部門把得到的收入在扣除儲蓄後用於消費或投資,又會轉化為另外一個部門的收入。如此迴圈下去,就會導致國民收入以投資或支出的倍數遞增。以上道理同樣適用於投資的減少。投資的減少將導致國民收入以投資的倍數遞減。公共支出乘數的作用原理與投資乘數相同。

  2、稅收乘數效應

  它是指稅收的增加或減少對國民收入減少或增加的程度。由於增加了稅收,消費和投資需求就會下降。一個部門收入的下降又會引起另一個部門收入的下降,如此迴圈下去,國民收入就會以稅收增加的倍數下降,這時稅收乘數為負值。相反,由於減少了稅收,使私人消費和投資增加,從而通過乘數影響國民收入增加更多,這時稅收乘數為正值。一般來說,稅收乘數小於投資乘數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數。

  3、預算平衡乘數效應

  預算平衡乘數效應,指的是這樣一種情況:當政府支出的擴大與稅收的增加相等時,國民收入的擴大正好等於政府支出的擴大量或稅收的增加量,當政府支出減少與稅收的減少相等時,國民收入的縮小正好等於政府支出的減少量或稅收的減少量。

  財政政策的協調與配合

  為了達到某種經濟目標,往往不能只採用一種政策工具,為了實現最優的政策效應,必須把各種財政政策工具配合使用。如何使各項政策協調配合是決定政策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這種協調與配合包括各種財政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也包括國內外政策的協調。只有政策的協調與配合得當,才能獲得最理想的政策效應。這種協調與配合當然也有某種規律可以遵循,但更多的時候卻是要根據具體情況隨機應變。

  財政政策實施中的這些問題,正是運用政策的困難所在,如何運用各種政策達到理想的財政政策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遠非經濟理論所能描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