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放大操作的策略選擇

為了增加債券投資收益,投資者開拓了很多方法,放大操作就是其中之一。常見的放大操作方式是投資者通過回購融資,擴大持券規模,從而獲取持券與融資成本的利差收益。

  放大操作相關的損益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利差,只要融入資金買進債券的收益率高於回購利率,就可以獲取持有期的利差收益。二是資本利得,若所持債券的淨價在放大操作期間出現上漲,則可以獲取價差收益。

  一般來講,資本利得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各有正負。在牛市中所持債券淨價不斷上漲,因而可以獲取價差收益,資本利得為正;在熊市中,情況則恰好相反,資本利得為負。

  在不同市場環境下,利差收益的絕對值與變化趨勢各有特點。以一年期央票與銀行間市場7天回購利率之差作為衡量利差空間的指標,剔除因資金面短期波動所帶來的利差異常點,對該指標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靜態地看,利差自2006年3月至今的均值約為65bp,在不同市場環境下波動較大。例如,2007年上半年,債券市場呈現單邊下跌走勢,利差一直保持高位,均值約為90bp。而在2008年下半年,債市上漲較快,利差均值僅為20bp。從利差的歷史波動規律來看,利差絕對額在牛市中較小,在熊市中較大。短債的收益率和回購利率主要是由債市資金面決定,一年期央票利率和7天回購利率在波動上基本同步。因此二者利差的變化,可以看作是債券市場內部的資金分配問題,也就是投資者在二者之間的偏好問題。牛市當中,在做多衝動的作用下,回購資金的需求較多、利率不易快速下降,同時債券的收益率下降較快,二者利差縮小。在熊市當中,債券投資者對於現金的偏好程度高於牛市,並且持有現金為隨時進入股票等其他市場提供了便利,因此回購資金供給充裕、利率較低,債券收益率卻存在上升趨勢,二者利差擴大。


  綜合兩方面因素的分析,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放大操作的收益構成並不相同。在牛市中,資本利得貢獻較大,利差收益貢獻較小,但獲取的實際利差不斷增加;在熊市中,資本利得為負,利差收益貢獻較大,但獲取的實際利差不斷減少。

  無論在任何市場環境下,放大操作都可能為投資者帶來超額投資收益。

  在牛市中,因放大操作獲取的實際利差不斷擴大,並且資本利得為正,因此操作策略上具有很強的自由性。機構可以根據自身的流動性要求和風險承受能力去配置套利品種:如果對流動性要求較高,則可以選擇中短期利率品種,雖然資本利得和利差都比較有限,但可以隨時獲利了結;如果對流動性要求較低,則可以選擇中長期利率品種或短期信用品種,獲取較多的資本利得和更高的利差收益。

  在熊市當中,放大操作的難度會有所加大,策略上需要相對謹慎。可以選擇的策略包括:一是以短久期的品種作為套利物件,可以是剩餘期限處於考核期內的短期信用品種,因其能夠規避市場下跌的風險,只要保證在持有期利差為正即可獲取超額收益;也可以是利率風險較低的浮息債,其票面利率不斷跟隨市場情況調整,能夠基本鎖定利差。二是結合融資和利率掉期操作,買入對應的浮息債券,基本鎖定利差。

  當前巨集觀經濟穩步向好,CPI同比漲幅轉正後還將繼續回升。儘管前期債券市場收益率已有較大幅度的上升,但是基本面對債市形成的壓力仍然存在,債券市場趨勢性下跌的風險依然較大。採取穩健的放大操作策略有助於在目前清淡的市場中增加投資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