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自己創業的故事

  創業活動是人類商品生產活動中的最高層次的複雜勞動形態,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創業活動與經濟增長、勞動就業等都表現出了愈來愈緊密的聯絡。在這個創業時代裡,很多人從農村裡找到了成功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西門塔爾牛養殖幫殘疾的他走上致富路

  ——記黔江區殘疾人自強模範張雲德

  在外漂泊二十多年,因為右眼先天殘疾,他受盡人白眼,仍沒能圓了自己的創業夢。無奈之下他回到家鄉搞起了肉牛養殖,沒想到卻從此走上了致富路。“去年養殖肉牛收入達到40萬餘元,被區殘聯局表彰為‘黔江區殘疾人自強模範’,自己也成了鎮上的肉牛養殖狀元”,一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生活終於奔上了小康。”近日黃溪鎮黃橋社群6組殘疾人張雲德樂呵呵的告訴記者,在外漂泊多年,他終於圓了自己的創業夢。

  漂泊在外:嚐盡人世心酸

  張雲德從小生活在農村,他的家位於黔江區黃溪鎮出名的高山大蓋—芭蕉蓋,成裡交通不便,祖祖輩輩都以務農為生。初中畢業後,迫於家庭經濟壓力,成績名列前茅的張雲德毅然放棄了學業,踏上了南下的列車,去廣東追逐自己的夢想。

  那時候,進入電子廠,不僅乾的活路比較輕鬆,比較體面,而且工資待遇也比較理想,可是,張雲德進廠卻碰到了一個大釘子——因為右眼殘疾,幾乎所有的廠都拒絕招收他。無奈之下,張雲德只好放棄進廠謀一個體面的工作這樣的想法,十八九歲的他,跟著叔叔伯伯們,到建築工地做建築,每天搬轉,扎鋼筋,和砂漿,手上的皮磨破了一層又一層。這樣一干就是10多年,他完全記不得磨破了多少次皮,看著滿手的繭,張雲德有時候很無奈,面對生活給他的痛苦,他從來沒有服輸過,從來都堅信著明天會更好,累了,休息休息再幹,生病了,吃一顆藥,繼續上班,不管多苦多累,都不告訴爸媽,怕的是讓他們擔心,他一個人默默的承受著,實在抗不過去了,就抽菸解悶,這樣一下子就堅持了10多年。

  這10多年裡,張雲德干過搬運,搞過建築,做過清潔工,雖然又苦又累,可是他憑著那股永不服輸的勁,硬是堅持了下來,逐漸的,習慣了這樣的重體力勞動活,看著自己存摺上逐漸增多的數字,張雲德心裡樂滋滋的,幹起活來也不覺得那麼的累了。

  廢品回收: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1年,張雲德與朋友合夥在深圳開辦了一個廢品回收站,專門從事廢品回收生意,張雲德為人誠實、耿直,而且也比較辛勤勞動,逐漸的,他的廢品回收生意越做越大,

  通過十年的時間,他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大金,雖然從事的是在別人眼中毫不起眼的廢品回收生意,但是,不管怎麼說,他賺到錢了,還是自己當老闆,跟著自己乾的,還有10多號兄弟,每年,給他們開工資,都需要幾十萬。但是,張雲德毫不吝嗇,從不虧待員工,他寧願自己少賺一點,也不能虧待了他們,由於張雲德為人善良、坦誠、耿直、守信用、講義氣,他小小的廢品回收生意越做越大,錢也越賺越多。包裡的錢包鼓起來了,張雲德在黃溪鎮老家蓋上了三樓一底的小洋房,全家人都住進了平房,生活樂滋滋的,還有很大一筆存款存在卡里。

  但是,在外從事廢品收購生意雖得心應手,收入也理想,而新的困難也隨之而來:父母年老,子女上學,這是擺在眼前急需解決而又不能解決的燃眉問題。“2012年家人的一場大病,讓我突然感覺到外面久了,該回家了”張雲德說,“父母年齡大了,孩子上學也需要人好好照顧。”張雲德經過認真的思考,最後,決定回老家創業,既能夠照顧父母,又能夠帶動家鄉的發展,這是不錯的選擇。

  返鄉創業:肉牛養殖幫他走上致富路

  2013年9月,張雲德回到黃溪鎮老家,開始尋找專案,最終在多次諮詢後選擇了養牛,“你看,牛肉價格連年高,現在畜牧局的扶持政策也不錯,而且我和老婆又能在家照顧父母和孩子。”張雲德說。

  張雲德告訴筆者,回到家,他通過認真的觀察,不斷的分析總結,最後決定搞肉牛養殖。“近些年生豬行情波動比較大,而且養豬的比較多,養牛羊的人比較少,而且牛羊價格穩中有升,牛羊肉的市場消費也來越樂觀,但是,養羊疫病防控相對投入要多,產品附加值相對於肉牛要少些,同樣的見效慢,生長週期,肉牛養殖的效益要可觀多了,而且,才開始搞養殖,自己沒什麼經驗,肉牛養殖的風險相對也比較小些。”,經過再三的權衡,最後決定搞肉牛養殖,張雲德一臉微笑的說。

  目前,張雲德的養牛場已投資60餘萬元,共有牛舍兩棟,共佔地面積1700餘平米,通過一年的擴繁,現在存欄肉牛100餘頭。

  “現在的牛好賣,由於這品種是優質西門塔爾肉牛,並且全是喂的自己種植的牧草和玉米秸稈等,牛肉質好,差不多是遠銷山東、湖南、廣東一帶,銷路根本不成問題。”張雲德說,今年9月份又可以賣掉一批,去年一年我賣肉牛和牛肉,產值45萬元左右,今年我的目標是存欄200頭,出欄肉牛100頭,實現年產值100萬元,比上年翻一番。

  面對未來:做一位名副其實的殘疾人自強模範

  “野百合也有春天,殘疾人當然也有我們的春天,我們只要自立自強,那麼我們的春天一定是更加絢爛的。”張雲德一邊給牛拌料,一邊笑呵呵的說,本來,肉牛養殖是富自己,黨和國家就是好,還給予他頒發一個“殘疾人自強模仿”、“肉牛養殖狀元”,這更堅定了他發展肉牛養殖的信念,在今後的養殖過程中,他打算學習好肉牛飼養技術、母牛配種技術、疫情診斷技術,通過自繁自養,實打實的搞養殖,並且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養殖場來帶動當地百姓致富,做一位名副其實的“殘疾人自強模範”。

  “張雲德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他幹勁十足,通過兩年的時間,他就已經把肉牛養殖推上了正軌,這不僅得力於他敏銳的生意頭腦,更得力於他吃苦耐勞的精神,目前,他的肉牛養殖場存欄100多頭,每年能夠出欄40餘頭,年產值40餘萬,對於一個才開始發展的肉牛養殖場來說,取得的效益已經非常可觀,相信在今後的發展中,那是不可預料的,張雲德,當之無愧“殘疾人自強模範”,也當之無愧“黃溪鎮肉牛養殖狀元”。

  談及黔江區殘聯和黃溪鎮黨委政府給予他的光榮稱號,張雲德笑呵呵的說,“這些榮譽代表著黨和國家對他的關心,代表黨和國家對發展畜禽養殖讓百姓富裕的舉止的重視,他在以後的路途中,一定會虛心學習耐心請假,學習好肉牛養殖的各種技術,實打實搞好肉牛

  張雲德說,本來,肉牛養殖是富自己,區殘聯還給予他頒發一個“殘疾人自強模範”、“肉牛養殖狀元”,這更堅定了他發展肉牛養殖的信念。談及黔江區殘聯和黃溪鎮黨委政府給予他的光榮稱號,張雲德表示,他在以後的路途中,將實打實搞好肉牛養殖產業;待自己有一定的實力後,他將發展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讓更多的鄉親參與進來,幫助他們實現小康夢。

  二:

  蔡甸“米王”創新湖北豆絲加工工藝賺大錢

  這個夏天,夏長興格外忙碌:一方面,新米即將上市,他的米業公司進入生產旺季;另一方面,他設在玉賢的加工廠正大批量生產湖北特色美食——豆絲,以及油炸蘭花豆和花生米等休閒食品。“湖北人愛吃豆絲,但過去受時令限制,一般只在秋冬兩季做。經過創新加工工藝,今年7月起,我們就能不受季節限制全年加工豆絲,而且還開發出雜糧、蓮藕、綠豆等多種口味。”夏長興自豪地說。

  從1994年辭職下海,夏長興在長達20餘年的時間裡,基本上只做了一件事:賣大米。“創業就是把一件事做精做透,自然也就成功了。”如今,他創辦的天安米業有限公司已經成為蔡甸米業加工的龍頭企業,年產值上億元。

  “武漢好爸爸”為兒治病辭職賣大米

  如果不是因為兒子,或許,夏長興不會邁出創業第一步。

  辭職下海前,夏長興在蔡甸區糧食局下屬的柏林糧管所工作,當過營業員,下鄉收過糧油,後來做到了業務經理。當時,雖然收入不高,但糧食系統是鐵飯碗,依然有不少人羨慕。

  1993年,兒子的出生,徹底改變了夏長興的生活。兒子剛生下來就連續高燒不退,送到醫院檢查,被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如不能及時治療會有生命危險。而當時他和妻子的月工資加在一起還不到500元,為給兒子治病,他背上了十幾萬元的鉅額債務。

  為了救兒子,為了還債,夏長興毅然辭職,用身上僅有的幾百元錢買了一輛三輪車,開始了賣大米的生涯。創業之初異常艱辛,夏長興每天清早起床,騎著三輪車到糧油店批發大米,再走街串巷叫賣,經常到晚上八九點鐘,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好在,一年下來,他攢下2萬多元,也有了一些固定客戶。

  同時,他也敏銳地意識到,要擴大經營就得有固定的場所。於是,他租下一間門面,開了家糧油門市部,批零兼營。

  “中國合夥人”老同事聯手再創業

  隨後幾年,夏長興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從一家門市部發展到四五家門店。生意蒸蒸日上的同時,兒子的病經過手術治療也痊癒了。

  沒有了後顧之憂,夏長興更是一門心思撲在生意上。1999年,一個新的機遇擺在了他面前:那一年,糧食部門開始整體改制,幾個昔日的同事找到他,希望他能牽頭,把糧食局的大米加工廠盤下來。最終,夏長興拿出20萬元,老同事則拿出自己買斷工齡的錢,一起入股辦廠。

  2005年,在大米加工廠的基礎上,夏長興正式成立了天安米業有限公司,註冊了“金碾王”商標,推出了“晚金優”、“農家晚粳米”等系列產品。2009年,“金碾王”被評為武漢市著名商標,2012年被評為湖北省著名商標,2013年被評為武漢名牌。天安米業也被評為武漢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12年的產值超過了1億元,產品還銷往雲南、廣東、上海等多個省市。

  儘管事業越做越大,夏長興並不滿足。他著手在蔡甸玉賢鎮新開加工廠,對大米和一些當地農作物進行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採訪中,夏長興帶記者參觀了他的豆絲自動化加工車間和蘭花豆加工車間。其中,豆絲是把大米和綠豆混合打成漿,攤成皮切成絲,夏長興還對這款武漢人喜愛的特色小吃進行了創新,推出了雜糧、蓮藕、綠豆、黃豆、蕎麥等多種口味。

  僅需2分鐘米漿就變成豆絲    1月19日,記者來到萬順農產品合作社的生產廠區,這裡過去曾是當地一所小學,豆絲生產線就建在改造後的教學樓裡。“一樓是磨漿車間,核心裝置都在二樓。”合作社負責人夏長興大手一揮,帶著記者直奔位於二樓的糊化成形車間。“糊化成形”說得通俗些就是“烙豆皮”,這是整個豆絲製作的關鍵。車間裡的兩臺轉輪式電動烙豆皮機器,是合作社與武漢工業學院食品學院歷時兩年,共同研發生產的專利產品。

  夏長興說,豆皮的厚度影響豆絲口感,也影響後期晒乾的時間。在烙豆皮的過程中,火候大了,豆皮容易烙糊,沒“賣相”,溫度低了,豆皮又不易成形。過去,村民烙豆皮用的都是圓形的平底鍋,以蜂窩煤和木材做燃料,火焰溫度飄忽不定,烙的豆皮既不衛生,品質也不穩定。要想大規模生產豆絲,就必須走機械化道路。用機器生產出來的豆皮,厚薄均勻,顏色亮白,口感和外觀都遠勝傳統手工豆皮。“機器每天可烙豆皮一萬斤,只需一個工人就能操作。”

  生產出來的豆皮厚3毫米,寬60釐米,像玉帶一樣源源不斷地從機器中吐出。在傳送帶末尾,一位工人將豆皮捲成圓筒,送入切絲車間。在切絲車間裡,豆皮卷被切成一指寬的溼豆絲。隨後,溼豆絲又隨著傳送帶,送入長約20米,溫度約60攝氏度的高溫烘乾車間。經過一次烘乾的豆絲落入一樓的低溫烘乾車間,經過二次烘乾後的豆絲就可以進入包裝車間了。

  從米漿到豆絲成品送入倉庫,等待包裝,全過程只需2分鐘。而用傳統工藝製作的幹豆絲,僅晾晒就要花費一週以上。

  豆絲產值翻番網銷全國各地

  2013年2月,合作社豆絲生產線正式投產,到2014年春節前,產值達到800萬元。2014年春節後至今,合作社已經生產豆絲300多萬斤,產值達1300萬元,預計在2015年春節前能達到1600萬元,產值實現翻番。

  由於統一購買生產資源,統一收購農產品,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市場,社員去年人均收入1.7萬元。2013年,萬順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被評為“湖北省省級示範合作社”。

  幾年時間,玉賢種植大戶社員從5人發展到現在的260多人,農產品經紀人社員達到40多人。合作社與各大連鎖超市和農貿批發市場都有良好的營銷合作,銷售額逐年遞增。“豆絲產業正在發展的上升期,我們不能急功近利,過節不趕工,保證豆絲品質是關鍵。”“過去還有農戶自家晒了豆絲拿到集市上賣,現在他們棄了老把式,從合作社批發豆絲,去市場零售。”夏長興得意地說。去年9月,夏長興開通了電商平臺,全國人民都可以通過網路,以廠家價格購買豆絲、荷蘭豆等特色農產品。“現在每天都有至少20單生意,顧客清一色的好評。”

  ■導師點評

  湖北豆絲走出作坊傳統食品工業化路更寬

  湖北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與核農技術研究所糧食與果蔬加工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何建軍認為,夏長興從走街串巷賣大米,到開公司加工大米,再到對農作物進行深加工,附加值不斷提高。

  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對湖北特產——豆絲的傳統作坊式加工方式進行了改良升級,研發出自動化豆絲生產線,改變了過去只有秋冬季節才能加工豆絲的局面。自動化生產的豆絲,在營養搭配、品質控制、衛生安全等方面,均較傳統作坊豆絲有了“質”的飛躍。

  豆絲生產符合我國提倡的傳統食品工業化、主食產品工業化,是當下國家政策積極支援和倡導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市場。他建議夏長興積極申報專利進行智慧財產權保護,運用多種營銷模式***尤其是電商銷售模式***,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儘快走出產大於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