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的主體是什麼

  財政政策主體是指財政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財政政策的主體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財政政策的主體

  財政政策主體的內容

  財政政策主體包括中央與地方各級政府。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職責不同,中央政府承擔提供全國性資源。配置職能、全國性收入分配職能、經濟穩定職能以及對下級政府的轉移支付職能;地方政府承擔資源配置職能、收入再分配職能、縣級以上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職能和穩定職能。

  財政政策主體的作用

  財政政策主體是政府,在財政政策調控市場化實現過程中,政府的作用應限於在政策的選擇、制定頒佈和對執行予以監督,而不能通過上級對下級的行政命令和下級對上級絕對的行政性服從,來參與政策的具體執行和實現。

  財政政策的相機抉擇

  相機抉擇是指政府在進行需求管理時,可以根據市場情況和各項調節措施的特點,機動地決定和選擇當前究竟應採取哪一種或哪幾種政策措施。相機抉擇分為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和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據一定時期的經濟社會狀況,機動的決定和選擇不同型別的反經濟週期的財政政策工具,干預經濟執行,實現財政目標。相機抉擇貨幣政策又稱權衡性貨幣政策,是指貨幣當局或中央銀行依據對經濟情勢的判斷,為達成既定的貨幣政策目標而採取的權衡性措施。

  財政政策的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

  相機抉擇貨幣政策***discretionary monetary policy*** 又稱權衡性貨幣政策,是指貨幣當局或中央銀行依據對經濟情勢的判斷,為達成既定的貨幣政策目標而採取的權衡性措施。 即為了調節短期利息率和經濟發展水平,而不斷改變準備金或者貨幣流通量的增長率。

  弗裡德曼認為,通過這種政策只能在很有限的時期內限定利息率和失業率,其結果是弊大於利,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例如由於貨幣政策效應的"時滯",使得政策執行者在擴大或收縮貨幣信貸流量時,難免做過了頭,從而更加促成經濟動盪不定。以美國為例,1966年初,聯邦儲備系統雖應緊縮銀根,但卻在來了個過猛的急剎車以後,從1966年末又倒轉頭來重新開始擴張,一直到1967年11月,使得貨幣供給量長期待續地過快增長,造成了戰後貨幣增長率最劇烈的變動。又如為了壓低利息串以刺激投資,而運用公開市場政策,買進債券來過度地擴大貨幣供應量,這雖可奏效一時,但經過一兩年以後,那些促使利息串降低的因素又會倒轉過來促使利息上升。因為隨著降低利率而刺激投資後,人們的收入也相應增加,這意味著對貨幣需求增加,從而引起利率上升;同時還可能引起物價上升,當貸款人預期物價上升,就要提高利息率。這樣,通貨愈膨脹,利息率愈上升;利息率愈上升,愈希望通過膨脹通貨來使之下降。結果使利息率進入高低往復的週期性調整過程,而對經濟的穩定卻無所補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