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樣才能提高初二數學

  初二是一個兩極分化加劇的年級,成績跟不上的同學往往畏懼數學,容易丟失自信心,成績繼續下滑。小編在這裡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初二怎麼提高數學成績

  尋找分化原因,不可亂投醫事實上,數學成績“分化”有一個漸進的過程,每個學段都有不同的分化點,只是在初二特別明顯。比如到初一下學期已經有了平面幾何***相交線與平行線、三角形兩章***、解析幾何***平面直角座標系的初步知識***的內容,對於部分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較弱的同學,學習這部分就會感到吃力,但此時的成績可能不會有明顯的下降,因為積累的問題還不算多。

  但到了初二“畫一次函式的影象、分析影象的特性與函式解析式之間的關係”時,前面在“平面直角座標系”中留下的隱患就暴露無遺,一個又一個問題令學生茫然不知所措,成績會明顯下降。“若瞭解成績下滑的原因和起點,補上平面直角系相關知識,學習‘函式中的問題’就會輕鬆得多。”蔡明智說,一些家長和同學認識不到這一點,盲目到校外培優班“補習”,卻不從根本上尋找原因,導致學習分化越來越嚴重。

  以勤補拙,提高數學成績蔡明智認為,初二年級部分學生數學成績滑坡,可能有兩種因素: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包括感知、接受能力,大腦的記憶、識別、重現能力和思維的理解、歸納、綜合運用等方面的能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學習習慣的養成、環境的干擾和影響等等。

  他說,如果是“智力因素”,建議這些學生以勤補拙,博聞則強知,熟能後生巧;若是非智力因素造成成績下滑,則應及時改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體來講,包括以下內容:

  記憶習慣。對數學的定義、法則、公式、定理等,理解了的要記住,暫時不理解的也要記住,在記憶的基礎上、在應用它們解決問題時再加深理解。

  預習習慣。在預習中發現問題,帶著問題進課堂。適應老師的習慣。學會適應老師,長大了就比較容易適應社會,不會稍不如意就埋怨環境。

  準備錯題集的習慣。每次考試之後整理錯題,找到可以接受的同類型題、同等程度的知識點研究一下,再把同類型攻下來。

  初二數學成績下滑根本原因

  相關概念和公式要融會貫通

  這類問題反映在三個方面:

  1.對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對概念的特殊情況重視不夠。

  2.對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記硬背,缺乏與實際題目的聯絡。這樣就不能很好地將學到的知識點與解題聯絡起來。

  3.不重視對數學公式的記憶。記憶是理解的基礎。如果你不能將公式爛熟於心,又怎能夠在題目中熟練應用呢?

  收集自己的典型錯誤和不會的題

  孩子最難面對的,就是自己的錯誤和困難。但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學生做題目,有兩個重要的目的:

  1.將所學的知識點和技巧,在實際的題目中演練。

  2.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後彌補它。

  這個不足,也包括兩個方面,容易犯的錯誤和完全不會的內容。但現實情況是,孩子只追求做題的數量,草草的應付作業了事,而不追求解決出現的問題,更談不上收集錯誤。

  不懂的問題積極提問、討論

  發現了不懂的問題,積極向他人請教。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這一點,很多孩子都做不到。

  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

  1.對該問題的重視不夠,不求甚解。

  2.不好意思,怕問老師被訓,問同學被同學瞧不起。

  抱著這樣的心態,學習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學好。“閉門造車”只會讓你的問題越來越多。

  注重培養考試經驗

  考試本身就是一門學問。有些孩子平時成績很好,上課老師一提問,什麼都會。課下做題也都會。可一到考試,成績就不理想。

  出現這種情況,有兩個主要原因:

  1.考試心態不不好,容易緊張。

  2.考試時間緊,總是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

  心態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調整,但同時也需要經歷大型考試來鍛鍊。每次考試,大家都要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調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適應考試節奏。

  做題速度慢的問題,需要在平時的練習中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