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複習提高初三數學

  初三數學複習的內容面廣量大,知識點多,要想在短暫的時間提高就需要掌握一些方法。小編在這裡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初三數學複習方法

  一、迴歸課本,夯實基礎,做好預習。

  數學的基本概念、定義、公式,數學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絡,基本的數學解題思路與方法,是複習的重中之重。迴歸課本,要先對知識點進行梳理,把教材上的每一個例題、習題再做一遍,確保基本概念、公式等牢固掌握,要穩紮穩打,不要盲目攀高,欲速則不達。複習課的內容多、時間緊。要提高複習效率,必須使自己的思維與老師的思維同步。而預習則是達到這一目的的重要途徑。沒有預習,聽老師講課,會感到老師講的都重要,抓不住老師講的重點;而預習了之後,再聽老師講課,就會在記憶上對老師講的內容有所取捨,把重點放在自己還未掌握的內容上,提高學習效率。

  二、抓住關鍵,突出重點,不以題量論英雄

  學好數學要做大量的題,但反過來做了大量的題,數學不一定好。“不要以題量論英雄”,題海戰術,有時候往往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要提高解題的效率。做題的目的在於檢查你學的知識,方法是否掌握得很好。如果你掌握得不準,甚至有偏差,那麼多做題的結果,反而鞏固了你的缺欠,在準確地把握住基本知識和方法的基礎上做一定量的練習是必要的,但是要有針對性地做題,突出重點,抓住關鍵。

  複習中,所謂突出重點,主要是指突出教材中的重點知識,突出不易理解或尚未理解深透的知識,突出數學思想與解題方法。數學思想與方法是數學的精髓,是聯絡數學中各類知識的紐帶。要抓住教材中的重點內容,掌握分析方法,從不同角度出發思索問題,由此探索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和一題多用之法。培養正確地把日常語言轉化為代數、幾何語言。並逐步掌握聽、說、讀、寫譯的數學語言技能。

  三、提高複習興趣,克服“高原現象”

  高原現象在數學複習階段表現得十分明顯。平時授新課,新鮮有趣;搞複習,要重複已學的內容,有的同學會覺得單調、枯燥無味,致使成績提高緩慢,甚至下降。針對這種情況,提醒同學們,一方面要從思想上提高對複習的認識,主動進行復習;另一方面,要以“新”提高複習的積極性。諸如制訂新的複習計劃;採用靈活的複習方法;抓住新穎有趣的內容和習題,把知識串連起來,使書“由厚變薄”。

  四、提高課堂聽課效率,多動腦,勤動手

  初三的課只有兩種形式:複習課和評講課,到初三所有課都進入複習階段,通過複習,學生要知道自己哪些知識點掌握的比較好,哪些知識點有待提高,因此在複習課之前一定要有自已的思考,這樣聽課的目的就明確了。現在學生手中都會有一些複習資料,在老師講課之前,要把例題做一遍,做題中發現的難點,就是聽課的重點;對預習中遇到的沒有掌握好的舊知識,可進行查漏補缺,以減少聽課過程中的困難,自己理解了的東西與老師的講解進行比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的數學思維;體會分析問題的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堅持下去,就一定能舉一反三,事半功倍。此外對於老師講課中的難點,重點要作好筆記,筆記不是記錄而是將上述聽課中的要點,思維方法等作出簡單扼要的記錄,以便複習,消化,思考。

  五、要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如仔細閱讀題目,看清數字,規範解題格式,部分同學***尤其是腦子比較好的同學***,自己感覺很好,平時做題只是寫個答案,不注重解題過程,書寫不規範,在正規考試中即使答案對了,由於過程不完整被扣分較多。部分同學平時學習過程中自信心不足,做作業時免不了互相對答案,也不認真找出錯誤原因並加以改正。這些同學到了考場上常會出現心理性錯誤,導致“會而不對”,或是為了保證正確率,反覆驗算,浪費很多時間,影響整體得分。這些問題都很難在短時間得以解決,必須在平時下功夫努力改正。“會而不對”是初三數學學習的大忌,常見的有審題失誤、計算錯誤等,平時都以為是粗心,其實這是一種不良的學習習慣,必須在第一輪複習中逐步克服,否則,後患無窮。

  六、建立錯題本,查漏補缺

  初三複習,各類試題要做幾十套,甚至上百套。特級教師提醒學生可以建立一個錯題本,把平時做錯的題系統的整理好,在上面寫上評析和做錯的原因,每過一段時間,就把“錯題筆記”拿出來看一看。在看參考書時,也可以把精彩之處或做錯的題目做上標記,以後再看這本書時就會有所側重。查漏補缺的過程就是反思的過程。除了把不同的問題弄懂以外,還要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及時歸納總結。每次訂正試卷或作業時,在錯題旁邊要寫明做錯的原因。

  七、合理利用網路學習平臺

  很多同學的學習模式還是比較單一的,主要靠傳統的授課模式進行學習,在這個網路一體化的社會,很多優秀的學習資源都實現了共享,它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且不限制使用次數和頻率。同學們要學會利用現有的資源,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如何提高初三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設計好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在上課前,教師根據學生的自身情況和教學內容制定的預期目標,需要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一個好的教學目標,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意識到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因此在備課的時候不僅要制定適合的教學目標,還要制定一些實現教學目標所需要的教學手段,比如可以對所教知識進行由易到難的內容重組。在整個數學課堂中,要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提高。比如九年級第二十二章的教學中,二次函式的定義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在建立在學生學習過一次函式的定義及性質的基礎上的,所以這節的難點不是對二次函式概念本身的理解,而應該是對二次函式的例項分析和理解。

  設計一個好的引入

  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傳統的引入都是複習前一章的知識點,但是如果從實際生活中出發或是加入教師自己的生活經歷,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慾望。比如在學習九年級《中心對稱》的時候,我引用了一個問題:有一張小圓桌和一堆可以鋪滿這張小圓桌的一元硬幣,甲、乙二人輪流往這張小圓桌上各放一枚一元硬幣,規定:任何兩枚硬幣不能重疊,也不能有一部分在桌面邊沿之外,放好後不準移動,誰放完一枚硬幣後使得對方無法往桌面上放硬幣時,誰就是優勝者。甲對乙說:

  “如果你讓我先放,我一定獲勝。”乙有點不信,說:“那可不一定,就讓你先放好了。”果然甲獲勝,你知道其中的奧祕嗎?這個引入立刻引起學生的興趣,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都非常想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尋找到答案。

  利用好PPT

  在成為教師之前,我們就學習瞭如何製作PPT,但在實際教學中如何把PPT轉化成幫助我們實現提高課堂效率的手段就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了。現代教學手段有其自身的特點:一是能加大課堂的容量;二是教師再也不用滿面灰塵,奮筆疾書,而要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從而提高課堂效率;三是直觀性很強,這樣可以啟發學生的形象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四是便於教師對整堂課所學內容進行回顧和小結。尤其是在總複習階段,每節課都有大量的知識點要整理,如果沒有PPT,就會有大量的時間浪費在板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