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習提高初三數學

  初三數學是初中數學的最後一年,也是中考的開始,怎麼去學好呢?小編在這裡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初三數學學習方法

  一 、細心地發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學對概念和公式不夠重視,這類問題反映在三個方面:

  一是,對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對概念的特殊情況重視不夠。例如,在代數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數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數式***中,很多同學忽略了“單個字母或數字也是代數式”。

  二是,對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記硬背,缺乏與實際題目的聯絡。這樣就不能很好地將學到的知識點與解題聯絡起來。

  三是,一部分同學不重視對數學公式的記憶。記憶是理解的基礎。如果你不能將公式爛熟於心,又怎能夠在題目中熟練應用呢?

  我們的建議是:更細心一點***觀察特例***,更深入一點***瞭解它在題目中的常見考點***,更熟練一點***無論它以什麼面目出現,我們都能夠應用自如***。

  二 、總結相似型別的題目

  這個工作,不僅僅是老師的事,我們的同學要學會自己做。當你會總結題目,對所做的題目會分類,知道自己能夠解決哪些題型,掌握了哪些常見的解題方法,還有哪些型別題不會做時,你才真正的掌握了這門學科的竅門,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變萬化,我自巋然不動”。

  這個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在進入初二、初三以後,同學們會發現,有一部分同學天天做題,可成績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們天天都在做重複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題目反覆做,需要解決的問題卻不能專心攻克。久而久之,不會的題目還是不會,會做的題目也因為缺乏對數學的整體把握,弄得一團糟。

  我們的建議是:“總結歸納”是將題目越做越少的最好辦法。

  三 、收集自己的典型錯誤和不會的題目

  同學們最難面對的,就是自己的錯誤和困難。但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同學們做題目,有兩個重要的目的:

  一是,將所學的知識點和技巧,在實際的題目中演練。

  另外一個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後彌補它。這個不足,也包括兩個方面,容易犯的錯誤和完全不會的內容。

  但現實情況是,同學們只追求做題的數量,草草地應付作業了事,而不追求解決出現的問題,更談不上收集錯誤。我們之所以建議大家收集自己的典型錯誤和不會的題目,是因為,一旦你做了這件事,你就會發現:過去你認為自己有很多的小毛病,現在發現原來就是同一個問題在反覆出現;過去你認為自己有很多問題都不懂,現在發現其實就是這幾個關鍵點沒有解決。

  我們的建議是:做題就像挖金礦,每一道錯題都是一塊金礦,只有發掘、冶煉,才會有收穫。

  四 、就不懂的問題,積極提問、討論

  發現了不懂的問題,積極向他人請教。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這一點,很多同學都做不到。

  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

  一是,對該問題的重視不夠,不求甚解。

  二是,不好意思,怕問老師被訓,問同學被同學瞧不起。抱著這樣的心態,學習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學好。

  “閉門造車”只會讓你的問題越來越多。知識本身是有連貫性的,前面的知識不清楚,學到後面時,會更難理解。這些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你對該學科慢慢失去興趣。

  討論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一個比較難的題目,經過與同學討論,你可能就會獲得很好的靈感,從對方那裡學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討論的物件最好是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同學,這樣有利於大家相互學習。

  我們的建議是:“勤學”是基礎,“好問”是關鍵。

  五 、注重實戰***考試***經驗的培養

  考試本身就是一門學問。有些同學平時成績很好,上課老師一提問,什麼都會,課下做題也都會。可一到考試,成績就不理想。

  出現這種情況,有兩個主要原因:

  一是,考試心態不好,容易緊張。

  二是,考試時間緊,總是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

  心態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調整,但同時也需要經歷大型考試來鍛鍊。每次考試,大家都要尋找一種適合自己的調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適應考試節奏。做題速度慢的問題,需要同學們在平時的做題中解決。自己平時做作業可以給自己限定時間,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實際考試中,也要考慮每部分的完成時間,避免出現不必要的慌亂。

  我們的建議是:把“做作業”當成考試,把“考試”當成做作業。但要強調的是,任何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效,同學們在學習中千萬要避免形式化,一定要追求實效。

  初三怎樣提高數學成績

  結合生活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就是說,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例如我在上八年級平方差公式時,我首先是出示了一道這樣的問題作為引入:小明去市場買糖,這種糖每千克9.8元,他買了10.2千克糖,給售貨員應該給多少錢?就在售貨員用計算器算錢時,小明一下說出了應該給99.96元錢,售貨員大吃一驚,結果她算出來和小明說得一樣,然後我就問同學們小明是不是很聰明,同學們都說是,我說小明為什麼算得這麼快,並不是小明比你們聰明很多,而是用的是我們今天所學得知識來算的,你們學完也會和他一樣聰明的,學生瞬時對這節課有了很大興趣,聽講也很專心,這節課達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時也達到了讓學生把所學知道用到現實生活中的目的。

  開展數學活動,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材非常重視學生活動的開展,尤其重視操作能力的培養,因為它具備知識綜合性強、趣味性強、知識容量大等特點.因此,老師要充分利用測量、製作活動等,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操作活動中體驗數學. 要把課堂上所學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實際,往往被錯綜複雜的生活現實所難住,這就要加強戶外測量、實踐操作,培養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實際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後,我有意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要學生測量計算操場邊的樹高,樹木高參天,如何測量?有人提議拿繩子,先用繩子量樹,下樹後再量繩子,這可是個好辦法,可又無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師適時取來一根長2米的竹竿,筆直插在操場上,這時正陽光燦爛,馬上出現了竹竿的影子,量得這影子長1米,啟發學生思考:從竿長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測樹高的辦法嗎?學生想出:樹高也是它的影長的2倍,***教師補充“在同一時間內”***這個想法得到肯定後,學生們很快從測量樹影的長,算出了樹高.接著,教師又說:“你們能用比例寫出一個求樹高公式嗎?於是得出:竿長:竿影長=樹高:樹影長;或:樹高:竿長=樹影長:竿影長.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增長了知識,鍛鍊了能力,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培養學生樂於動手的意識,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

  個性化與合作學習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課程標準強調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個體間在各方面都存在著差異,特別是生活經驗、知識基礎、思維能力上存在差異,這些都影響學生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深廣度,面對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在教學中,加強開放、變式性問題的訓練,既能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也能很好地面對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如某中學搞綠化,要在一塊矩形空地上建花壇,現徵集設計方案,要求設計的方案成軸對稱***可以用圓、正方形或其它圖形組成***,如何設計?***這是一道結論開放題,有助於考查學生的發散思維與創新精神。***對此類問題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既能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又能進行適當的數學交流活動,讓他們感受到彼此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過程,以改變自己在認知上的單一性,從而大大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求異、求變的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