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讀書方法有哪些

  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關於名人讀書的方法,希望大家在學習的路上越來越好。

  名人的讀書八法

  借摘讀

  舊時代,革命書籍十分缺乏,徐特立在湖南時,聽說書報流通社有《聯共黨史》上下冊,就去借了來抄讀。他不全抄,而是節抄,並且做詳細分析。這樣,可以服、心、手三到,便於理解深刻。

  翻選讀

  吳昌碩博覽群書,曾對門生說:“書不能死讀,先翻翻序,看看結尾,不好不看,好的翻翻,極有價值的才值得花力氣精讀,要不你有多少心血能花在上面?”

  插縫讀

  學者顧頡剛陪夫人就診的時候,也要挾書閱讀,若有所得,歸來即記在筆記本上。35年間,他記的筆記竟達l60冊之多。

  “啃”“悟”讀

  作家張賢亮當年被打成“右派”下放農場十年,唯一能看的只有一本《資本論》他的讀法是“啃”和“悟”。他說:“古時文人三更燈火五更寒,啃的就是四書五經,依此作底,寫起文章來海闊天空,頭頭是道。”他喜歡美國作家福克納的作品,但他從不整篇細讀,只是跳著翻看,用文學的悟性體味作者的創作精髓。

  選擇讀

  朱光潛說:要知道讀書好比探險,也不能全靠別人指導,自己也須費些工夫去

  搜求。別人只能介紹,抉擇還要靠你自己。他認為:“你與其讀千卷的詩集,不如讀一部《國風》或《古詩十九首》,你與其讀千卷希臘哲學的書籍,不如讀一部柏拉圖的《理想國》”。

  重複讀

  德國哲學家狄慈根說:“重複是學習之母。”對有些難懂的書,他堅持一讀再讀,直到懂了記下為止。他說:我閱讀關於我所不懂的問題之書籍時,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該問題的膚表的見解,先剜覽許多頁和好多章,然後才從頭重新讀起,以求獲得精密的知識。

  交叉讀

  理論家胡喬木共有136個三米高的大書架,約3萬多冊的私人藏書。他沒有什麼業餘嗜好,休息的一大方式就是同時看五本內容完全不同的書,如哲學、外國小說、政治、劇本、自然科學類的書,同時交叉著看,以調換腦子,而在調換腦子的同時,又有所得。

  “怪”法讀

  臺灣作家李敖珍視書中的資料,更甚於書本身。他常把書中重要的資料影印下來,或者直接撕下,再作分門別類的“專集整理”,名曰“吸收日月精華”,等到書中的“精華”被他吸收光了,這本書對他來說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送、賣、扔,他都沒有多大意見。

  讀書方法的重點

  一是讀什麼,二是怎麼讀。讀什麼就是選書的問題,怎麼讀就是讀書方法的問題。

  1、選書的方法:

  ①找這個領域的專家,學者,或者優秀的人***上司、同事、朋友等***,請他們推薦;

  ②找權威書單,每個領域,都必會有一些專家和達人開列的書單***可以網上搜索***;

  ③根據自己讀過的喜歡的書,向外延伸;

  ④根據自己閱讀過的書,或自己喜歡的書中提到的書的名字尋找;

  ⑤根據自己的欣賞水平和判斷選書。

  2、選好書,就是怎樣讀的問題了:

  讀一本書,重要的是讀書的這個過程、讀懂多少、有什麼感悟等。讀完或閱讀過程中,最好能做個簡單的讀書筆記,主要記錄一下:脈絡主旨、主要人物以及事蹟、閱讀感悟等等,如果是學生,還可以摘抄一下優美詞句。

  我讀書用的是快速閱讀法。這裡說的快速閱讀是一種科學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不是簡單地跳讀、略讀等。因為快速閱讀不僅體現在閱讀速度的高效上,更是理解的高效:對抓住文章段落的脈絡和重點有非常好的作用,幫助對文章做整理、分析和歸納。掌握速讀之後,可以把閱讀效率提高好多倍,無論是閱讀還是學習,都有極大的幫助的,如果閱讀效率低,有必要練習提高一下。快速閱讀的練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軟體》,軟體練習是比較簡單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