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方法有哪些

  中學時期是人生中求知的旺盛時期。有人作過統計,每年學習40周,每週學習50小時,總計為1.2萬小時,它等於一個人參加工作後的全部閱讀時間。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讀書閱讀的方法。

  讀書的方法介紹

  1、瀏覽。

  就是對文章做鳥瞰式感知,用較短的時間通讀一遍,獲取大量的有效資訊,得到總體的印象,概括瞭解文章的主題,大意或觀點、材料。

  2、提問。

  根據瀏覽的印象和自己的需要,提出需要弄清的問題,使閱讀文章的目標具體明確。提問可以從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去設計。內容方面包括中心思想、社會意義、作者的情況、寫作的背景與動機、內容要點、主要章節和段落的研究等;形式方面包括文章的結構佈局、各個部分的關聯、體裁形式、表達手段、用語特點、詞句的推敲等。

  3、精讀。

  這是關鍵的步驟,必須認真閱讀文章,圈點、批劃、評註,弄清詞句含義,逐段理解內容,理清線索,把握主題,針對自己提出的問題,作摘要,抄卡片,寫筆記,列提綱,繪圖表等,求得切實具體地解決問題。

  4、背誦。

  強調記住需要記憶的內容,不一定都是一字不差的背誦,可以作嘗試性回憶,再與文章對照反覆記憶,力求記得準確、迅速,也可以複述文章的主要內容,默寫提綱,記住要點。

  5、複習。

  包括系統整理提綱和讀書筆記,重溫主要問題解決的辦法,完成必要的練習。通用式閱讀法,綜合運用了感知、記憶與思維的規律,能使閱讀獲得較好的效果。

  讀書方法的好策略

  1.策略之一:定向閱讀

  “人生有涯知無涯”,如果把寶貴的人生閱讀時用於漫無目標的閱讀,無疑也會收效甚微。果戈理的名著《死魂靈》中就有個名叫彼什伽秋的人物,他嗜書如命,什麼書都讀。結果,由於他毫無選擇、毫無目標地閱讀,最終還是一事無成。

  中學教育對一個人來說是重要的基礎,常常對一生的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許多著 名的科學家、學者都是在中學時期就確立了終生從事的目標。陳景潤在中學時就決心獻身數學,周仁在中學時就立志於研究中國的古陶瓷。因此,對於中學生朋友而言,在廣泛涉獵的基礎之上,選擇一二個“中心興趣”進行大量的、較為深入的閱讀,一定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讀書效果。

  中學生的課餘閱讀潛力是很大的。有人對中學生的課內閱讀量和課餘閱讀量作過對比統計:初中一年級學生在一學期內所讀的各類教科書約共70萬字,高中一年級學生在一學期內所讀的各類教科書共計130萬字;而在同一時間內,他們在課餘進行感興趣的課外閱讀,閱讀量分別可達700萬字和1000萬字,課內和課外的平均比值為1:9。如此浩大的閱讀量,如果我們能確立自己的中心興趣,按自己的興趣、目標、能力進行定向閱讀,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穫。

  2.策略之二:選擇閱讀

  數學家王梓坤說過,讀書要選擇。世上有各種各樣的書:有的不值一看,有的只值看20分鐘、有的可看5年,有的可儲存一輩子,有的將永遠不朽。即使是不朽的超級名著,由於我們的精力與時間有限,也必須加以選擇。

  選擇閱讀策略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選擇含義是,“讀第一流的書”。在浩如煙海的圖書文章中,只要經過認真 的篩選和比較,你就不難發現,屬於某一學科的第一流的代表著作有哪些,只要熟讀這些著作,你就可以領略學科的全貌,瞭解學科的前沿和發展。

  第二層選擇含義是,“讀一流學者寫的書”。所謂的第一流的學者,是指在該學科領域裡最知名、最有權威的科學家、學者。他們站在該學科或研究領域的最前沿,洞察該領域發展源流和發展趨勢。讀他們寫的書,能夠全面、準確地瞭解該學科領域的發展。要了解“第一流的書”和“第一流作者寫的書”,其方法是通過推薦書目瞭解,或是請老師、家長推薦介紹。

  3.策略之三:時間巧安排

  中學生的學習任務是比較繁重的。除進行課堂學習、課前課後的預習、複習和完成作業外,要抽出時間讀自己有興趣的課外讀物,擴大視野,拓寬知識面,還必須巧妙地安排閱讀時間。

  零星時間閱讀法。要善於利用課餘之後點滴零星時間閱讀,積少成多。著名數學家蘇步青說過:“我用的是零頭布,做衣服有整料固然好,沒有整段時間,就儘量把零星時間利用起來,加起來可觀得很。”寫下皇皇鉅著《物種起源》的生物學家達爾文說:

  “我從來不認為半小時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時間。”

  整段時間閱讀法。寒暑假、節假日對於愛讀書的中學生來說,是十分珍貴的。同學們在適當娛樂、溫習功課之後,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廣泛涉獵,大量閱讀,多讀書,讀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