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文言文閱讀練習題

  初中階段是我們一生中學習的“黃金時期”大家要想學好語文文言文 ,要準備一些好的閱讀練習題來練習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

  一、日喻①

  蘇軾

  生而眇②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樾③,以為日也。日之與鍾、樾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樾,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④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謂致?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子夏⑤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南方多沒人⑥,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於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於道,今也以經術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渤海⑦吳君彥律,有志於學者也。方求舉於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註釋】①日喻:關於太陽的比喻。②眇:瞎子。③樾:笛類樂器,比笛短,有七孔、三孔等說。④蘇子:蘇軾自稱。⑤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⑥沒人:能潛入深水的人。⑦渤海:唐代郡名,在今山東濱縣一帶。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捫燭而得其形*** ***

  ***2***道之難見也甚於日******

  ***3***自盤而之鐘*** ***

  ⑷皆求道之過也*** ***

  ⑸然則道卒不可求歟*** ***

  ⑹君子學以致其道*** ***

  ⑺故凡不學而務求道*** ***

  ⑻方求舉於禮部*** ***

  2.翻譯下列句子。

  ⑴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道可致而不可求。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夫沒者豈苟然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中眇者不知日與鍾、日與樾的區別,原因在於什麼?***用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盲人識日”比喻什麼?這個故事在文中起了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中作者認為“求道之過”表現在什麼地方?***用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三段中“道可致而不可求”,作者認為什麼是“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四段中“北人學沒”的教訓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結尾作者肯定吳彥律的“有志於學”,同時也通過“昔”和“今”的對比,勸勉吳彥律要注意哪兩個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秦氏好古

  秦朝有一士人,酷好古文,價雖貴必求之。

  一日,有人攜敗席踵門告曰:“昔魯哀公命席以問孔子,此孔子所坐之席。”秦氏大愜意,以為古,遂以附郭之田易之。

  逾時,又一人持古杖以售之,曰:“此乃太王避狄,杖策去豳①時所操之棰②也,蓋先孔子之席數百年,子何以償我?”秦氏傾家資與之。

  既而又有人持朽碗一隻,曰:“席與杖皆未為古,此碗乃桀③造,蓋又遠於周!”秦氏愈以為遠,遂虛所居之宅而予之。

  三器既得,而田資罄盡,無以衣食,然好古之心,終無忍舍三器。於是披哀公之席,把太王之杖,執桀所作之碗,行丐於市,曰:“衣食父母,有太公九府錢,乞一文!”

  【註釋】①豳:古地名。②棰:竹杖。③桀:夏朝的最後一個君主,為商湯所滅。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⑴秦氏大愜意******

  ⑵三器既得,而田資罄盡******

  ⑶秦氏傾家資與之******

  ⑷蓋又遠於周******

  2.下列句子與“子何以償我”中“以”字用法相同的是******

  A.秦氏大愜意,以為古。

  B.昔魯哀公命席以問孔子。

  C.遂以附郭之田易之

  D.無以衣食。

  3.翻譯下列句子。

  ⑴遂虛所居之宅而予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於是披哀公之席,把太王之杖,執桀所作之碗,行乞於市。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氏得到哪三件古物?分別是用什麼東西換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賣者各是以什麼理由勸秦氏買下自己手中的古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從文中找出描寫秦氏破敗形象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讀了這個故事受到什麼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王翦將兵

  王翦者,頻陽東鄉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將李信者,年少壯勇,嘗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為賢勇。於是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始皇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①勢壯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將二十萬南伐荊。王翦言不用,因謝病,歸老於頻陽。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②,大破李信軍,秦軍走。

  始皇聞之,大怒,自馳如頻陽,見謝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為③聽將軍計耳。”於是王翦將兵六十萬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王翦果代李信擊荊,大破荊軍。

  【註釋】①果:果斷。②頓舍:停止。③為:惟。

  1.解釋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⑴王翦將兵******

  ⑵少而好兵******

  ⑶遂使李信及蒙恬將二十萬南伐荊******

  ⑷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

  ⑸始皇以為賢勇******

  2.下列句子中的“以”與“寡人以不用將軍計”中的“以”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嘗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

  B.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C.始皇以為賢勇。

  D.扶蘇以數諫故。

  3.翻譯下列句子。

  ***1***王翦者,頻陽東鄉人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李信果辱秦。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於是王翦將兵六十萬人,始皇自送至灞上。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當始皇要攻取荊,問兩位將軍需要將兵多少時,李信回答曰:“不過用二十萬人。”他為什麼這樣回答?王翦回答曰:“非六十萬不可”,“非……不可”表現了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怎樣看待王翦由“謝病”而重新“將兵”大破“荊軍”的舉動?試結合文段作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王羲之學書

  晉王羲之,字逸少,曠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②於父枕中,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祕?”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父見其小,恐不能祕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幼令③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

  衛夫人④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註釋】①曠:王曠,王羲之之父。②筆說:論書法用筆的書。③幼令:幼年時的美好才華。④衛夫人: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少時,曾經跟她學習書法。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1.認真通讀全文,用“/”標出下邊句子的朗讀節奏。

  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幼令也。

  2.解釋加點的詞。

  ⑴ 恐不能祕之******

  ⑵ 待兒成人,吾授也******

  ⑶ 不盈期月******

  ⑷ 父喜,遂與之******

  3.下列句子與“不期盈月,書便大進”中“書”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書詩四句。

  B.我讀《與朱元思書》。

  C.書中自有黃金屋。

  D.他向名家學書。

  4.“七歲善書”中加點的“善”應選的義項是*** ***

  A.好,好的,善良的。B.友好,親善。

  C.善於,擅長。 D.愛惜。

  E.應答之詞。F.副詞,好好地。

  5.與“衛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中“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B.其夫囈語。

  C.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D.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6.翻譯下列句子。

  ⑴ 十二見前代筆說於父枕中,竊而讀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此子必蔽吾名。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概括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並就你感受最深的一點,聯絡實際談談你的認識。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認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⑴摸⑵道理、哲理、規律⑶至,到 ⑷過失 ⑸那麼⑹到 ⑺致力,這裡有“單純地”的意思。⑻正要

  2.⑴即使用巧妙的比喻,加上有效的指點,也跟對瞎子用盤、燭形容太陽差不多。⑵循序漸進,道自然而至,不能不學習而強求。⑶善於打仗的人能掌握主動權,使敵方聽我調動,自己卻不受敵方牽制。 ⑷善於潛水哪裡是隨隨便便能達到的呢!

  3.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4.“盲人識日”比喻一個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識而對事物缺乏系統全面的瞭解,必然要犯錯誤。作者用故事來感染讀者,讓讀者從具體形象中悟出所要講的道理。這個故事在文章中起了加強生動性和說服力的作用。

  5.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

  6.莫之求而自至。

  7.不重視認真實踐。

  8.⑴求學必須有目的,即“求道”;⑵要踏踏實實下苦功夫做學問,不能只追求皮毛。

  二、1.⑴很,非常⑵已經 沒有剩餘⑶給 ⑷比2.C

  3.⑴於是就把自己住的房子讓出來,給了那個人。⑵在這時候秦氏披著魯哀公的席,拄著周朝太王的竹杖,拿著夏朝桀王所製作的碗,在大街上討飯。

  4.破席、古杖、古碗 外城的田地、全部家產、住房

  5.⑴此孔子所坐之席。⑵此乃太王避狄,杖策去豳時所操之棰也。⑶此碗乃桀造。

  6.披哀公之席,把太王之杖,執桀所作之碗,行乞於市。

  7.一個人的追求愛好,要考慮自身的具體條件,從實際出發,切不能盲目而為。***意同即可***

  三、1.⑴帶***兵***⑵喜愛,喜歡⑶派 向南⑷對,正確⑸認為

  2.D

  3.⑴王翦是頻陽東鄉人。⑵我想攻打楚國,在將軍看來估計用多少士兵才夠***足夠***。⑶李信果真使秦國蒙受恥辱。⑷在這時王翦率兵六十萬人,始皇親自送到灞上。

  4.李信年輕氣盛,又剛用不多的兵力打敗了燕太子丹,所以認為用較少的兵力就可以戰勝敵方,在始皇面前顯示自己本領大。 王翦是老將軍,經歷的戰事多了,能正確估計敵方的兵力,來決定自己用多少兵力才有把握取勝對方,比較沉穩。

  5.王翦的託病是因為秦王輕信李信的話疏遠自己,是迫不得已告老還鄉。當楚兵每天向西進軍時,國難當頭,王翦義無反顧,重新帶領軍隊攻打楚軍,表現了王翦不計較個人恩怨,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品格。

  四、1.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幼令也。

  2.⑴嚴守祕密 ⑵傳授,教授⑶滿,到⑷給

  3.D4.C5.C

  6.⑴***王羲之***十二歲時,在父親的枕頭中發現前輩論書法的書,就偷偷地拿來讀。

  ⑵這個個孩子***將來***一定會掩蔽***掩蓋、超過***我的名聲的。

  7.原因:天資聰穎,喜好書法,主觀努力及教導得法等。認識:在實際學習中,我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王羲之正是因為喜歡寫字,好學上進,才成為“書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