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詩歌鑑賞手法賞析

  高中語文學習詩歌鑑賞時,要知道表現手法是理解詩歌的一把鑰匙,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語文詩歌鑑賞虛實相生

  一、什麼是“虛”與“實”

  古詩的“虛”,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裡行間體味出的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實”則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

  二、古詩中的“虛”“實”運用

  1、眼前之景為實,想象虛構構之景為虛。

  以《雨霖鈴》為例: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年淚眼,竟無語凝噎。這些詩句,寫的都是眼前的實景實事實情,是“虛”。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三句,則是半虛半實。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三句,是想象之景,屬虛寫。

  2、現實之景為實,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為虛。

  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這是蘇軾遊黃崗城外的赤鼻磯所見到的景象,當算是“實”。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三句,再現了火燒赤壁這一歷史畫面,顯然不是發生在眼前的實景,故屬虛寫。

  3、形象為實,抽象為虛;有限為實,無限為虛。

  以《虞美人》為例: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一句,寫愁緒。愁緒本是很抽象,李煜卻將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氣勢洶湧,不可遏止,化抽象為形象,化虛為實.

  又如《遊園不值》: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這兩句,以少勝多,以有限之紅杏表現無限之春意。這是化實為虛。

  4、側面為實,正面為虛。

  以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小橋流水人家。這一句子以溫馨景象,反襯人的孤獨、淒涼的心境。

  三、虛實結合在古詩中的作用

  清朝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說得很精闢:“文章非實不足以闡發義理,非虛不足以搖曳神情,故虛實常宜相濟也。”鑑於詩詞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詩人謀求虛實結合,虛實相生,趣味、詩韻俱存,使其內涵豐富,外延無邊。

  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前兩聯寫實。詩人初聞蜀中大地“收薊北”,意味著盤踞八年的“安史之亂”老巢被摧毀,杜甫禁不住“涕淚滿衣裳”!這是悲極而喜而又喜極而悲!他回頭看看與自己一同飽受戰亂苦難的妻子兒女,她們哪裡還有愁雲?遂捲起詩書,與家人同喜同樂!“收薊北、涕淚滿衣裳、卻看、漫卷詩書”都是突然之間“喜欲狂”的生活真實!

  後兩聯寫虛。我們“放歌”、“縱酒”歡慶勝利,共慶失土的收復;我們煥發青春,返老還童,與年少的兒女作伴還鄉,告別流離失所的生活。詩人雖然此時身在異域,思緒早已鼓翼而飛,沿著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峽入長江,再出巫峽至襄陽,轉向洛陽還故鄉。詩人回家暢想曲的節奏輕快、和諧,地點轉換讓人目不暇接!此時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湧,一瀉千里啊!

  假如沒有這兩句虛筆,一路實寫到底,就難以表現詩人乍聞勝利訊息時的喜極心情和急欲趕路返鄉的願望!此詩之所以被譽為“杜甫生平快詩”,關鍵之一在於虛實妙合!虛寫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貞《藝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後必密,半闊者半必細,一實者一必虛。”

  總的來說,虛實結合,可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有時能形成強烈的對比,有時能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詩歌的中心。

  高中語文詩歌鑑賞襯托手法

  一、什麼叫襯托

  所謂襯托,也叫映襯。用類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鮮明突出,從而達到強烈的表達效果,以此表現特殊的意境或獨特的情感。

  二、襯托的型別,襯托,可分為正襯和反襯。

  ***1***正襯,是用相同的東西來襯托。

  如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鮮明地烘托出汪倫對詩人的真摯純潔的深厚感情。

  ***2***反襯是用相反的東西來襯托。

  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詩中寫到了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了春澗的寂靜。

  三、襯托在古詩中的運用。襯托在古詩中,可用於寫景,也可以用於狀物,還可用於抒情。詩人根據實際需要,使襯托呈現出如下一些具體形式:

  1、冷暖相襯。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這裡,詩人先勾繪天門開啟前的冷暗色調,然後再塗抹天門開啟的暖亮色調。以天門開啟為界,前面越冷暗,後面就顯得越暖亮,冷暗與暖亮相互映襯,在色調的對比中,使詩在氣勢上形成了一個由低沉到高昂的波瀾,為後面神仙的出場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動靜相襯。如王維的《山居秋暝》: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頷聯描寫皓月當空,青松如蓋,是靜景描寫,山泉清冽,流瀉山石之上,是動景描寫。山泉因雨後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以動襯靜,反襯出山中的寧靜。

  又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

  寫出了遙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條巨大的白練掛在山間,用“掛”字化動為靜。

  3、樂哀相襯。如賈至的《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東風不為 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這首詩用了以樂景寫哀的手法,以前兩句所寫的春天的絢爛的春光,反襯內心的愁恨。 又如司空曙的《喜外弟盧綸見宿》: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這首詩,則用哀景來寫樂情,詩人很高興與表弟盧綸寄宿在自己家。

  4、大小相襯。如杜甫的《旅夜書懷》: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這一句,以天地之大來襯沙鷗之小,以廣闊的天地反襯自己像一隻孤零零的“沙鷗”一樣無依無傍的落寞惆悵,傳達出一個人在現實與歷史長河中無力自主的無奈。

  5、聲寂相襯。 如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這首詩第一句,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寫的是“寂”,第二句,空山並非一片靜默死寂,偶爾傳來一陣人語聲。這是寫“聲”。這兩句,聲寂相襯,以區域性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域性的、長久的空寂。空谷傳音,愈見空谷之空;空山人語,愈見空山之寂。人語響過,空山復歸於萬籟俱寂的境界;而且由於剛才那一陣人語響,這時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6、正反相襯。如李白《蜀道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詩人寫蜀道難行,先從正面著手,上面突兀而立的高山,擋住了太陽神的執行;下面曲折迴環的河川,衝波激浪。然後宕開一筆,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千里翱翔的黃鶴不得飛度,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於攀緣,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正反結合,極力狀寫蜀道的難行。

  7、明暗相襯。如唐劉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闌干南鬥斜

  通過明暗互襯來表現夜的靜謐和天空的寂靜。

  8、虛實相襯。如姜夔的《揚州慢》: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淒涼情形。前者為“虛”,後者為“實”,這一“虛”一“實”,兩相映襯,寄寓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9、以景襯境。如劉禹錫《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在這裡,詩人是用潮水反襯“故國”的荒涼冷落,是為以景襯境。

  10、以景襯情。如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這一詩句,描繪蕭瑟的秋景,以增添離別的哀愁。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送客的主人與相別的客人,於船中執手無言,遙望江面,唯有茫茫的萬頃碧波之上灑下皎潔的月光。這裡的江邊月景,襯托了別離的憂傷。

  11、側面烘托。如白居易《琵琶行》: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慘別的江岸,相對無言的悽清時刻,“忽聞水上琵琶聲”,竟使“主人忘歸客不發”,動心移情的音樂,不僅使人流連忘返,還誘得人們去“尋聲暗問”,這從側面烘托了樂聲的藝術魅力和感人力量。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從外部環境上加以烘托,側面表現琵琶女彈奏的魅力。

  高中語文詩歌鑑賞比興手法

  一、什麼叫“比”“興”:

  “比”“興”是古代詩歌的常用技巧。對此,宋代朱熹有比較準確的解釋。他認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興”就是起興,即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比”與“興”常常連用。

  二、教材中的“比”“興”運用:

  1、“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衛風•氓》***

  在這裡,既有“比”,也有“興”。比單純的“興”或“比”更富於藝術魅力。詩人以桑葉來比喻棄婦由青春煥發到芳華己逝的轉變。桑葉“沃若”與“黃隕”的對比,不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徵了女主人公與“氓”的愛情由盛而衰。由鳩食桑葚引出女子對負心男子的沉迷,充滿了沉痛和悲哀。

  2、“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孔雀東南飛》***

  在這裡,詩人以孔雀向南飛去卻不願失偶分離來象徵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恩愛依戀。既有“比”,也有“興”,為全詩定下了一種纏綿悱惻的情調。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短歌行》***

  這三處,單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懷寬廣,接納人才越多越好。

  4、“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錦瑟》***這裡以錦瑟起興,追憶華年。商隱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興,暗喻生平,引發以下“一弦一柱”之思憶。

  三、“比”“興”手法的妙處。 比興手法的運用,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