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師音樂教學隨筆

  高師音樂教師是如何教學的呢?我們一同去領略一下相關隨筆。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論文摘要:音樂教學原則是音樂教學客觀規律的反映,它對於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音樂教師在教學中能否正確地遵循和貫徹音樂教學原則,將直接影響學生能力的培養,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教學任務的完成。

  論文關鍵詞:審美教育;因材施教;感性與理性;多元化

  為了進一步加快高師學校音樂教學的改革,推動課程建設的快速發展,依據師範音樂教學的規律與特點,樹立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原則,是我們在教學改革中急需研究與解決的重要問題。

  正如《音樂教育與教學法》一書闡述的:“音樂教學的基本原則是音樂教學活動中應遵循的教學準則,是指導音樂教學的基本原理。它是根據音樂教育的理論,音樂教學的目的、任務、教學過程及教學活動規律而提出的,是在總結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因此,音樂教學原則是音樂教學客觀規律的反映,它對於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音樂教師在教學中能否正確地遵循和貫徹音樂教學原則,將直接影響學生能力與智力的培養,影響教學目的的實現和教學任務的完成。在此,根據我國高師音樂教學的培養目標、任務及特點,在總結我多年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就高師音樂教學中應遵循的教學原則提出以下見解:

  一、堅持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的教學原則

  音樂教育是藝術的教育,從本質上講也是審美的教育。正如我國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的:“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於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師範音樂教學大綱中也強調指出:“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思想,應該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

  音樂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在掌握音樂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美的鑑賞和美的創造的能力。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高尚完美的人格,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師應將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等教學內容,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師生共同感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的美。運用音樂特有的功能,啟發學生在音樂情感的海洋裡盡情地遨遊,並根據音樂藝術的審美表現特徵,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的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二、堅持因材施教與發展個性的教學原則

  美國教育學家、心理學家阿瑟·W·庫姆斯在《以人為本的挑戰》一書中指出:“教育應‘以人為本’,注重培養人與人之間的聯絡,增長個人才幹和開發個人的潛能。”而現代教育強調的正是以人為目的的教育理念。著力於培養物件的潛能開發,能力的發展和個性的張揚。

  我們的每個學生由於在生理、心理、生活環境和所受教育等情況上的差異,每個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以及對音樂的感受能力,都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和發展趨向。教師對於培養物件,在專業條件、水平、個性與愛好等方面,應該進行全面瞭解。並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生理、心理因素,以及所具有的音樂能力,在教學中因材施教。合理地安排教學、選用教材、設計教學方案、制定切合實際的教學計劃。在教學中注意量力性、可接受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系統地、科學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活動,使他們的個性與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三、堅持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教學原則

  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教學原則,是根據音樂教學的特點和學生學習音樂的認識規律提出的,它反映了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係。在音樂教學中,音樂基礎知識的講授和基礎技能的訓練,都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所有的音樂教學內容都是通過實踐活動來體現的。因此,音樂教學中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教學原則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把這一原則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處理好練與講、感性與理性的關係。克服那種純理論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和純技巧的、單一的、枯燥死板的訓練模式。教師的“講”與學生的“練”要講究合理性、科學性、計劃性和目的性。做到巧練精講,邊講邊練,講練結合,促進學生從對音樂理論、音樂技巧的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進而用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實踐。通過不斷地“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迴圈往復,將感性與理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促進學生專業理論水平和技能技巧能力的提高。

  四、堅持多元化的教學原則

  對學生進行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包括學習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作品,感知各種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與情感,瞭解不同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等。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豐富學生的音樂、文化知識,促進學生的專業學習,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等方面,都能獲得十分明顯的效果。

  首先,教師要明確瞭解本課程的教學目標與任務,在教材選擇上力求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突出多元化。在教學內容安排上要精心設計,儘可能多地將古今中外具有時代感、具有典型民族特色、富有現代氣息的經典作品介紹給學生。加強學生對不同時代、地域、民族、作曲家、風格、體裁、題材等音樂文化的內涵,學會欣賞、包容與吸取。進一步擴充套件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文化素養與音樂素養的全面提高。

  五、堅持科學、全面評價的教學原則

  音樂教學堅持全面性的評價原則,要求我們必須考慮如下幾方面的因素:反映在教學物件上,要看教學成果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真正使每一個教育物件都得到了發展;反映在教學效果上,要看學生是否在音樂理論、技能技巧等能力方面取得了成效;反映在教學方法上,要看教師是否能根據不同的教學物件、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正確、靈活地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反映在教學途徑上,則要求對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如:指導見習、實習,輔導排練、演出,進行多種音樂講座等***進行全面的衡量,以促進音樂課程建設的全面發展。

  總之,在高校音樂教育面臨著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的今天,如何加強音樂教育自身的建設,加快音樂教育改革的步伐,進一步提高音樂教育教學理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已成為擺在每位音樂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願同仁們在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中齊心合力,為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和現代教育需求的新型的幼教教師而共同努力。

  篇二

  拓展閱讀一

  教學中我吸取前輩們的經驗不斷摸索不斷總結,隨著教學的一步步深入,在這短短的兩個月當中我已體會到做教師的辛苦,十分想念在我成長過程中付出辛勤汗水的老師們,想要對他們發自內心地說聲“老師,您辛苦了!謝謝!”從中也深深認識到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音樂課堂教學是展示音樂老師教學藝術、教學魅力的舞臺。音樂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喜歡音樂,尤其是喜歡音樂課,在師生唱和的交融中完成音樂課堂教學任務,在很大的程度上就取決於教師的課堂教學藝術了。在低年紀歌曲教學中,最大的困難就是怎樣才能把一首歌曲很好的教給連字都不認識的學生,而且還得他們願意學,學的開心。我發現要用多種多樣的歌唱形式來進行教學活動。學歌之前一定得把歌詞先滲透,用故事或律動等活動來幫助他們記憶歌詞,接下來就要讓他們豎起耳朵仔細聽,感受歌曲的旋律。這樣在學習歌曲時就會比較容易就學會了。在基本能跟唱的基礎上進行各種形式的比賽、遊戲以達到熟練的目的。

  以前,我一直認為只有低年段的學生才會對“爭紅星”、“攀高峰”等有興趣。直到那次偶然的機會,我才去思考難道中、高年段的學生也喜歡這種競爭小遊戲。我進行了嘗試,發現:其實,任何年齡段的學生都有較強的競爭意識,這可能與現實生活中激烈的社會競爭有關。只不過,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喜歡不同的競爭形式,如低段的學生,像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就喜歡“爭紅星”這種比較直觀的競爭方式,他們的競爭是具體的,教師及時發現學生的優點並給其所在的組添一顆紅星,當然要明確告知學生添紅星的原因,這樣既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又可以激發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一般一節課的最後5分鐘進行簡單的評價,這樣效果較好,而且學生從競爭中體會到了成功地感覺。而高段的學生隨著思維的發展,接觸面的拓寬對這種“爭紅星”的競爭方式就有些厭煩了,可以採取加分的競爭形式,但相同的是教師的評價必須是及時的。良好的競爭是學生學習的推動力,有競爭才會有進步。

  對於高年級的學生,不管從知識面還是從語言表達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在音樂課當中,我鼓勵學生蒐集與課堂內容相關的資料,比如藏族風格的歌曲《拉薩謠》,我讓學生尋找西藏,瞭解西藏的旅遊名勝和風土人情,學生興趣很濃,不僅蒐集有關資料,有的學生還將西藏的特色飾品帶到學校來與同學一起分享,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歌曲貼近西藏,也增強了對西藏的認識。在唐詩改編的歌曲《梅花》中,我讓學生用畫筆畫出梅花,許多學生都把自己的作品貼在了課本上。歌曲《讀唐詩》包含了八首古詩,我又讓學生積極動腦積極動手,尋找這八首詩,並把這些詩抄下來貼在課本上。擴充他們的知識含量,使音樂課的內容不僅僅侷限在歌曲和樂曲之間,幫助學生認識到各個學科都是緊密相關的。

  音樂的教學還有著不可探究的深度,還要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積累經驗,提高教學質量,帶著學生快樂地探索著音樂天地的奧祕,享受著音樂帶給人們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