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美術課堂繪畫的圖片

  小學美術繪畫課堂優化是指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儘可能的取得最優化的效果。下面是小編向你推薦整理的和小學美術繪畫優化課堂教學指向及教學模式,希望你滿意。












 

  小學美術繪畫優化課堂教學指向

  新課程標準打破了傳統美術教學的知識框架,從全新的角度,按學習方式把美術課程分為欣賞、評述,造型、表現,設計、應用,綜合、探索四大學習領域。這次課改促使人們對以往的教育觀進行反思和置疑。作為處在改革陣地前沿的教師,必須明確新課程改革所包涵的基本理念,切實在教學中貫徹這些理念,才能創造出一片新天地,不讓課改成為一句空口號。

  1、用體驗性學習的方式喚起學生對未知領域的探求慾望。

  在新課程小學年級的美術教材中,體驗學習的內容佔了較大的比例:如“多彩的學習生活”是對校園環境、人物,以及校園內各種活動的繪畫表現,加深對校園豐富多采的學習生活的體驗;“教室壁報的編排設計”是對校園豐富多采的學習生活的熱愛,培養同學之間相互團結、密切合作的人際關係,是對共同合作獲得的成功與快樂的體驗,等等。這些課程內容從不同角度體現了學習主體對個體的體驗學習,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寬泛的體驗學習空間。

  在教學中,教師應從教材內容和學生需求出發,有所側重,既保證體驗學習的實效性,又保持體驗學習方式的多樣性,使每一堂課都成為學生對客觀世界意義的領悟。如:《走近大自然》是一年級造型、表現的一節課,課中已提供了一些圖片。如何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情感,促使他們主動地去學習?僅靠書本上的圖片是不夠的,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外蒐集資料,利用多媒體現代化工具,為學生創造學習條件。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讓學生自己與作品面對面地接觸,直接與作品對話,直接體驗。

  2、《新課標》的課堂教學目標強調張揚學生的個性。

  “培養美術興趣,掌握基本的美術知識和技法,在運用美術媒體的過程中體會表現的樂趣;培養感受能力、操作能力和創造意識,發展個性,完善人格;瞭解人類美術遺產,擴大文化視野,培養美術鑑賞力和審美情趣”。上述三點不僅是新的美術教育的整體目標,還是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必須遵循的教學目標。

  新的教學目標觀體現了課堂教學功能的本位轉移,即由以知識為本位轉向以發展為本位。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獲取知識與技能,更要使學生學會獲取,培養學生的學力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個性的解放與發展。比如《小鳥找家》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幫助弱者的美好情感,繪畫的訓練要求為這種情感提供了表現和宣洩的載體;《我的太陽》,這一課的標題就很能說明編者的意圖,每個孩子心裡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想象王國的太陽,他們在繪畫中寄託的情感就很不一般了,這樣非常有利於培養孩子對自己個性審美和想象的肯定與自信。

  小學美術繪畫改變課堂教學模式

  人們常說,課堂是教師永遠的情結,是學生成長的搖籃,教學是情感的交融,是生命的交往。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更要給課堂畫上絢麗的“色彩”,注入生命的“活力”。我們要立足於生活,超越課堂,讓學生親身、親心、親歷學習。

  過去有些人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教書非常“認真”,把課堂教學當成只傳授知識的場所,沒有做到教書育人、培養才幹、開發智力,而是教法簡單化,教師講、學生聽,墨守常規,致使學生思想僵化,不開竅,失去興趣,這樣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所以,課堂教學方法必須改革,即變“灌輸”為“交流”,讓學生去交流、去探求、去發現。

  所謂交流,意味著交流雙方彼此敝開心扉,相互接納,學生可以與心靈交流,可以與作品交流,可以與他人交流。當學生有學習需要時,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達到學習的目的,教師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也不是知識的佔有者,學生不必等著教師的傳授、灌輸。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做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