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教育孩子正確的小方法

  家長的主要任務是教育孩子,但是教育孩子並沒有那麼簡單,需要講究方法,那麼有哪些?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希望可以幫到你!

  有哪些

  1、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2、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的玩耍比有計劃性活動,對學齡前的兒童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儘量要避免把孩子的時間塞滿。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些可以隨意玩耍的時間。

  3、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瞭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5、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

  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家長教育孩子的建議

  換個立場

  當寶寶惹了麻煩遭到爸爸媽媽的責罵時,往往會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爸爸媽媽的責罵。此時最有效的方法,是當寶寶強辯是別人的過錯、跟自己沒關係時,就回敬他一句,“假設你是那個人,你會怎麼解釋,該說些什麼”,這會使大部分寶寶發現自己也有過錯,並會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責任嫁禍他人的錯誤。

  適時適度

  孩子的時間觀念相對較差,昨天發生的事,好像已經過了好幾天了,加上寶寶天性好玩,剛犯的錯誤轉眼就忘了。因此,父母批評寶寶要趁熱打鐵,不能拖拉,否則就起不到應有的教育作用。

  低聲

  父母應以低於平常說話的聲音批評寶寶,“低而有力”的聲音,會引起寶寶的注意,也容易使寶寶注意傾聽你說的話,這種低聲的“冷處理”,往往比大聲訓斥的效果要好。

  沉默

  寶寶一旦做錯了事,總擔心爸爸媽媽會責備他,假設正如他所想的,寶寶反而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對批評和自己所犯過錯也就不以為然了;相反,假設爸爸媽媽保持沉默,寶寶的心理反而會緊張,會感到“不自在”,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記憶力差,學習靠死記硬背、平時學的不錯但一到考試就發揮失常、很努力就是成績不理想......是因為沒有掌握對學習方法。

  只要有好的記憶力和學習方法,必然事半功倍,輕鬆拿到好成績!讓孩子輕鬆快樂的學習!

  世界記憶大師幫助你將孩子變成記憶小天才,輕鬆取得好成績。

  家長教育孩子的技巧

  1、首先要聽孩子的解釋,要給孩子申訴的機會

  導致孩子犯錯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孩子主觀方面的失誤,但也有可能是不以孩子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原因造成的。從主觀方面來說,有可能是有意為之,也有可能是無心所致;有可能是態度問題,也可能是能力不足等等。

  所以,當孩子犯錯後,不要剝奪孩子說話的權利,要給孩子一個申訴的機會,讓孩子把自己想說的話和盤托出,這樣家長會對孩子所犯的錯誤有一個更全面、更清楚的認識,對孩子的批評會更有針對性,也讓孩子能心悅誠服地接受自己的批評。

  2、換個立場

  當孩子惹了麻煩遭到父母的責罵時,往往會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責罵。此時最有效的方法,是當孩子強辯是別人的過錯、跟自己沒關係時,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個人,你會怎麼解釋”這就會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別人,該說些什麼”,這會使大部分孩子發現自己也有過錯,並會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責任嫁禍他人的錯誤。

  3、父母先進行自我批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所犯錯誤,父母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定的責任。在批評孩子之前,如果父母能先來一番自我批評,如:這事也不全怪你,媽媽也有責任;只怪爸爸平時工作太忙,對你不夠關心等等,會讓家長和孩子的心理距離一下子拉得很近,會讓孩子更樂意接受父母的批評,還可以培養孩子勇於承擔責任、勇於自我批評的良好品質,一舉多得,我們作父母的,又何樂而不為呢?

  4、學會暗示和沉默

  孩子一旦做錯了事,總擔心父母會責備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對批評和自己所犯過錯也就不以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會緊張,會感到“不自在”,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孩子犯有過失,如果家長能心平氣和地啟發孩子,不直接批評他的過失,孩子會很快明白家長的用意,願意接受家長的批評和教育,而且這樣做也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5、要給孩子心理上一定的安慰,不要總是大吼大罵

  孩子犯錯後,情緒往往會比較低落,心情往往也會受到影響,父母在批評孩子後,應及時給孩子一些心理上的安慰,以從語言上來安慰孩子,比如說些“沒關係,知道錯了改正就行”、“我知道你是個聰明的孩子,自己會知道怎麼做”、“爸爸媽媽也有犯錯的時候,重新再來”之類的話;也可以從行動上安慰孩子,比如,握握他們的手,拍拍他們的肩,或給他們一個微笑,一個擁抱等等,這樣就會讓孩子感到,雖然他們犯了錯,但家長還是愛他們的,也還是信任他們的,他們會對家長充滿感激,也會對自己充滿自信。

  家長應以低於平常說話的聲音批評孩子,“低而有力”的聲音,會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傾聽你說的話,這種低聲的“冷處理”,往往比大聲訓斥的效果要好。

  6、父母要保持“統一戰線”

  中國有句古話叫“嚴父慈母”,很多家庭至今還沿襲著這一傳統,父親和母親,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其實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因為如果這樣,當孩子犯錯後,他們所想的不是如何去認識和改正錯誤,而是積極去尋求一種庇護,尋求精神的“避難所”,他們甚至可能因此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

1.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有哪些

2.中國父母教育孩子方式

3.家庭如何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

4.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是什麼

5.優秀家長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