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論文

  利率不僅表示的是金融產品的價格,也是金融市場的主導因素。從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的改革經驗能夠看出,利率市場化對於銀行業,是一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變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論文,供大家參考。

  利率市場化論文範文一:關於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風險防範

  論文摘要:利率市化是我國人世後融入國際經濟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我國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的根本舉措。本文較深入地闡述了利率市場化的效用傳導機制及其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在全面分析利率風險的基礎上,提出了商業銀行防範風險的基本對策。

  論文關鍵詞:商業銀行;利率市場化;金融深化;利率風險

  2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基本擺脫了商品匱乏的時代,商品市場己日益完善。但在金融市場方面,其價格一利率仍舊主要由中央銀行計劃確定。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一員,由此也加快了我國金融市場不斷完善並同世界接軌的步伐。

  一、利率市場化的效用傳導機制

  利率市場化發揮效用的傳導機制是利率放開一利率上升一儲蓄增加一投資增加一經濟增長。可見,以上傳導機制得以實現並達到預期效果則必須滿足***1***利率放開後,利率一定要升高,否則儲蓄不會增加;但又不能太高,否則就會導致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進而演變成金融危機。那麼,這個儲蓄的增加一定要轉化為投資,如果儲蓄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則其對經濟增長的效果就要打折扣了。***2***投資增加一定要是實物投資,如果大量投資用於證券市場,則只會吹起經濟泡沫。***3***實物投資一定要排除那些報酬率較低的專案,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二、對理論的實證檢驗

  金融抑制和深化理論自提出後,受到了發展中國家的廣泛關注,不少國家已開展了實證研究。如A—IanH.Gelb***1989***的研究結果表明:20世紀70年代實際利率低於一5%的國家,其經濟增長率比保持正實際利率的國家平均低1.4%;MaxwellFry***1989***認為,實際存款利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率就提高0.5%。在我國,實證研究的關注點在於利率與居民儲蓄的關係。李焰***1999***認為,白1978年以來,收入增長對居民儲蓄率的影響並不確定:從名義利率看,有微弱的負效應,從實際利率看,有不顯著的正效應。王國鬆***2001***運用中國巨集觀經濟資料對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的增長率與利率間的相關性進行了單變數線形迴歸檢驗,發現中國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的增長率與名義存款利率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與實際利率水平變動卻存在顯著的負相關。許東江***2002***對儲蓄存款和利率的關係進行了研究,發現儲蓄存款與名義利率相關度較大,而在加入收入變數和人均GDP增長因素後,名義利率與儲蓄額成負相關。另外,曾憲久***2001***對中國貨幣需求和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做了研究,認為中國貨幣需求和投資需求大部分年份都具有明顯的負利率彈性,但彈性的絕對值很小,不足於表明利率對投資需求的重要作用。

  在金融抑制和深化理論的指引下,眾多的發展中國家開始掀起了一場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但是,結果卻出入意料,眾多實行利率市場化的國家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機。

  對此,麥金農***1997***認為,內部價格水平的穩定是獲得金融實際利率高增長而又不至於引起嚴重金融恐慌和崩潰等過度風險的一個必要條件,而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拉丁美洲以及前東歐國家的金融自由化之所以失敗是由於國家未能恰當地實施足夠的內部財政控制和貨幣控制。斯蒂格里茨和威斯***1981***則認為高的通貨膨脹以及價格不穩定會使事後實現的實際利率變的難以確定,誘發商業銀行出現嚴重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現象,進而導致銀行恐慌與危機。

  Hellmann,Murdock和sti***1998***強調發展中國家中央銀行的監管能力有限,發展中國家應實行利率管制,這樣有利於消除由於資訊不對稱而造成的道德風險,維持銀行業的穩定和促進經濟增長。而以肖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堅持認為,利率自由化帶來的危機是改革前或改革中的巨集觀經濟不穩定、缺乏監管以及不當戰略造成的,因此發展中國家應穩步推進利率自由化,消除金融抑制現象。

  三、利率市場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

  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正如—把雙刃劍,既有正面的積極影響,又有負面的消極影響。其積極影響表現在:

  1、促使商業銀行改善內部經營管理機制,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在官方利率制度下,無論是利率水平還是計息方法都由中央銀行決定,各商業銀行只能在央行利率改變後,被動地根據其經營狀況進行區域性調整,且常常不能奏效。利率市場化後,商業銀行可以根據不同的貸款物件、金額、期限制定不同的貸款利率,這不但提高了商業銀行經營的靈活性,而且促使商業銀行加強自身的經營管理,不斷致力完善風險約束機制和利潤激勵機制,根據風險加成原則及風險與效益的權衡對貸款利率實行合理定價。

  2、促使商業銀行不斷面向市場開展經營。第一,商業銀行可根據市場利率變動趨勢主動地調節資金頭寸,優化資產負債比例。第二,商業銀行更加關注利率的市場走向對自身效益的綜合影響。對於貸款部門,能夠促使其自覺注重貸款的收益;對於存款部門,則能促使其改善負債結構,降低負債成本。第三,促使銀行客戶結構逐步優化,隨著商業銀行市場化運營的開展,銀行就會根據經濟效益原則,按照客戶的經營狀況、自身的資金成本、違約成本、管理費用等因素綜合確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對優質大客戶採取優惠利率,對違約風險高的客戶採取較高利率。從而逐步優化客戶群。

  3、促使商業銀行為適應競爭需要,不斷加強金融創新。根據麥金農和肖***1973***的理論,發展中國家實施利率市場化後,其實際利率一般都將升高,尤其是存款利率。而各家商業銀行為了降低資金成本,必然要在金融產品、服務手段、營銷策略上各展所長。加大創新力度,以適應激烈金融競爭的需要。當然,其結果還將增加一國的金融總量和推動金融不斷深化。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不僅是機遇,同時更多的是挑戰。黃金老將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風險分為階段性風險和恆久性風險。並認為階段性風險是指利率放開管制的初期,商業銀行不能適應市場化利率環境所產生的金融風險。恆久性風險是源於市場利率變動的不確定性而帶來的風險。***黃金老,2001***筆者認為,利率市場化後商業銀行主要面臨以下風險:

  1、利率飛漲引發金融危機的風險。在利率管制放鬆後,“其朝向瓦爾拉斯均衡水平迴歸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國巨集觀經濟與價格水平極不穩定,名義利率的上升和通漲率一起將會誘發銀行產生嚴重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進而誘發銀行危機和金融危機。如阿根廷、智利、烏拉圭、墨西哥等國,在實行利率市場化後就引發了異常的高利率,一些商業銀行紛紛破產倒閉。目前我國雖巨集觀經濟較穩定,但大量的不良資產和資本充足率低下問題一直是商業銀行正常運營的隱患。再加上長期以來,商業銀行資產負債不匹配的現象普遍存在,因此一旦放開利率,發生經營危機的可能性會較大。

  2、利率預測風險加大。也就是黃金老所說的恆久性風險,在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四類基本風險——信用風險、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和匯率風險中,利率風險將逐漸成為最主要的風險。Sprague***1986***認為,80年代以前,大多數銀行經營失敗,都是由於對利率的預測發生了錯誤,因此在西方,利率風險管理成為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一項主要內容。在我國,由於利率的高低及其結構變動長期以來一直由央行統一確定,商業銀行只是被動執行,因此從來沒有應付利率變動的經驗。一旦市場化後,利率由資金市場的供求決定,由於在開放環境下影響利率變動的要素較多,所以要想準確預測利率的變動是相當困難的。況且對於商業銀行而言,貸款利息收入是其重要的收入來源,利息預測風險加大將直接引起利息淨收入的變化,繼而影響銀行的收支。

  3、商業銀行傳統業務受到衝擊的風險。在市場化的利率管理體制下,商業銀行擁有利率決策的自主權,為了爭奪客戶,競爭勢必相當激烈。從銀行角度看,為了增加存款,存款利率就要有一定程度的上漲,而為了爭取貸款客戶尤其是優質客戶,貸款利率又要下降。這樣,銀行的利差空間將會縮減。為了生存,銀行必然要發展中間業務拓展業務空間,增強贏利能力,由此導致傳統存貸款業務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從市場角度看,利率市場化帶來了金融市場的繁榮,尤其是相當一部分投資將從間接融資轉化為直接融資。大量的資金投放至資本市場,使居民對儲蓄這種資產形式漸漸漠視,而會更多地關心形式靈活、品種多樣的資本市場。使銀行的傳統業務受到衝擊。

  4、巨集觀經營環境可能惡化。利率市場化後,由於受利率、匯率以及產品市場價格等多重因素影響,巨集觀經濟環境可能變的不如過去穩定,這將直接影響企業的經營效益,進而加大銀行面臨的違約風險。

  5、資金定價風險。目前。多數商業銀行沒有建立起科學有效的資金定價機制,對各種型別的資產和負債業務定價中需要考慮的因素、遵循的原則、依照的程式、定價的技術等知之不多,對利率定價模型中需要的大量基礎性資料和資料.如對客戶的營銷成本和存款帳戶管理成本、對借款人的信用等級分類等資料相當缺乏,使存貸款的定價缺乏依據,在定價時無法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按費用、風險、期限、客戶貢獻、目標利潤等要素進行加成另外,隨著商業銀行利率浮動範圍被大大放寬,放款人的道德風險也隨之產生。由於初期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人情貸款”、“關係貸款”和藉機提高貸款利率的政策性漏洞又將浮出水面,而不是真正依據利率市場化所規定的按風險加成的原則對貸款利率實施合理定價。

  四、商業銀行防範利率市場化風險的對策

  1、建立風險防範組織。在西方,商業銀行設有專門的組織——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Asset/L~bnityCommittee,ALC0***——來管理利率風險。其目的在於將利率風險水平控制在事先規定的限度內,並儘可能提高銀行的淨利息收入。目前,我國一些銀行己建立了資產負債管理部,可以發揮ALCO的職能。但由於專業水平不夠,因此,商業銀行必須加強對R&D的投入,及時把握巨集觀經濟變動形勢,準確預測利率。

  2、科學識別利率風險。識別利率風險,即分析銀行現有的資產負債狀況承擔了多大的利率風險。識別利率風險的基本方法有:編制缺口分析報告、淨持續期分析、淨現值分析和動態收入模擬四種。可利用計算機建立起來的模型,根據系統提供的各時期的利率敏感性資產和利率敏感性負債總額、缺口大小和方向、資產負債存續期等,用編制缺口分析報告、淨持續期分析、淨現值分析和動態收入模擬等方法來識別利率風險。

  3、建立風險控制機制。利率市場化後,商業銀行將面臨多重利率風險,建立風險控制機制勢在必行。從內部來講,就是通過對資金來源的利率水平與期限的分析來確定貸款利率與轉移資金利率。在確定資金利率的過程中要主要考慮四方面的因素:一是資金和服務成本;二是預期利潤;三是企業形象,四是客戶結構。通過不同的利率水平反映政策導向,引導資金的流向與流量,使資金向低風險、高收益的地域、專案集中,降低總體風險水平;從外部來講,就是要把多餘的資金投放在貨幣市場,獲取短期利益,彌補資金來源與運用中的期限缺口。

  4、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由於利率是很難準確預測的,以及很大一部分資產負債結構的主動權掌握在銀行的顧客手裡,以調整資產負債結構的方式來控制利率風險,有時在實踐中很難行得通。於是,各種積極控制利率風險的方法,如遠期合同、利率期貨、利率期權和利率互換等衍生業務應運而生。我國目前還沒有金融衍生品市場,國內的商業銀行暫時還無法開展這些業務而且衍生品市場本身還存在著很大的風險,因此,我們只能是從規避風險的角度開展此項業務,不宜追求投機利潤。

  5、加強中央銀行的金融監控。利率市場化不等於中央銀行退出利率管理,而是責任更大了。中央銀行在開展監管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轉變監管理念,從單純強調安全性向安全和效率並重轉化;二是制定基本利率,由基準利率影響市場利率;三是建立銀行監管評級體系,可以借鑑美國的駱駝氏評級體系;四是發揮銀行同業協會的行業自律的作用,為各家商業銀行提供一個利率水平協商的平臺;五是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六是敦促商業銀行儘早完善內部經營管理機制和風險控制機制,為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做好準備。

  利率市場化論文範文二:論利率市場化及國有商業銀行的對策

  [論文關鍵詞] 商業銀行; 利率市場化; 對策

  [論文摘要] 當前,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進行到最關鍵同時也是難度最大的階段,商業銀行應當充分認識利率市場化可能帶來的衝擊,加快構建利率定價與利率風險防控機制與體系,提高應對利率市場化環境的能力。

  當前,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進行到最關鍵同時也是難度最大的階段,即逐步放開對人民幣存貸款利差的管制。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12月10日在北京大學舉行的中國加入WTO五週年座談會上透露,央行培育的“中國基準利率”將於2007年元旦開始釋出,以促進中國金融調控向價格型調控轉變,此外還將進一步增加央行利率形成機制的彈性,積極、穩妥地推進利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將對我國商業銀行形成多方面的影響與挑戰:銀行競爭更加激烈、利率風險凸顯、利差下降、利潤滑坡,等等。商業銀行應當充分認識利率市場化可能帶來的衝擊,加快構建利率定價與利率風險防控機制與體系,提高應對利率市場化環境的能力。

  一、利率市場化改革向縱深發展過程中對國有商業銀行形成的利弊分析

  利率作為資金的價格,對我國金融業的改革意義重大。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曾在人行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進一步發揮利率、匯率的槓桿作用,穩步推進利率管理體制改革。提前做好這一改革給國有商業銀行帶來的利弊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正面因素。

  目前國有四大商業銀行也擁有利率浮動權,即下浮10%,上浮30%。若比照央行對農信社的政策,存款利率最高上浮50%,貸款利率可上浮50%-100%的話,這無疑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營銷價格空間。筆者認為,利率市場化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帶來的積極影響至少有以下幾點:

  1.可以更加有效地從社會上吸收資金。顯而易見,利率上浮對存款大客戶的閒置資金有更大的吸引力,特別是在利率市場化的程序中,適當地把握時機應用存款利率上浮,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吸收相當數量的資金以備今後的發展。

  2.可以增加獲利能力。合理應用貸款利率上浮,做好存貸差的測算,能夠獲得更多的貸款利息收入,從而創造更多的利潤。

  3.可以進一步完善信貸准入退出機制。科學地運用利率市場化的槓桿,能夠給優質客戶創造更多收益,同時使質量不高的客戶收益下降甚至無法獲得收益,從而迫使這部分客戶主動地加以自我改進;而風險隱患較高、低信譽度和零信譽度的客戶將被迫從信貸市場主動退出。

  ***二***負面因素。

  我國長期實行低利率管制政策,利率的變動和存貸款利差均由代表政府的央行確定,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沒有多大的變通餘地,只能被動接受,以至於形成利率波動無風險的思維定式,即使對利率波動風險有所意識也只是淺層次的。最典型的例證是1996年以來,中央銀行連續多次降息,其間包括利差的縮小,這種大幅頻繁的利率調整事實上已經構成了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利率風險。然而,據調查,銀行等金融機構對頻繁大幅下調利率的風險,有意識地防範和規避者卻寥若晨星。金融機構這種利率風險防範意識和定價能力的缺失,使之在利率市場化後的經營面臨著的衝擊和壓力不可小覷。可以預見,利率市場化後,利率風險將是我國金融機構經營的主要風險。

  利率市場化後,我國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面臨的利率風險主要有:一是存貸款利差縮小的風險。根據國際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經驗,利率市場化後,利率的總體水平會升高,但並不意味著存貸利率的同步升高,而往往是存款利率升幅大於貸款利率的升幅,造成利差縮小,商業銀行的表內業務獲利空間變窄。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仍以傳統的存貸款業務為主,中間業務和其他表外業務不發達,利差收益佔銀行機構總收入的90%以上。因此,利率市場化後一定時期內,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面臨著極大的經營壓力。二是利率波動的風險。利率市場化意味著利率對經濟變數的敏感性大大增強。經濟的過熱與低迷,貨幣資金的供求變化,通貨的膨脹與緊縮,外資的大量流入與流出以及國際金融市場利率的上升與下降等因素,都會引起利率的大幅波動。商業銀行面臨利率波動的風險主要表現在:利率敏感性缺口風險,即來自於可重新定價的資產和重新定價的負債的不匹配所引起的利率風險;利率結構的風險,即存款貸款利率不一致或短期存貸款與長期存貸款利差波動幅度不一致所造成的風險;客戶選擇提前還貸或提前取款所造成的風險,等等。三是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是由銀行與客戶間的資訊不對稱造成的。儘管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在利率管制條件下就已經存在,但是在我國商業銀行改革還不到位,內控機制不健全,缺乏應有風險防範意識,特別是在經濟金融領域裡信用缺失較嚴重的條件下,當商業銀行獲得了貸款定價權之後,一些自我約束機制差的銀行為了追逐高收益,樂意將信貸資金投向願意出高息而還款能力差的企業或高收益、高風險行業;一些不法企業故意隱匿不利於其融資的資訊,以高息為誘餌,惡意套取銀行信貸資金;也不排除銀行工作人員與企業合謀化公為私的案件增多,從而凸顯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二、國有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帶來的新競爭格局中的對策分析

  ***一***確定自身的優勢和劣勢。

  國有商業銀行至少在兩個方面擁有相對其他中小商業銀行的絕對優勢,即品牌優勢和整體優勢。國有商業銀行的實力非常雄厚,在廣大客戶的心目中具有和國家等同的信譽度,大型和超大型的優質客戶從心理上也更願意和國有商業銀行打交道。同時,國有商業銀行遍佈全國的分支機構和完備的結算網路也是中小商業銀行無法比擬的。

  國有商業銀行的劣勢主要表現在央行的監管力度很大,政策不夠靈活,歷史包袱沉重等等,在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這些都是我們不得不加以慎重考慮的負面因素。

  ***二***應對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對策設想。

  利率市場化改革是大勢所趨,要在日益激烈的同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只能積極地去應對。筆者認為,國有商業銀行至少應從服務、產品和管理三方面採取對策。

  1.服務方面。必須看到,今後銀行的存貸利差收入將逐漸減少,而中間業務收入將是現代化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國有商業銀行擁有眾多的分支機構和完備的結算網路,這就為客戶提供了健全的服務設施。因為客戶要想更多地獲利,其資金的流動性也必將越來越強,我們的服務設施恰好為客戶提供了這樣的便利。當然,為了保證我們的服務質量高於中小商業銀行,還必須在服務的內涵上不斷深入,不能僅僅停留在微笑、站立等層次上。

  2.產品方面。誰能夠提供讓客戶獲利的產品,客戶就樂於與誰合作,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2003年年初,央行起草了《人民幣協議存款管理辦法》,允許商業銀行辦理主動負債業務,發行大額長期存單,這無疑是又推出了一個新的金融產品。但由於該產品各商業銀行均可使用,我們並不能保證應用該產品就能在同業競爭中取得優勢;同時該產品利率較高,會增加銀行的籌資成本。鑑於金融產品的趨同性,筆者認為,在產品上應加大組合的力度,將現有的各種金融產品進行科學的組合,對客戶實施“打包式”的營銷,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設計組合方式。

  3.管理方面。國有商業銀行在資金總體寬裕的情況下,應科學測算自身在某一階段的發展需要的資金量,根據自身的需求去吸收存款,對於存量資金,為避免其流失可以適當地提高存款利率,但絕不能一律將浮動範圍用到極限,否則央行即使提供再大的浮動空間也沒有意義,利率市場化改革也就不可能順利進行。從這一角度來看,目前各商業銀行在社會上“爭搶”資金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為了保障長遠利益,不應單方面地強調去吸收存款,落實在實際工作中,就是不應一味地以吸收存款的數量作為經營成果最核心的標準。畢竟企業要以利潤為經營目標,銀行也不例外,如果存款特別是“高價存款”不斷膨脹,而貸款營銷卻不能相應增長,相反還要不斷髮放優惠貸款,中間業務的各種收費又往往作為對客戶的優惠條件加以減免,那麼銀行的利潤必將不斷萎縮甚至走向枯竭。所以,面對利率市場化的新形勢,絕不能把“吸存能手”作為優秀信貸經營者的考評核心,更不能作為唯一標準。

  三、結論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必須以效益最大化來考評銀行的經營管理者。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開放,今後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主要競爭對手必將由國內中小商業銀行轉為實力更加強大的外資銀行,因而必須徹底改變當前那種以最優惠利率去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同時把中間業務收入也當成優惠條件一同放棄的惡性競爭方法,否則不但各家銀行的利潤都難以保證,還會被進入國內市場的外資銀行訴以違反WTO約定和不正當競爭等罪名。

  應當承認,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使資金的定價體系成為商業銀行的軟肋。理論上,作為資金價格的利率的市場化是所有金融市場實現真正商業化運作的前提。如果不實質解決資金的定價體系問題,就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利率市場化。為了用好利率市場化這柄“雙刃劍”,也為了保證這一改革的穩步進行,建立一套完善的資金定價體系是國內各商業銀行絕對必要的根本對策。但要做到這一點,恐怕不是任何一家國內商業銀行能夠獨立完成的。央行指導下的基準利率是否能真實反映一定時期內市場資金供求狀況、銀行同業公會如何加大協調作用及信用體系的建設等等,同樣是影響到利率市場化改革能否順利實施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