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肉豬的飼養技術

  實行規模化科學養豬,提高養豬的生產水平,必須根據豬的生物學特性和不同生產階段的生理特點,針對性地採取有效的飼養管理措施,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合理安排去勢、防疫和驅蟲 1.去勢目前我國農村多在仔豬35日齡左右、體重5—7kg時進行去勢,此時體重小,手術較易施行。近年來提倡仔豬生後早期***7日齡左右***去勢,以利手術恢復。 2.防疫主要預防肉豬的五號病,豬瘟、豬丹毒、豬肺疫等傳染病。目前普遍採用20-55-70日齡免疫程式,具體做法:仔豬出生後20日齡,接種豬瘟疫苗;55日齡重複接種豬瘟疫苗、豬丹毒、豬肺疫和仔豬副傷寒菌苗;70日齡重複接種仔豬副傷寒疫苗。 3.驅蟲生豬的寄生蟲主要有蛔蟲、薑片蟲、疥蟎和蝨子等內外寄生蟲。通常在60日齡時進行第一次驅蟲,120日齡左右第二次驅蟲。常見的驅蟲藥有左旋咪唑,阿維菌素及中藥複方製劑等。

  ***二***養好斷奶仔豬剛斷奶後的第一個月,幼豬生理上正處於骨骼、肌肉生長髮育旺盛時期,但胃和大腸的消化機能還不完善。此時因斷奶仔豬生活環境發生突然改變,所以應從營養和管理方面採取一些措施,以防止掉乳膘,或形成僵豬。一是飼糧營養水平應採用肉豬早期階段的標準,但要注意飼料變換的過渡。二是進行合理的分群。三是進行採食、排洩、臥睡“三角定位”調教,使其建立條件反射,有助於保持豬圈清潔、乾燥,有利於豬生長。四是每日上下午各一次檢查豬群健康狀況,主要觀察豬的採食、行為動態和糞尿是否正常,發現問題及時採取措施。

  ***三***適宜的豬群規模和飼養密度在每頭豬佔地面積相同的情況下,肥育期以10-16頭為宜,最多不超過20頭。飼養密度大小因肉豬的體重和豬舍地面結構而不同,通常隨豬體重增大,每欄飼養豬頭數相應減少。

  ***四***合理調製飼料飼餵肉豬的配***混***合飼料,一般宜生喂,如大麥、玉米、米糠等,生喂營養價值高。豬的配***混***合料調製成的物理狀態,影響豬的肥育效果。顆粒料餵豬,效果很好。喂乾粉料,日增重比喂稀料好。飼餵溼拌料,日增重一般均優於乾粉料。濃粥狀飼料的肥育效果優於稀料。***濃粥狀料料水比1:4、稀料 料水比1:8***在肉豬的飼養實踐中,飼餵哪一種物理形態的飼料,要根據飼料種類、裝置及飼餵方法而定。若搭配青飼料飼餵,應洗淨後生喂,以青料與配***混***和料分開飼餵效果好。

  ***五***適宜的飼餵次數我國飼養肉豬普遍日喂3次,現有不少的豬場和農戶已實行日喂2次,這是比較適宜的。每日喂2次的時間安排在清晨和傍晚。

  ***六***飼餵方式和喂量肉豬的飼餵方式,一般分為自由採食和限量飼餵2種。如果既追求日增重高,又要求胴體瘦肉多,可採用前期自由採食與後期限制***能量***飼餵相結合的飼餵方法。並供給充足而清潔的飲水。

  ***七***採用“一條龍”肥育方法 “一條龍”肥育方法又叫一貫肥育法或直線肥育法。此法通常將肉豬整個肥育期按體重分為三個階段,前期20-35kg,中期35-60kg,後期60-90kg或以上。根據不同階段生長髮育對營養物質需要的特點,採用不同營養水平和飼餵技術。此育肥方法,豬的日增重快,肥育期短,出欄率高和經濟效益好。

  養肉豬的飼養方法要點

  選址

  規模化豬場建設用地應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與區域內土地使用規劃,場址選擇不得位於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衝區、城鎮居民區、文化教育科學研究區等人口集中區域及其他法律、法規規定的禁養區域。

  應選擇地形整齊、開闊,地勢高燥、平坦、向陽,土質堅實、未被汙染,水質良好、水源充足,供電和交通方便的地塊建設豬場;應距鐵路、公路、城鎮、居民區或其他公共場所1千米以上,並應位於居民區的下風向或側風向;距屠宰廠、畜產品加工廠、垃圾及汙水處理場、旅遊區2千米以上。

  飼養管理

  哺乳仔豬的飼養管理應保證仔豬吃足初乳,仔豬初次哺乳前應擠掉幾滴乳汁。應採用人工輔助的方法,在仔豬生後2天~3天內固定乳頭吸乳。固定乳頭的原則是將弱小的仔豬固定在前邊的幾對乳頭,將初生重較大的仔豬固定在後面的幾對乳頭。通過設定保溫箱等措施為仔豬提供適宜的溫度。仔豬最適宜的環境溫度為:0日齡~3日齡,30℃~32℃;3日齡~7日齡,28℃~30℃。以後每週約降1℃,直至25℃。應通過設定母豬限位欄、仔豬防壓架等措施,避免母豬踩死、壓死仔豬,並及時進行寄養或並窩。實行寄養或並窩時,仔豬的出生日期應儘量接近,間隔不要超過3天,被寄養的仔豬一定要吃到初乳,否則不易成活;養母豬必須是泌乳量高、哺育能力強、性情溫順的母豬;並應在仔豬生後3天~4天、通過肌肉注射的方式補鐵150毫克~200毫克。在缺硒地區,應在仔豬生後3天~5天肌肉注射0.1%亞硒酸鈉維生素E溶液0.5毫升,14天~21天時再注射1毫升。從生後3天起,為仔豬提供清潔的飲水。補水的方式是設定自動飲水碗,且應注意水壓適宜;也可用水槽補水,但應保持水槽衛生,冬季應供給溫水。應在仔豬生後7天左右開始訓練仔豬吃料,以刺激仔豬消化道的發育。教槽料***開食料***應營養豐富、適口性好、容易消化。要保證仔豬在28日齡斷奶前至少吃到500克教槽料。

  保育仔豬的飼養管理應在仔豬轉入前對保育豬舍及飼養用具等進行徹底清洗、消毒、乾燥。仔豬斷乳後,應繼續飼餵教槽料1周~2周,以避免換料應激,並設法提高仔豬的採食量。斷乳1周~2周後,逐漸過渡到飼餵保育仔豬料,並供給充足的清潔飲水。保證保育仔豬舍適宜溫度和溼度,控制剛轉入仔豬的保育舍溫度為25℃~27℃,以後每週降低1℃,同時要使保育舍清潔、空氣清新。

  生長育肥豬的飼養管理,應在豬隻轉入前對生長育肥豬舍及飼養用具等進行徹底清洗、消毒、乾燥。應按體重、性別進行合理組群,要求同一性別、體重差異在5公斤以內的個體編入同一群。每群以10頭~20頭為宜,且組群后要相對固定。應做好調教工作,使豬隻養成在固定地點排洩、趴臥、採食的習慣;應保持豬舍溫暖***18℃~22℃***、乾燥、空氣清新、光照適宜;應根據生長育肥階段飼餵相應的飼糧。飼糧可以調製成乾粉料、潮拌料或顆粒料飼餵。生長育肥豬可全期採用自由採食的飼餵方法,也可採用前敞後限的飼餵方法。應根據豬隻的增重速度、飼料利用率、屠宰率、胴體品質和豬肉市場的供求狀況等進行綜合分析,確定適宜的出欄體重。大型肉用型豬種的適宜出欄體重一般應為110公斤~13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