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教育孩子寫作文

  博覽群書不但是孩子語文素養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孩子成材的一個重要條件。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教育孩子寫作文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育孩子寫作文方法

  一大量閱讀

  博覽群書是培養孩子語文素養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說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大量的課外閱讀是提高孩子語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美國心理學家克拉森的心理實驗研究表明,學生充滿興趣的課外閱讀對提高他們寫作能力的作用,遠遠大於機械的寫作訓練。

  二背誦經典

  背誦經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養孩子語言素養基本功之一,中學畢業孩子如果能背誦150首古今詩詞,25首白話詩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10篇精美的現代白話文,200多條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麼,他的語文功底應該是不錯的。如果在孩子記憶的黃金時間——16歲之前,讓孩子記誦大量的經典名句,那麼,這個孩子從小就奠定了堅實的語文根底。

  三養成寫日記的習慣

  日記能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別能力,增強孩子的自我約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達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練孩子的意志力和積累作文素材。

  四超越課堂,走進社會生活

  要孩子懂得: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語文學習應該在課堂上,但絕對不是隻靠課堂就能學好的,生活也是語文學習的課堂,語文學習還要在廣闊的天地中,引導孩子睜開驚奇的眼睛面對世界,去直面精彩紛呈的生活場景,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去逛書店、旅遊、看展覽、做採訪、搞調查、看焦點訪談;討論下崗分流、西部開發、腐敗現象、庸俗文化……讓孩子在豐富多彩的世界裡,懂得我們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裡,生活在多變的資訊社會中,感受人世間的愛與恨,美與醜。

  五能說出來就能寫出來

  我口表我心,我手寫我口,就能打消孩子對寫作文的距離感和畏懼感。說的時候就是“話”,把它寫在紙上就是“文”,怎麼想,就怎麼說,怎麼說,就怎麼寫;大人有大人的想法和說法,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和說法,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說法,所以每個人寫出來的文章都不一樣,這就是寫作的祕訣。

  六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寫

  所謂作文就是讓真摯的思想感情從心靈深處流淌出來。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不要給與過多的約束和限制,不要給予太多的標準,不能把大人自以為是更有“意義”和“價值”的東西強加在他們頭上,最需要的是寬容。忠實自己的心靈和生活,是開啟作文大門的第一把鑰匙。要多用短句子,多用白話,多用具體事例,少用概括性句子,多采用描述性語言。做人要直,作文要曲。

  七模仿中創新

  人類能借助模仿而飛快地學習。特別是孩子,他們非常善於在模仿中學習,如果不許模仿,他們一定舉步維艱。剛開始的所謂臨摹,可以以記人家的結構為主,猶如偷學了幾招花拳繡腿,當然,臨摹“結構”學的是招式,偷的是初級功法。臨摹“構思”和“角度”,學的是配方,偷的是中級功法。

  八給孩子展示和被認可的機會

  巨集湖是北京某報社的一位編輯,他向鄰居高二學生吳菲約稿,沒想到吳菲“作文在班裡較差”,但是因為稿源奇缺,他還是說服吳菲花了三天的時間寫了一篇稿子。後經他的“潤色”,文章登出來了,稿費也同時算出來,1600字的文章共得25元稿費。他想不管吳菲文章寫得好賴,畢竟耗時三天啊,25元稿費確實太少了,就自己又貼上15元,湊了個40元的整數給吳菲送去。誰知從那以後,吳菲就像一個上了發條的機器,拼命寫稿,不但成為一個優秀小作者,而且在2002年的高考中,以674分的總成績考取了北京大學中文系。

  九多練多改

  巴金說:“只有寫,才能寫出好文章。”魯迅說:“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修改是寫作文最後一個步驟,並且非常重要。文學巨匠托爾斯泰一部《復活》就改了六次之多。

  十素材積累

  引導和促使孩子通過觀察、調查、訪談、上網、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蒐集生活中的材料。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要讓孩子多體驗生活。寫作成功祕訣在於寫熟悉的事,寫具體的事,寫感動自己的事,寫自己喜歡的事,寫自己體驗嘗試實踐過的事。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多讀名家之言,多欣賞名篇做積累是根本。作文素材積累途徑概括為以下三點:A觀察,B閱讀,C體驗。

  十一多觀察生活,體驗生活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萬件事。

  孩子寫作文存在8大誤區

  誤區一,是“必須有生活積累”。

  懷舊船長的孩子不到五歲,連字都不會寫,也沒有任何人生閱歷,但並不妨礙她創造故事,幾乎每晚她都要自己編講《櫃子和門的故事》,現在差不多成為一個“連續劇”。一天,她拿起爸爸的手說:“爸爸,每個人的手指尖都有一股龍捲風!”這一“發現”實質上只是一種表達。按照傳統的寫作教學邏輯,一個人必須經歷豐富、體驗無限,才具備創作的基礎。

  事實上,很多作家本身並沒有什麼傳奇的經歷,而那些身經百戰或是一生坎坷的傳奇人物並沒有寫出什麼傳世之作。這是因為寫作的核心是思維的開發和運用,有條件體驗當然能使作品增色,沒有條件也可以通過思維的訓練找到寫作的法門。這與名家傳授武功異曲同工。至於“藝術來源於生活”的說法當然是正確的,但這是上升到一定高度的問題。對於初學寫作而言,還沒有達到這個層面,因此不必拘泥於文藝理論。

  誤區二,是“抄範文、背成語”。

  《作文選》一般是同齡人創作,雖有可取之處,但尚未達到語文課本選登的那些經典文章的層次,就算背下來也只能應付考試。而“抄範文”最大的害處是不自覺地進入別人的“套路”之中,阻礙了自身的認知、想象和創造。每一位孩子都具有與生俱來的想象力,如同一汪清泉濺瀉而出,本來是成河成江的好材料,卻因被裝進盆裡桶裡,或被放入池塘,成為死水。

  “背成語”也是“自殺型”學習方法。成語是歷史長河中盪滌出來的語言精華,有“一句頂萬句”的功能。但是對於初習寫作者而言,背誦若干成語後將其堆砌在一起,以為言簡意賅,殊不料這些濃縮的“語言藥丸”是維生素,偶爾服用可能有效,但天天當飯吃就要不得了。成語用多了,自然就封閉了思維,關閉了想象力的大門,越寫越覺得無話可說,最後可能連字數都湊不夠,乾巴說教就不足為奇了。

  誤區三,是“寫真人真事、真情實感”。

  “真”字的要求,在實際的教學中被誤讀了。一個在現代社會生活的孩子,每天幾乎是兩點一線。就算大學畢業後參加工作,絕大多數人的生活仍然平淡無奇,怎麼會有那麼多“真人真事”可寫?老師們請捫心自問,您的經歷真的可以寫成“感天動地”的故事嗎?如果不能,又有什麼理由要求被繁重的課業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孩子?

  所以,“真”的實質是思想感情的“真”,是意識、認知、嚮往的“真”,而不能要求學生必須寫親身經歷的事情。吳承恩沒有去西天取過經,寫出了情節曲折的《西遊記》;二月河沒有當過皇帝,但不妨礙他創作康、雍、乾盛世的帝王生活;那些寫科幻鉅著的作者很可能連飛船都沒有坐過,其思維天上地下暢通無阻。賦予故事和人物的靈魂和精神,並不需要親身體驗,仍然是思維和想象的發揮,只要寫得生動具體就是好文。

  誤區四,是“必須能寫才能教”。

  現在很多家長對語文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認為如果老師不能寫出好文章,那麼就不能指導孩子寫出好作文。按照這個理論,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子女都是作家,所有奧運冠軍的教練都應該是冠軍。事實並非如此,指導、監督和驗證是另一層面的工作,只是需要掌握專業的技能並加以驗證。懷舊船長曾在中國船級社***原國家船舶檢驗局***工作十餘年,這個機構的主要工作就是監督和檢驗船舶的建造和運營,但船級社的驗船師並不會造船,只是依據國際船舶規範標準去指導造船廠和船公司,確保各類船舶的質量。

  同樣,老師或作文教練的工作是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幫助學生髮掘自身的潛能,並不需要與學生“拼創作”,甚至寫作水平一般的家長都可以通過學習掌握相關的方法,讓孩子從小打牢寫作基礎***懷舊船長的《三才作文》訓練法免費公開課,敬請廣大家長關注hjczwx,足不出戶即可自修作文老師***。

  誤區五,是“作文分數高就行”。

  作文無法像理科那樣有標準答案,各個學校、各位老師的評判標準有很大差異,只看分數是捨本逐末之舉。那麼什麼才是本?寫作的能力!只要擁有寫作的能力,就能為人生奠定良好的表達基礎,是受益終身的大事,豈能因一時的分數或悲或喜?誠然,在高考指揮棒之下,逐步增高的作文分數是考生們寸土必爭的戰場,但只要平時訓練有素,真正擁有寫作能力,就能輕鬆應對各種考題。

  因此,中小學生寫作文必須“兩手抓”:一手抓創作,一手抓應考。歸根結底,學習語文就是為了順暢的表達和交流,考試只是一種檢測手段,現在作文分數不高並不代表寫不好作文。

  誤區六,是“挑毛病,找錯誤”。

  很多老師和家長,在讀了孩子的作文後全盤否定,認為文筆不好、主題不突出、結構混亂、錯別字、書寫不規範甚至標點用得不對等等。當審判的“法官”太多,批評太多,寫作天才都會喪失信心。試想,我們少年時代的作文寫得怎麼樣呢?用三四十歲的眼光去挑十幾歲孩子作文的毛病,甚至強加意志,要求寫得“高大上”,又無法提供正確的訓練方法,結果多是孩子逆反,應付或乾脆不寫了,有的還得了“作文恐懼症”。“錯誤”在寫作上是不存在的,寫一篇作文不會被判刑,最多隻能算是“不足”。對初學寫作者而言,重要的是發現閃光點,樹立信心,以鼓勵引導為主,批評說服為輔。

  誤區七,是“閱讀量和詞彙量不夠”。

  閱讀的確是寫作的基礎功課,積累詞彙也是必須的,但是以“閱讀和詞彙量不夠”來佐證寫不好作文,完全是學英語的思維。寫《半夜雞叫》的高玉寶,當時很多字都不會寫,只能用粗淺的圖畫來表達:如不會寫“蛋”字,就畫一個小圓圈,但絲毫不影響他想表達的意思。而那些喜愛讀書的人,有的讀了上千本,仍然不能寫出有質量的文章。

  所以,寫作首先是提升學生的興趣,讓孩子們內心有表達的衝動,才會找書來讀,同時得會記住句子和詞彙,在寫作訓練中多加運用,自然就熟悉了。國學大師梁漱溟在談讀書學習時說,他總是帶著問題去找相關的書來讀,而不是漫無目的地讀書。一個孩子倘若沒有好奇心,就算給他一萬本書也不會去讀的,故而培養寫作的興趣才能讓孩子們“因需而學”,逐漸養成孜孜以求的良好學習習慣,對其它科目也有助益。

  誤區八,是“追求高、大、上”。

  我國的作文教育理念,偏向於國家、民族、政治、人生等巨集大主題,忽視個人的感受和細微的表述,陷入一種空泛的死迴圈。多數學生的作文都在講大道理、談大事件、說大話空話,乍一看立意很高,細讀之後空無一物、似是而非。

  這固然與我們的教育和生活環境有關,但更多的是教法有問題。一個未成年的孩子,本是天真爛漫的時節,尚不具備參與社會事務的見識和能力,不宜揠苗助長,強加成人的意志,更宜創造更為寬鬆的自由表達環境,使他們能夠有自見、主見、創見,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同時,中小學階段的寫作訓練應當更加註重“精、細、微”的表達,寫出接地氣的“土話”、“人話”和與自身性格特點相吻合的“自話”。在語言的學習和運用上,本不存在高下之分,堆砌幾段口號式的句子只能暴露創造力的貧乏。

  青少年處於人生中最具有創造力的時期。在這個寫作的黃金時段,種下一粒優良的種子必將結出千百倍的果實。同樣,限制和壓迫這粒種子也可以毀滅一棵參天大樹。我國多年的應試教育體制,以填鴨式教育戕害了學生的想象和聯想能力,變成了只會做題的機器。所以數十年來沒有培養出幾位在國際上有影響的文藝、科學巨匠。

  要打破這種局面,必須從保護、引導、開發青少年的創造力開始,為他們提供更為寬鬆、更具活力、更有激情的學習訓練環境,幫助他們成為真正的自己。愛上寫作,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本期“三才作文強訓班”旨在培育孩子們愛上寫作並能寫出優良等級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