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方法

  在語文考試中,閱讀理解題佔有很大的比例,為了提高同學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解題技巧,今天,小編為你帶來了。

  是什麼

  一、熟讀全文,整體把握。

  一般來說,做題時,我們要先把文章讀一遍,有了初步的瞭解後再開始做題。如果沒看懂,還要再讀,直到弄懂為止。當然,讀第二遍前,可以瀏覽一下後面問了哪些問題,因為後面的問題中有時會隱匿著文章的主要觀點、中心意思及寫作思路、行文線索,對我們理解文章很有幫助。因此,我們要教會學生從儘可能多的資訊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麼,瞭解作者的主要寫作意圖,從而整體把握全文,做到對解題心中有數。

  二、確定區域,深入思考。

  在文章有了整體感知後,我們可以先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和哪些語句有關。確定某一答題區域後,再深入思考,仔細弄懂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進而理清段落之間的關係,瞭解行文思路。有了這一習慣就有可能形成較強分析綜合能力。閱讀時反覆琢磨題幹,圈畫與之相關的內容,答題時就不需要再從頭至尾搜尋,可節省不少寶貴時間。

  1、對於選擇題

  選擇正確選項方法有三:直選法、排除法、類推法。

  直選法,即直接選出正確答案。這種方法適合於一目瞭然的題目。答案是自己一下子能確定的。

  排除法,通過排除不合要求的選項,將正確的答案顯露出來。

  類推法,通過合理推斷迅速排除某些選項,或根據已知情況推斷未知情況,迅速確定答案。

  2、對於一些問答題、概括段落大意等題目

  準確解答這類題目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數題目在文章裡是能夠'摳'出答案的。當然,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這就需要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處理,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幹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這就能準確解答。

  3、對有關字、詞、句的語境意義以及作用之類的題目

  ***1***字不離詞。在理解詞語中某個字的意思的時候,必須把它放到這個詞語中去考察,即字不離詞,這樣才能準確的理解這個字的意思。

  ***2***詞不離句。在綜合閱讀題中,常常要求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這就應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斷它的意思,也就是詞不離句。至於某個詞在句中的表達作用,更要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去理解,而不能離開句子作單獨解釋。

  ***3***句不離段。也就是說,對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離開具體的語段,不能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如果離開具體的語段,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許多句子只能狹隘的理解甚至於不知所云。只有結合具體的語段和語言環境,才會知道這句話在全文中佔著什麼樣的位置。

  ***4***段不離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因此,對語段的閱讀理解不能離開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離文章的中心。否則,對語段內容或作用的理解就會發生偏差。

  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步驟

  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

  在首段----總領全文、首尾呼應、設定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為下文做鋪墊、與下文進行對比,反襯出……

  2、概括某段大意---

  ***1***要準確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讀懂段落每句話的意思,還要弄清楚段內各句的相互關係,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謂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數在段首或段末,個別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沒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總結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師》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從來不打罵我們”一句來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語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鄉》的第二部分,內容很豐富,記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話概括:“我”回到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感。

  ***4***聯合法。有些段落講的不止一個意思,概括時必須用簡練的語言把幾個意思表述出來,缺一不可,這就是聯合內容要點加以概述。例如《記一輛紡車》的第四段,就要綜合三層意思:紡線使衣著自給,紡線使大家愛惜自己製作的衣服,紡線是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觀念。

  3、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的答題模式:誰----為了什麼-----做了什麼----結果怎樣

  4、說說主人公思想性格變化題型----關鍵要答出“變”來,如:他從以前……變得……

  5、五種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

  記敘文中的議論是作者在記敘中所記事物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讚揚,為什麼讚揚;或反對,為什麼反對。

  記敘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記敘的過程中對所記事物抒發自己的感情。它一般可分為兩大類: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託物言志、借景抒情***。

  6、怎樣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寫作意圖、目的。它是通過文章的字、詞、段、篇的結構形式表達出來的。我們要歸納中心思想,首先必須讀懂文章的主要內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來概括總結,也可以從審題、文章的開頭、結尾、重點段、議論部分或從考題中得到提示入手。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