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補腎養生法

  中醫養生,講究因時而異,按照季節時令的變化規律,採用相應的養生手段。冬季養生要順應自然界閉藏的規律,以祛寒護陽為根本,適當服用溫補腎陽的中藥。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方法一:每晚臨睡前將兩手背緊靠腰部,仰臥於床上,5-10分鐘後,其熱感會逐漸傳遍全身。

  開始時,雙掌被腰壓住會出現麻脹現象,3-5天后即可適應消除,雙腿會感到輕鬆靈活。

  常酗酒的人,腦門還會滲出汗珠,有的腰部會出汗。這是因為人的兩手外勞宮緊貼二腎後,雙掌的熱量直接溫煦了二腎,將腎內虛寒之氣逼出,通過執行,變成汗水排出體外。

  尤其是晚上10點半至11點,是亥時尾、子時頭,此刻地氣最旺,地氣通過內勞宮吸入,穿過外勞宮直接注入二腎,伴隨二掌的熱量和五行之氣,溫煦了二腎。

  不論是晚上,還是白天,只要你躺在床上,堅持兩手背緊貼兩腎半小時,便可收到奇效。

  方法二:若你腿腳冰涼、麻痛,可將左腿架於右腳脖子上,20分鐘後,腿腳便會變熱。

  倘若每晚再用熱水泡腳,然後按摩兩腿根部的“氣衝”穴。

  並反覆揉擦兩腳心的“湧泉”穴。

  反覆拍打、叩擊、推揉、按摩兩腰出的“腎俞”穴,則效果更佳。

  方法三:雙手握拳,貼在身後,隨著身體的上下輕微抖動!!

  這個方法最大的功效是鼓動腎氣,短時間內使人體陽氣生髮起來。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好靜不好動,導致人體陰氣過盛,陽氣相對不足,會產生乏力、疲勞、健忘等症狀。

  用這個方法三到五分鐘,就可以緩解一個小時連續勞動的疲勞,很適合現在從事腦力勞動的人。

  這個方法還適合中老年人養生,人老腿先衰,腰腿通相聯,其實是腎氣衰了,按摩腎腧有直接補腎的功效。中老年人平時動一動,腎氣足了,自然腰背也就不彎了。

  方法四:太溪穴,無副作用的補腎法

  專治腎臟疾病,如腎虛、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腎炎、糖尿病腎病等。特別是對患有慢性腎病,同時表現為浮腫、腰痠腿冷、渾身乏力的患者效果最為明顯。

  用對側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注意力量柔和,以感覺酸脹為度,不可力量過大以免傷及面板。

  對於腎炎病人,按揉後可使高血壓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尿蛋白明顯減少。按摩雖然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仍然需要配合藥物治療。

  方法五:關元穴***丹田***,千年野山參

  位於臍下四橫指處。該穴是任脈上全身性強壯要穴。

  經常用手指點壓、按摩刺激,具有培補元氣、調氣和血、益腎健腹,增強臟腑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

  可防治高血壓、高血脂、肥胖、腹痛、腹瀉、便祕、陽痿、遺尿、頭暈、失眠、痛經等症。

  方法六:關愛耳朵,保護腎臟

  中醫五行學說認為,腎主藏精,開竅於耳,醫治腎臟疾病的穴位有很多在耳部。所以經常進行雙耳鍛鍊法,可起到健腎壯腰、養身延年的作用。

  一、提拉耳垂法

  雙手食指放耳屏內側後,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內向外提拉,手法由輕到重,牽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為限,每次3-5分鐘。

  此法可治頭痛、頭昏、神經衰弱、耳鳴等疾病。

  二、手摩耳輪法

  雙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輪上下來回推摩,直至耳輪充血發熱。

  此法有健腦、強腎、聰耳、明目之功,可防治陽痿、尿頻、便祕、腰腿痛、頸椎病、心慌、胸悶、頭痛、頭昏等病症。

  三、提拉耳尖法

  用雙手拇、食指夾捏耳廓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發熱發紅。

  此法有鎮靜、止痛、清腦明目、退熱、抗過敏、養腎等功效,可防治高血壓、失眠、咽喉炎和面板病。

  四、搓彈雙耳法

  兩手分別輕捏雙耳的耳垂,再搓摩至發紅發熱。然後揪住耳垂往下拉,再放手讓耳垂彈回。

  每天兩三次,每次20下。此法可促進耳朵的血液迴圈,有健腎壯腰之功效。

  五、雙手拉耳法

  左手過頭頂向上牽拉右側耳朵數十次,然後右手牽拉左耳數十次。

  這一鍛鍊還可促進頜下腺、舌下腺的分泌,減輕喉嚨疼痛,治慢性咽炎。

  六、雙手掩耳法

  兩手掌掩兩耳廓,手指託後腦殼,用食指壓中指彈擊24下,可聽到“隆隆”之聲,曰擊“天鼓”。此刺激可活躍腎臟,有健腦、明目、強腎之功效。

  七、全耳按摩法

  雙手掌心摩擦發熱後,向後按摩腹面***即耳正面***,再向前反折按摩背面,反覆按摩5-6次。此法可疏通經絡,對腎臟及全身臟器均有保健作用。

  八、雙手掃耳法

  以雙手把耳朵由後面向前掃,這時會聽到“嚓嚓”的聲音。每次20下,每日數次,只要長期堅持,必能強腎健身。

  中醫養生補腎藥膳

  雞蛋豬腰粥

  用料:雞蛋1個,豬腰1只,糯米60克。

  製法:豬腰去筋膜切片,雞蛋打碎加入鹽、油拌勻,糯米煮粥,將成時加入雞蛋、豬腰稍煮即可。可作早晚餐或點心食用。

  功效:補腎健脾。豬腰性味鹹平,具有理腎氣、通膀胱、消積滯、止消渴之功效;糯米是一種溫和的滋補品,有補虛、補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雞蛋性味甘平,能補陰益血,除煩安神,補脾和胃。本粥可用於病後體虛、脾腎不足、腰痠腰痛、遺精、盜汗、耳鳴者服用。

  注意:血脂偏高者忌食。

  參杞羊肉湯

  用料:羊肉1000克,黨蔘20克,枸杞子10克,菟絲子10克,砂仁5克,牛膝15克。

  製法:上物除羊肉外,入砂鍋加水煎煮30分鐘後,倒出藥汁。將羊肉切成小塊,加醬油、糖、黃酒、蔥、姜、味精等調料,醃漬入味,放入鍋中,加藥汁及適量清水,煮沸後,文火慢慢煨至羊肉爛熟即可食用。

  功效:益氣溫陽補血。羊肉味甘,性溫,能補血益氣,溫中暖腎;黨蔘補中益氣,健脾益肺;枸杞子性味甘平,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補血安神、生津止渴等功效;菟絲子具有滋補肝腎、固精縮尿之效;牛膝可補肝腎,強筋骨。本湯可用於陽虛氣血不足,症見面色萎黃、體虛乏力、氣短食少、虛喘咳嗽、腰膝痠軟、目昏耳鳴、舌淡者食用。

  注意:體盛實熱者不宜食用。

  芪棗羊骨粥

  用料:羊骨1000克左右,黃芪30克,大棗10枚,粳米100克。

  製法:先將羊骨打碎與黃芪、大棗入砂鍋,加水煎湯,然後取汁代水煮粥,待粥將成時,加入細鹽、生薑、蔥白調味,稍煮即可。溫熱空腹食用,10~15日為1個療程。

  功效:補腎強筋,健脾益氣。黃芪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等功效。大棗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羊骨性味甘溫,有補腎、強筋的作用。體虛乏力、虛勞羸瘦、腰膝無力、筋骨攣痛、久瀉、久痢者適宜服用此粥。

  注意:表實邪盛、氣滯溼阻、食積停滯以及陰虛陽亢者***症見口乾口苦、便祕、舌紅少苔***不宜服用。

  花生紅棗湯

  用料:連衣花生200克,紅棗30~50克。

  製法:紅棗、花生同放鍋中加水適量煮至花生爛熟即可。

  功效:健脾益腎。紅棗味甘性溫,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能;花生具有健脾和胃、利腎去水之效。本湯可用於氣血不足、各種失血病、頭暈目眩、神疲乏力、記憶力減退者食用。

  注意:溼熱重,痰溼較甚,或腸滑腹瀉、舌苔黃膩的人不宜食用。紅棗糖分豐富,糖尿病人最好少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