癱瘓病人護理方法有哪些

  癱瘓是隨意運動功能的減低或喪失,是神經系統常見的症狀。那麼,對於癱瘓的病人要如何去護理呢?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癱瘓病人護理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癱瘓病人表現

  1.臨床特點

  由於皮質運動區及下行的錐體束較集中地支配肌群,故病損常導致整個肢體癱瘓***單癱,monoplegia***、一側肢體癱瘓***偏癱,hemiplegia***;雙側病變可引起雙下肢癱瘓***截癱,paraplegia***或四肢癱。患肢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弱或消失,出現病理反射,無肌萎縮和肌束震顫,但長期癱瘓後可見失用性肌萎縮。肌電圖顯示神經傳導速度正常,無失神經電位。

  急性嚴重病變如急性腦卒中、急性脊髓炎,由於錐體束突然中斷出現脊髓休克期,肌肉牽張反射受抑制呈現軟癱,腱反射減低或消失。持續數天或數週後牽張反射恢復,轉為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休克期長短取決於病損程度及是否合併感染等併發症。由於肌梭對牽張反射敏感性較病前更靈敏,尤其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肌張力更高。表現起始阻力大,以後阻力迅速下降,呈折刀現象***clasp-knife phenomenon***。

  癱瘓肌肉的肌張力降低,腱反射減弱或消失***下運動神經元損傷使單突觸牽張反射中斷***,肌萎縮早期***約數週***出現***前角細胞的肌營養作用障礙***,可見肌束震顫,無病理反射。肌電圖顯示神經傳導速度減低和失神經電位。

  下運動神經元病變多由1個或數個相鄰脊神經根、周圍神經或神經叢病變所致,常僅侵犯某一肌群,引起部分肌肉癱瘓或單肢癱;多發性神經根或神經病變也可引起四肢癱如Guillain-Barr綜合徵。

  2.上、下運動神經元癱瘓的定位診斷

  ①皮質***cortex***運動區:侷限性病損導致對側單癱,亦可為對側上肢癱合併中樞性面癱。刺激性病灶引起對側軀體相應部位局灶性抽動發作,口角、癲癇。

  ②皮質下白質:為皮質與內囊間投射纖維形成的放射冠,愈接近皮質的神經纖維分佈愈分散,可引起對側單癱,愈深部的纖維愈集中,可導致對側不均等性偏癱。

  ③內囊***inteRNAl capsule***:運動纖維最集中,小病灶也足以損及整個錐體束,引起三偏徵,內囊膝部及後肢前2/3受累引起對側均等性偏癱***中樞性面癱、舌癱和肢體癱***,後肢後1/3受累引起對側偏身感覺障礙,視輻射受累引起對側同向性偏盲。

  ④腦幹***brain stem***:一側腦幹病變累及同側腦神經運動核和未交叉的皮質脊髓束和皮質延髓束,產生交叉性癱瘓***crossed paralysis***綜合徵,即病灶同側腦神經癱,對側肢體癱及病變水平以下腦神經上運動神經元癱。

  例如: Weber綜合徵:病灶側動眼神經癱,對側面神經、舌下神經及肢體上運動神經元癱; Millard-Gubler綜合徵:病灶側展神經、面神經癱,對側肢體上運動神經元癱,舌下神經癱,為腦橋基底部外側病損; Foville綜合徵:病灶側展神經癱,雙眼向病灶凝視麻痺,對側偏癱,為腦橋基底部內側病損。常見於基底動脈旁正中支閉塞; Jackson綜合徵:病灶側周圍性舌下神經癱***伸舌偏向病灶側、舌肌萎縮***,對側偏癱,延髓前部橄欖體內側病損,多因脊髓前動脈閉塞所致。

  ⑤脊髓***spinal cord***:

  A.半切損害:病變損傷平面以下同側痙攣性癱瘓及深感覺障礙,對側痛溫覺障礙,病損同節段徵象常不明顯。

  B.橫貫性損害:脊髓損傷常累及雙側錐體束,出現受損平面以下兩側肢體痙攣性癱瘓、完全性感覺障礙和括約肌功能障礙等。頸膨大水平以上病變出現四肢上運動神經元癱,頸膨大病變出現雙上肢下運動神經元癱、雙下肢上運動神經元癱,胸髓病變導致痙攣性截癱;腰膨大病變導致雙下肢下運動神經元癱。

  ①前角細胞:癱瘓呈節段性分佈,無感覺障礙,如頸5前角細胞病變引起三角肌癱瘓和萎縮,頸8~胸1病變可見手部小肌肉癱瘓和萎縮,腰3病變股四頭肌萎縮無力,腰5病變踝關節及足趾背屈不能。急性起病多見於脊髓灰質炎,慢性者因部分損傷的前角細胞受病變刺激出現肉眼可識別的肌束震顫***fasciculation***或肉眼不能分辨而僅肌電圖上可見的肌纖維顫動***fibrillation***,常見於進行性脊肌萎縮症、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和脊髓空洞症等。

  ②前根:呈節段性分佈弛緩性癱瘓,多見於髓外腫瘤壓迫、脊髓膜炎症或椎骨病變,因後根常同時受累,可伴根痛和節段性感覺障礙。

  ③神經叢:引起單肢多數週圍神經癱瘓、感覺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如臂叢上叢損傷引起三角肌、肱二頭肌、肱肌和肱橈肌癱瘓,手部小肌肉不受累,三角肌區、手及前臂橈側感覺障礙。

  ④周圍神經:癱瘓分佈與周圍神經支配區一致,可伴相應區域感覺障礙,如橈神經受損導致伸腕、伸指及拇伸肌癱瘓,手背部拇指和第一、二掌骨間隙感覺缺失;多發性神經病出現對稱性四肢遠端弛緩性癱瘓,伴肌萎縮、手套-襪子形感覺障礙及面板營養障礙等。

  此外,判定癱瘓時應首先排除某些疾病導致的運動受限,如帕金森病及其他疾病引起的肌強直或運動遲緩,因肢體疼痛不敢活動等。

  癱瘓病人護理方法

  這是偏癱病人家庭護理的重要環節,因為病人長期臥床不能活動,全身器官生理功能減退,如肢體長期不活動,肌肉逐漸萎 縮。心、肺功能減退,影響呼吸和血液迴圈,因此,功能鍛鍊有利按摩病體康復。但是功能鍛鍊不能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1、完全性偏癱階段

  可採用按摩、推拿和被動活動,幫助病人功能鍛鍊。動作應該由輕到重、再輕。被動活動不要用力過度。每 次全身鍛鍊約15~30分鐘。每天數次。癱瘓肢體位置要適 當,肘彎曲、腕和手指伸直、踝關節保持90?。

  2、部分功能恢復階段

  這一階段要繼續前一階段的各項鍛鍊。同 時幫助病人鍛鍊翻身、起坐。站立鍛鍊,先扶床架、椅背站立,然後徒手站立。肢體簡單的運動鍛鍊, 如上肢的上舉、 外展、外旋、肘關節的伸屈活動、下肢的伸屈和足的伸屈活 動。

  3、基本恢復階段

  在站立和上肢簡單活動的基礎上開始練習走路,手的精細動作和語言功能恢復。步行鍛鍊先在扶持下左右擺動身體,兩腿輪流負重,繼之踏步,逐步過渡到手扶柺杖獨自行走。在出現劃圈步態時,應練習屈膝和提腿動作。上肢鍛鍊可練習拿碗、湯匙、筷,穿脫衣服以及編織、打算盤等精細活動。失語者要幫助語言功能恢復鍛鍊,先練發音,然後找一 本小學生語文課本一字一字練習。

"怎樣護理癱瘓病人 癱瘓病人護理方法"的人

1.腰肌勞損的護理方法 腰肌勞損的日常保健

2.腰肌勞損的預防措施及鍛鍊方法

3.腰肌勞損治療的最好方法

4.腰肌勞損如何治療 關於腰肌勞損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