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耳的菌種怎麼製作

  銀耳種植的原料廣泛,取材容易,因此大有發展前途。你知道銀耳的菌種要怎樣製作嗎?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銀耳的菌種製作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銀耳配料

  種植銀耳的培養料,根據當地資源,因地制宜選擇主要原料,並配合其他輔料製成。闊葉樹如楊、柳及各種果樹的木屑均可用。也可將這些樹的枝條切成薄片,晒乾,再粉碎成粉狀的木屑。棉籽殼是種植銀耳的好原料,單產比木屑可提高20—30%,此外玉米芯、甘蔗渣、花生殼、葵花籽等,晒乾後粉碎成細屑均可用於種植。

  配方1: 木屑100千克,麩皮25千克,石膏粉4千克,尿素0.4千克,石灰粉0.4千克,硫酸鎂0.5千克,水100—110千克。

  配方2: 棉籽殼100千克,麩皮25千克,石膏粉4千克,尿素0.4千克,石灰粉0.4千克,水100—200千克。

  配方3: 甘蔗渣40千克,棉籽殼20千克,木屑40千克,麩皮30千克,石膏粉3千克,過磷酸鈣2千克,尿素0.5千克,水100—110千克。

  選定配方後,把主要原料同麥皮、石膏粉等乾料倒在水泥地上,把蔗糖、化肥、硫酸鎂等放入水中溶化後,倒進乾料中,經三次反覆攪拌,過篩,打散團塊,拌勻,含水量掌握55—65%。配料要選擇晴天或陰天上午進行,雨天不宜。

  銀耳裝袋

  拌好的培養料必須抓緊時間裝入種植袋。銀耳種植袋,應選擇低壓高密度聚乙烯筒膜,直徑扁寬12釐米,薄膜厚度3.5—4絲米,長50釐米,每千克筒料可裁製成220—240個種植袋。也可用罐頭瓶作種植容器。一般農戶採用手工裝料。裝一半時抖一抖,壓實後再裝。大面積生產應採用食藥用菌專用裝袋機,每小時可裝400袋。裝袋要求裝緊裝實,袋口用塑料繩綁紮。在料袋璧上打4—5個接種穴,穴口直徑1.2釐米,深1.5釐米,然後擦去袋面沾的木屑後,用3.3×3.3釐米的方塊紙膠帶貼封穴口,即成種植銀耳的培養基。從拌料到裝袋結束最好不超過5小時,以防培養基發酸變質。

  銀耳滅菌

  在大鍋灶上放蒸籠,把袋子疊於蒸籠內,膠帶一面要朝上。大面積生產建造磚砌的專用滅菌灶,一灶裝1000袋為適。滅菌要注意三個關鍵:一是袋子進灶後,必須旺火猛攻,並防止漏氣,使其在4小時內上到100℃;二是在100℃保持14-16小時,使袋內雜菌殺死;三是達到滅菌溫度和時間後,要趁熱取出,防止膠布受溼。

  銀耳接種

  經過滅菌的料袋,待料溫降到30℃以下時,方可進行接種。接種前先做好接種室消毒,並把菌種表層薄薄挖去一層老化菌絲,然後往下挖將菌絲攪拌均勻。接種時先開啟袋子穴口上的膠布,用接種器提取蠶豆大小的菌種,集中迅速地通過酒精燈火焰接入穴內,並順手貼封好膠布,防止雜菌侵入。菌種處要比膠布凹1—2毫米,有利於原基形成。每瓶種植種可接種植袋25—30袋。

  銀耳發菌

  銀耳的發菌與出耳可同用一室, 利用民房即可。有條件的專業戶可以建造專用的發菌室與種植室。要求地勢稍高,靠近水源,便於清洗場地,門窗通風,光線良好。也可以在庭院內搭簡易耳棚。不論是住房或是簡易耳棚,內部均要設定排放種植袋的架子。架層可用竹木做骨架,架高2.5米左右,寬一般為50釐米,架子分為8層,層距30釐米。每層架子用竹木鋪平,便於排放菌袋。室內四周可用塑料薄膜圍罩,使保溫保溼效能好。種植室要用來蘇爾和敵敵畏藥液噴灑消毒。

  接種後的菌袋,頭4天室內保持溫度28℃,不超過30℃為好,5天起室溫25℃較適。經過5天培育,菌絲向穴口擴充套件,此時應進行一次翻堆檢查, 發現雜菌汙染種穴時,用福爾馬林注射殺滅。菌袋在室內的排列,開頭按每4—5袋井字形重疊成堆,使其增加袋溫,加快菌絲髮育。第5天起應把袋子逐袋地排放於架床上,以臥式順排,袋與袋間距1釐米左右。冬季溫度不足,可用煤炭火增溫,但要注意排除二氧化碳,以免損害銀耳菌絲。

  室內空氣相對溼度為70%以下,在保持室溫的前提下,每天通風1—2次開啟門窗通風換氣,每次30分鐘,若氣溫已達上述要求時,可長時間開窗使氣流新鮮。

  銀耳揭布通風

  通過10左右的培養,袋內菌絲已向接種口的四周蔓延,形成圓狀狀。待菌絲長到直徑10釐米,即穴與穴的菌圈形成連線時,要把膠帶掀起黃豆粒大小圓形孔隙,讓氧氣透進料內,加快菌絲生長髮育,但在揭口之前,應先用敵敵畏農藥輕度噴霧袋面及空間。膠帶揭後12小時,要以清水噴霧,每天3—4次,但不要直接噴到穴內,並結合通風。經過4天后,穴中逐漸出現突起的白色絨毛狀菌絲團,俗稱“白毛團”,此時室內溫度20—23℃為宜,相對溼度為80—85%。隨著菌絲生理成熟,白毛團上出現淺黃色水珠***菌絲新陳代謝的分泌物***,此時可把袋子朝穴口傾斜,讓黃水流出穴外,室溫調到25℃,使黃水收縮。一般接種後15~16天,穴內逐漸出現白色碎米狀的幼耳時,就要把膠帶全部撕開去掉,並在各個菌袋上面覆蓋整張報紙,並噴水於紙上,保持溼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