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蘆筍的方法

  蘆筍喜歡生長在排水效能良好,不易板結的疏鬆土質中。那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播種方法

  一、栽培季節、播種期:蘆筍多春播,也可秋播。春播2~4月,4~6月定植,翌年春季開始採筍;秋播8~9月,10~11月定植,翌年秋季採筍。蘆筍播種期可根據茬口和育苗條件,由定植期向前推60~80天。

  二、育苗地:選土質疏鬆、土壤肥沃、透氣性好的土壤或沙質壤土,具有澆水、排水條件,環境空曠通風,由於蘆筍與蔥蒜類同為百合科作物,為減少病蟲害,前茬作物是蔥蒜類的地塊不宜作蘆筍育苗或栽培地。

  三、育苗方法及苗床:主要有日光溫室育苗、塑料小拱棚育苗、陽畦育苗、露地育苗等。提倡用營養缽育苗,移栽時,傷根少,成活率高。

  管理方法

  1.溫度:蘆筍發芽適宜溫度為25℃~28℃,小拱棚或陽畦育苗白天溫度應在25℃~28℃、夜間15℃~18℃。出苗後白天25℃,最低不低於8℃,最高不超30℃,超過30℃,及時放風。並逐漸加大通風煉苗,使其適應外界環境。當幼苗地上莖3條以上時,即可定植。

  2.水肥:出苗前,苗床土保持溼潤,否則應及時澆水,出苗後幼苗根系弱小,旱時及時澆水。當苗高約10cm時,可隨水澆施一次稀薄有機液肥,如充分腐熟人糞尿或沼液,也可隨水施尿素及氯化鉀等,苗期追肥2~3次,使苗在生長後期能充分積累同化養分培育壯苗。

  3.中耕鋤草:出苗後,立即揭除地膜。撒播齊苗後要疏苗,保持苗距7~10cm.育苗期間要勤鋤草,及時中耕鬆土。適當培土,使鱗芽發育粗壯,防止苗株倒伏。當幼苗達定植苗標準時即可定植。定植標準:蘆筍苗約高0.3m,有3根以上的地上莖及地下貯藏根5條以上。

  蘆筍種植管理技術

  一、當年定植的筍田:在9月上旬每畝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2000-4000公斤。氮、磷、鉀三元素複合肥30-50公斤,或蘆筍專用肥40公斤。結合鋤草,填平定植溝及時澆水,促進秋莖生長。

  二、二年生以上的筍田:綠蘆筍停止採收後,及時清除病、黃、枯、老莖對秋莖的生長有很大的益處。白蘆筍一般在6月下旬採收結束後任其自然生長,這種作法對來年蘆筍產量的提高影響很大。白蘆筍應抓好秋季管理,和綠蘆筍秋季管理一樣做好清除病、老、枯、黃莖的工作。無論是白蘆筍還是綠蘆筍,秋季要留足6-9根直徑1-1.2釐米的母莖,並要打頂、控高,高度掌握在1.3-1.5米。注意打樁、拉繩,防止母莖倒伏。

  二年生以上的筍田,一般秋髮肥每畝施腐熟的有機肥3000-5000公斤,氮、磷、鉀三元複合肥50公斤以上或蘆筍專用肥50公斤。

  三、後期田間管理:在施肥過程當中應當注意氮、磷、鉀的配比和肥料施入後及時進行中耕。每年在8月底9月上旬蘆筍會出現第二次病、蟲害發生高峰。在秋季留母莖期間,每畝應噴施70%代森錳鋅800-1000倍液,加20%速滅殺丁、1.8%阿維菌素2000-3000倍液,每隔10天噴灑一次,連噴兩次,可防治蘆筍的莖枯病、褐斑病等病害,以及菜青蟲、負泥蟲等蟲害。

  蘆筍種植市場前景

  蘆筍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稱,蘆筍富含多種氨基酸、蛋白質和維生素,其含量均高於一般水果和蔬菜,特別是蘆筍中的天冬醯胺和微量元素硒、鉬、鉻、錳等,具有調節機體代謝,提高身體免疫力的功效,在對高血壓、心臟病、白血病、血癌、水腫、膀胱炎等的預防和治療中,具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和藥理效應。

  國際癌症病友協會研究認為,蘆筍可以使細胞生長正常化,具有防止癌細胞擴散的功能。輔助治療腫瘤疾患時應保證每天食用才能有效。蘆筍已成為保健蔬菜之一,這是它能在世界上大面積種植,暢銷不衰的重要原因。

  蘆筍有鮮美芳香的風味,膳食纖維柔軟可口,能增進食慾,幫助消化。

  著名的蘆筍菜餚有“鮮菇龍鬚”、“素炒蘆筍”、“蝦仁蘆筍”、“蘆筍溜肉片”、“蘆筍煎雞蛋”、“糖醋蘆筍片”、“蘆筍燒乾貝”、“蘆筍鮑魚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