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我國由多個民族構成,妥善處理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關係到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重大課題。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一

  同志們:

  這次會議,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首先,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受到表彰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和模範個人,表示熱烈的祝賀!向民族工作戰線的同志們,向所有關心和支援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同志們,表示誠摯的問候!

  這次會議的任務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分析當前民族工作面臨的形勢,總結工作成績和經驗,研究確定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開好這次會議,對於切實做好新形勢下的民族工作,推進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促進民族地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巨集偉目標,進一步開創我國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從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全域性的高度深刻認識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56個民族,少數民族有一億多人口,分佈在全國各地,民族自治地方佔國土面積的64%,西部和邊疆絕大部分地區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區。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民族問題始終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處理好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決定了民族工作始終是關係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全域性的一項重大工作。

  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始終把民族工作作為一項重大工作來抓,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共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不斷促進各民族的平等團結和繁榮發展,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今天,我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不斷鞏固,各族人民共同當家作主、管理國家事務;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得到有力保障;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歷史性進步,少數民族群眾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水平發生歷史性飛躍;民族地區社會

文化事業顯著進步,各族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全面提高;少數民族幹部隊伍和各類專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黨同少數民族群眾保持著密切聯絡;各民族多彩多姿的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明煥發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始終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顯示出強大的凝聚力和創造力,為我國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文化繁榮、社會進步提供了重要保證。這些成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的重大成果,也是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功。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巨集偉目標,對做好民族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更高的要求。正確認識和把握新形勢下的民族問題,切實做好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鞏固和發展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也是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第一,正確處理民族問題,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馬克思主義認為,民族是一個歷史範疇,民族問題是一種社會現象。民族問題與民族的存在相伴生,只要有民族和民族差別存在,就有民族問題存在。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國實現了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具備了根本政治條件,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隨著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各民族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相互幫助,共同因素會不斷增多,但民族特點和民族差異、各民族在經濟文化發展上的差距將長期存在。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認識。對各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傳統、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心理認同等方面的差異,我們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不能忽視它們的存在,也不能用強制的方式加以改變。對各民族在發展水平上的差距,我們要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縮小和消除。這是一個歷史過程,需要我們進行長期努力。在現實生活中,我國的民族問題往往表現為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交織在一起,現實問題與歷史問題交織在一起,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交織在一起,國內問題與國際問題交織在一起。正確處理民族問題,涉及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各個方面。我國的民族問題必須放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域性中來解決,解決好民族問題又有利於推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根本道路。只有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不懈地團結奮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不斷取得新的成就,並最終取得成功。同時,只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髮展的過程中,在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的基礎上,我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不斷得到實現和保障,我國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局面才能不斷形成和發展。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過程中,我們始終要充分認識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增強做好民族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處理好漢族和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以及各民族內部成員之間的關係,不斷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第二,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是現階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黨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國本世紀頭20年的奮鬥目標,這就是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目前,由於地理條件限制、發展基礎薄弱、市場開發條件差、自身發展能力弱等原因,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仍然面臨著一些突出的困難和問題,同沿海發達地區相比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2004年,民族自治地方人均生產總值只有全國平均數的67.4%,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數的71.4%。從這個情況看,民族地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我們要採取更加得力的政策措施,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逐步縮小發展差距,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富裕。這是黨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也是加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邊防、維護祖國統一的必然要求。我們要切實落實民族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各項任務,使民族地區的面貌更快地得到改變,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各族群眾。

  第三,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是黨和人民事業順利發展的重要保證。民族關係是多民族國家中至關重要的社會關係。正確處理民族問題,使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對於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我國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我國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慼與共,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共同推動了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為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奠定了根本政治基礎,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觀念深入人心。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過去、現在、將來都是我們能夠經受住各種困難和風險的考驗、不斷勝利前進的重要保證。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髮展,我國經濟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各種利益關係更為複雜,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這一切必然會對我國民族關係產生深刻影響。隨著冷戰結束後國際形勢的變化,民族因素和宗教因素在國際政治中的影響明顯上升,各種民族主義思潮和活動趨於活躍,引發了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衝突和內亂。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暴力恐怖勢力在我國周邊一些地區仍然相當活躍,它們通過各種手段對我國進行滲透、破壞活動。在這樣錯綜複雜的形勢下,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切實做好民族工作,不斷鞏固和發展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重要保證。

  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就是要在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基礎上,全國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祖國的繁榮昌盛,維護社會主義祖國的統一安全,同心同德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發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符合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推進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光榮職責。

  總之,新世紀新階段的民族工作必須把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作為主題。共同團結奮鬥,就是要把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上來,凝聚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來,凝聚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上來。共同繁榮發展,就是要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千方百計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的生活水平。只有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才能具有強大動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才能具有堅實基礎。抓住了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這個主題,就抓住了新形勢下正確處理民族問題、切實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就能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程序中不斷開創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二、新形勢下做好民族工作的指導原則和主要任務

  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處理民族問題的豐富經驗。毛澤東同志、鄧小平同志、同志都對正確處理民族問題、切實做好民族工作作出了深刻論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指導我們黨形成了解決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政策。黨的三代領導核心關於正確處理民族問題、切實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我們黨長期形成的關於民族問題、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政策,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必須始終堅持和全面貫徹,並結合新的實際不斷豐富和發展。我們要始終堅持和貫徹以下重要指導原則。

  ——堅持從實際出發,充分認識我國多民族的國情和民族問題的長期性、複雜性,根據我國民族問題的特點和規律,著眼於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全域性,正確處理我國的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堅持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牢固樹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觀念,促進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合作、互相幫助,始終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切實貫徹民族區域自治法,充分保證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切實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堅持因地制宜、因族舉措、分類指導,制定並實施符合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實際的政策措施。全面貫徹黨的宗教政策,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

  ——堅持把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作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堅持國家幫助、發達地區支援、民族地區自力更生相結合,不斷改善各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

  ——堅持維護法律尊嚴,維護各族人民利益,依法妥善處理影響民族關係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依法打擊民族分裂主義勢力及其活動,堅決反對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民族問題進行的滲透、破壞活動,堅決維護民族團結、祖國統一、國家安全、社會穩定。

  現階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巨集偉目標,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全面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規,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各類人才,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為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作出貢獻。

  為實現這一任務,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著重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也是解決民族地區困難和問題的關鍵。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是各族群眾的迫切要求,也是現階段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必須擺到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關鍵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科學確定發展思路和發展目標,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集中各族幹部群眾的智慧和力量,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著力解決當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把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

  支援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是中央的一項基本方針,也是推進西部大開發的首要任務。加大國家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投入,是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改善各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重要舉措。隨著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中央將繼續加強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扶持。既要支援他們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又要支援他們把文化、教育、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搞上去,實現全面協調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既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和物力,又要在投資、財政、稅收、金融、產業、對內對外開放等方面實行更多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要完善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相適應的政策性轉移支付制度,逐步加大對民族地區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要重點幫助民族地區建設一批對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起重大作用的基礎設施專案,優先安排同各族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中小型公益性專案。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西部大開發戰略,優先在民族地區安排資源開發和深加工專案,帶動和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並充分考慮地方和群眾的利益。要制定並實施少數民族事業“十一五”規劃、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和興邊富民“十一五”規劃。發達地區要把支援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作為自己應盡的義務,進一步擴大支援的力度和廣度,並積極探索更加有效的支援途徑和機制。要繼續推動對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的光彩事業等活動。

  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要貫徹“五個統籌”的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從本地實際出發,走出一條具有本地特色的加快發展的新路子,努力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要高度重視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加快培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推進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要堅持按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律辦事,有效配置資源和各種生產要素,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進一步把民族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切實搞好公有制經濟,鼓勵和支援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搞好綜合治理,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要大力支援民族地區優先發展教育、科技事業,支援民族地區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支援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發展、創新,豐富各族群眾的文化生活,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要加大對民族地區公共衛生體系和基本醫療服務的資金投入和技術支援,加強民族地區公共衛生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農村衛生服務體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區扶貧開發工作,堅持開發式扶貧,加大國家扶貧資金對民族地區貧困縣的支援力度,切實解決好民族地區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

  民族地區各族幹部群眾要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真正把各項優惠政策和各方面的扶持幫助轉化為自我發展的能力。

  二加強民族地區人才資源開發和少數民族幹部隊伍建設

  人才是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要堅持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樹立培養人才優先的觀念,把培養各級各類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擺在重要位置,作為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來落實。

  要根據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制定和實施民族地區人才發展專項規劃,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工作機制,採取多種手段和方式幫助民族地區更多地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不斷提高人才素質、優化人才結構。要努力消除束縛人才合理流動的體制性障礙,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採取靈活多樣的措施,創造良好的用人機制和環境,鼓勵、支援和吸引各級各類人才到民族地區發展創業,貢獻聰明才智。

  少數民族幹部,是黨和政府聯絡少數民族群眾的重要橋樑和紐帶,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骨幹力量。做好培養、選拔、使用少數民族幹部的工作,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善於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深受各族群眾擁護的高素質的少數民族幹部隊伍,對於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維護祖國統一和社會穩定,具有決定性意義。要把這項工作作為管根本、管長遠的大事,制定周密規劃,明確目標任務,完善政策機制,認真組織實施,持之以恆地抓下去。要堅持“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的原則,熱情關心,嚴格要求,全面提高少數民族幹部隊伍的素質,著重幫助他們加強理論學習和實踐鍛鍊,增強帶領各族群眾發展經濟、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本領。要進一步完善少數民族幹部選拔制度,注重在改革發展穩定的實踐中考察和識別幹部,把更多優秀少數民族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來,充分信任,放手使用。要大力加強少數民族後備幹部隊伍建設。民族自治地方的領導班子,要按規定選配少數民族幹部。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所屬工作部門的領導班子,要儘量配備少數民族幹部。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省、市、縣、鄉鎮的領導班子,應配備一定數量的少數民族幹部。中央和國家機關也要積極選拔任用少數民族幹部。要推進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幹部與中央和國家機關及其他地區幹部的交流,加大少數民族幹部培訓的力度,做好西部地區和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幹部到中央和國家機關及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掛職鍛鍊的工作,改進和完善培養、選拔、使用少數民族幹部的途徑和方式,為他們儘快成長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長期以來,民族地區的各族幹部在比較艱苦的條件下為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為維護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社會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此,黨和人民不會忘記。對民族地區各族幹部的工作生活要給予更多關心,對他們的成績要給予充分肯定。民族地區各族幹部要緊密團結,為各族群眾起好示範帶動作用;要相互學習、彼此尊重、密切合作,齊心協力為各族群眾謀利益。在民族地區工作的漢族幹部要努力學習少數民族語言,瞭解當地民族的歷史、文化,密切同少數民族群眾的聯絡。

  三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

  祖國統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團結是祖國統一的重要保證。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則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國家分裂、民族紛爭,則喪權辱國、人民遭殃。我們必須進一步鞏固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要廣泛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要把民族團結教育納入公民道德教育的全過程,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使全社會牢固樹立民族團結的思想觀念,使各族群眾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要堅持不懈地開展黨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規以及民族基本知識的教育,引導各族幹部群眾增強珍惜和維護民族團結的堅定性和自覺性。尤其要在各族青少年中開展多種形式的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使“三個離不開”的思想觀念深深紮根於各族青少年心中。要繼續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活動,鼓勵各民族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實現和諧相處、共同進步。

  民族問題在一些地方往往與宗教問題交織在一起,如果對宗教問題處理不慎或不當,也會影響民族關係。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尊重少數民族群眾和民族地區各族群眾的宗教信仰,進一步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的水平。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妥善處理影響民族團結的問題,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必須高度重視、慎重對待。在處理這類問題時,要講原則、講法制、講政策、講策略,嚴格區分矛盾性質,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什麼問題就按什麼問題處理,不能把涉及少數民族成員的一般民事糾紛和刑事案件都歸結為民族問題。對於人民內部矛盾,要採取教育、疏導、化解的辦法來解決,同時要加強對各族群眾的法制教育,幫助他們學會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做知法守法的公民。凡屬違法犯罪的,不論涉及哪個民族、信仰何種宗教,都要依法處理。對於極少數蓄意挑撥民族關係、破壞民族團結、製造惡性事件的犯罪分子,要堅決依法打擊。要積極開展紮實有效的工作,廣泛發動各族幹部群眾,依法打擊民族分裂主義勢力及其活動,堅決抵制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民族問題進行的滲透、破壞,牢牢掌握鬥爭的主動權。

  四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是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體現了國家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體現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原則,體現了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歷史因素與現實因素的統一。實踐證明,這一制度符合我國國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強大生命力。民族區域自治,作為黨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一條基本經驗不容置疑,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動搖,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的一大政治優勢不容削弱。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必須全面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民族區域自治法是國家保障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各項權利的基本法律,是我國民族工作走上法制化、規範化軌道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加強民族區域自治法的學習、宣傳、教育,使各族幹部群眾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進一步提高對民族區域自治法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增強遵守執行這部法律的自覺性。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帶頭學習貫徹、模範遵守執行民族區域自治法,把遵守執行民族區域自治法作為自己必須履行的職責。要抓緊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規、具體措施和辦法,制定或修訂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逐步建立比較完備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規體系。要經常檢查民族區域自治法貫徹執行的情況,有針對性地研究和解決存在的問題。民族自治地方既要保證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在本地區的貫徹執行,又要從本地實際出發,充分行使好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賦予的各項自治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