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政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以民為本、為民解困”是民政工作的宗旨,民政工作是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一項基礎性和綜合性的工作,不僅涉及面廣,涉及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多個領域,而且開展一項工作往往需要協調多個部門,需要動員多方力量,綜合協調是做好民政工作必需的重要能力。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一:

  同志們:

  剛才,陳局長回顧總結了20xx年度我區的民政工作,並對20xx年的主要民政工作進行了細緻的部署。一年來,民政系統的廣大幹部職工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的中心工作,團結一致,銳意進取,奮力拼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別是在去年連續不斷的颱風頻繁期間,全域性幹部職工認真履行職責,夜以繼日查災核災,及時準確報災,組織好救災款物的發放,較好地保證了災民的生活,維護了災區社會的穩定,充分發揮了民政部門在社會救助中的職能作用,災後,出臺倒房重建的各項政策、實施方案,下撥重建災款,確保了倒房戶在春節前搬進新房,體現了民政部門“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的宗旨。在此,我代表區委、區政府向同志們表示親切的問候和衷心的感謝。

  20xx年的民政工作目標、任務,陳局長在部署時都講得比較明確和具體,我都贊同。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著眼於理論發展、思路創新和實踐創造,提高民政開拓創新的能力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要使民政工作緊跟不斷髮展的新形勢,紮紮實實推向前進,就必須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用科學的理論創新思路。一要加強學習,善於學習。以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為契機,使廣大黨員真正認識到要把教育活動當作理論上的一次提高,思想上的一次洗禮,人生上的一次昇華,既要加強政策理論學習,提高自己掌握和運用政策的水平,又要加強業務知識學習,增強服務本領,不僅要學習與業務有關的知識,而且要學政治、經濟、歷史、法律等一切反映當今世界文明進步的新知識,提高民政隊伍的整體素質。二要勤于思考,善於思考,研究把握民政工作的規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民政工作問題多、難點多、矛盾多,我區的民政工作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有不少困難需要解決,我們要進一步抓好政策理論和業務知識的學習積累,更新觀念,理清思路。一是要進一步規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構建新型社會救助體系。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要逐步規範申請、審批程式,健全監督機制,提高低保工作動態管理水平,要儘可能達到應保盡保,應補盡補。從全區的情況看,我們只能說是基本上實現了,但還有一定的差距。要做好提標、擴面工作,我區現在的救助標準在全省、全市來說還處於中下水平,今年要作點努力,爭取標準有適當的提高;擴面就是覆蓋面要寬一點,不但要把應保的人及時給予救助,還要高度關注低保線邊緣的人,這部分人為數還不少,我們要真正使低保制度成為保障人民群眾的最後一道安全線;要切實抓好農村五保物件和城鎮“三無”物件集中供養工作,進一步落實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物件集中供養工作,根據省、市政府集中供養工作的要求,加強對敬老院建設的指導,確保五保和“三無”人員集中供養率80%這項工作是省、市對我區考核的專案,難度還比較大,各鄉鎮還要加大這方面的工作力度,做到早計劃,早落實。我們要爭取區政府的支援,今年力爭新建區社會福利中心一所計劃列項,以適應不斷髮展的形勢需要。各鄉鎮也要加大敬老院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改善敬老院環境,完成敬老院建設任務,提高集中供養率,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要積極探索建立集中供養的長效機制,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採取結對認養、愛心助養、掛鉤供養、捐贈贍養等方式,建立起多元化投入,多形式的供養機制,作為集中供養的有益補充。二是要不斷深化殯葬改革做好青山白化治理和生態墓地建設工作。今天各鄉鎮分管殯葬工作的領導都參加了會議,我想多強調幾句。要把青山白化治理工作當作今後我區殯葬改革的重中之重工作。在確保遺體火化率100%的前提下,全面推進生態墓區建設,力爭覆蓋率達80%以上。大力開展“三沿五區”的青山白化治理工作,爭取治理率達50%以上。據統計,全區“三沿五區”的墳墓約有15萬穴,其中“三沿”就有3.5萬穴左右,按照生態市、區建設年任務書的要求,今年要完成治理率50%,任務十分艱鉅,希望各單位按照民政局和區殯改辦的統一部署,一定要制訂好規劃,完成好生態墓區的建設任務達到50%的治理率,各鄉鎮街道黨委、政府務必高度重視,特別是還有部分鄉鎮、街道沒有對公益性墓地進行統一規劃建設的,要抓緊落實這項工作,今年年底前沒有生態墓地和骨灰存處的村都要完成建設任務,堅決遏制亂葬亂埋現象。年終區結合鄉鎮目標責任制和殯葬改革專項考核進行統一驗收,無論是綜合目標考核的分數,還是考核獎金,都要重獎重扣,完成任務較差的單位還要通報批評,希望各單位履行好屬地管理的職責,把它列入為民辦實事的重要工作。三要勇於實踐,善於實踐,從實踐中獲得真知。改變過去疲於應付的工作局面,創新思路,改進工作方法,堅持群眾路線,經常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人心,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調查研究,吃透基層的實際,吸取新鮮的經驗,提高科學決策、科學管理水平,不斷適應新形勢下民政事業改革和發展的新要求,努力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

  二、著眼於增強法制意識和加強法制建設,提高民政依法行政的能力

  提高民政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依法行政的能力,既是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客觀需要,也是規範幹部職務行為、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的必然要求。提高民政依法行政能力,一要強化法制意識。加強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法律法規知識,增強幹部職工的法制觀念,提高法律素質,自覺在思想上確立不違規、不逾制的觀念,公正平等對待工作物件,做到不偏私、不歧視,自覺接受監督。二要抓好建章立制。法律法規是為民施政的根本依據,也是推動工作的重要手段,要進一步健全完善對幹部的監督制約機制,重點在資金管理、民政執法等方面建立健全預防機制,增強民政工作的開放度和透明度,拓寬社會監督渠道;健全完善民政工作的高效運轉機制,大力推動民政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式化,大力推動民政工作手段資訊化;健全完善民政工作的資源整合機制,下大力推動民政工作社會化,讓所有對民政事業發展有促進作用的各種資源都在“民政”這個平臺上不斷湧現活力。三要善於抓依法施政。要嚴格依照《行政許可法》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式履行行政行為,權責統一,既不能失職又不能越權,既不能不作為又不能亂作為,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需賠償。

  三、著眼於增強大局觀、善於處理各方關係和善用協調機制,提高民政綜合協調能力

  民政工作是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一項基礎性和綜合性的工作,不僅涉及面廣,涉及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多個領域,而且開展一項工作往往需要協調多個部門,需要動員多方力量,綜合協調是做好民政工作必需的重要能力。提高綜合協調能力,一要增強大局意識。凡是涉及民政事業,涉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涉及國家命運前途的事,就是大局。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事關百姓疾苦、社會穩定,我們要將自己所負擔的責任與大局聯絡起來,重視這項工作,採取有力措施,確保保障資金到位,切切實實做到全員覆蓋和應保盡保。二要善處各方關係。進一步增強綜合協調意識,加強與社會各界、各部門的密切配合,相互尊重、相互支援,積極爭取群眾的廣泛參與,兼顧不同的利益關係和訴求,促進各項工作全面開展。如民政幹部,尤其是鄉鎮民政助理員,他們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愁,既要做好民政工作,又要承擔政府的中心工作任務,長年累月默默無聞作奉獻,條件比較艱苦,各位分管民政工作的領導要關心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三要善用協調機制。加強各部門之間、各種社會力量之間的溝通、協調和合作,凝聚社會各界的力量,增強開展民政工作的合力,才能把錯綜複雜的矛盾加以協調,加以解決,有力地把我們的事業推向前進。如殯葬改革工作,在鄉鎮政府的大力支援下,實現了全境遺體火化的目標,但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喪事大操大辦、喪葬習俗改革、封建迷信等現象還有不同程度存在,這就需要鄉鎮政府加大管理力度,採取有力措施予以制止;還有社會保障問題,要加大對民政事業財政渠道的投入,加大對社會福利設施建設的投入,如最低生活保障金髮放,鄉鎮敬老院建設,敬老院老人的贍養等,不能光依靠區政府,依靠民政部門撥款解決,這些都是需要鄉鎮政府協作做好的事情。

  四、著眼於豐富“為民”情感,躬行“為民”實踐和善解內部矛盾,提高做群眾工作的能力。

  堅持“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的宗旨,維護群眾利益是民政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具體體現。做群眾工作是民政部門的天職,善於做群眾工作是民政幹部的本領。提高做群眾工作的能力,一要豐富“為民”的職業情感,繼續深入廣泛開展向“為民模範”周國知同志學習的活動,以周國知同志為榜樣,“思民之所想、憂民之所求、急民之所難、辦民之所需”,“體察民情、善解民意,善待百姓、厚待群眾”。二要躬行“為民”實踐,我區部分群眾的生活生產還存在不少的困難,有的還相當貧困,我們要設身處地地體恤他們的困難,把“為民”情感滲透到每一項民政業務和每一個工作環節中,傾注到每一個民政物件身上,以刻不容緩之急去解決群眾的困難,真心實意為人民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三要善解人民內部矛盾。一方面要高度重視和落實群眾的切身利益,關心群眾疾苦,傾聽群眾呼聲,千方百計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另一方面,要重視信訪工作。要堅持依法辦事、按政策辦事,既要依法維護人民群眾的正當權益,又要堅決維護政策法規的嚴肅性和連續性,要盡心盡力幫助當事人解決合理合法的要求,對於不能幫助解決的,要耐心解釋、說明原因;對於不合理要求,要以政策為依據說服教育。

  五、著眼於班子建設、凝聚人心和改進作風,提高建設隊伍的能力。

  民政隊伍建設是做好民政工作的基礎和保證,主體能力提不高,其他各種能力的提高也就無所依託。因此,建設隊伍的能力至關重要。這種能力主要表現在善於抓領導班子建設、善於凝聚人心和善於培養、發揚好的作風。善於抓班子建設,要堅持集體領導、分工負責,凡屬於重大問題、重要決策,都要經過集體討論決定,集體決定了的事,要分工負責,分頭去辦,實行責任制。善於凝聚人心,人心齊,泰山移,團結出戰鬥力、出凝聚力。大家在一起工作是工作的需要、組織的安排,領導班子成員應該成為志同道合、密切合作的同志,要講究領導藝術,樹立科學發展觀,培養和提高總攬全域性的、統籌兼顧,善於應對複雜局面和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使班子成為團結協作、作風優良、務實高效、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領導集體。要凝聚人心,領導幹部首先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以自己的人格維繫人心,以自己的行動帶好班子,只有使大家心齊、氣順、勁足,人盡其才,心情舒暢,才能使大家一心一意想工作,一心一意幹事業。善於培養和發揚好的作風。民政幹部要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加強廉潔自律,自覺抵制金錢權位的誘惑,過好權力關、地位關和利益關,做到一塵不染,一身正氣,要認真執行兩個《條例》、牢記兩個“務必”,堅決濫用職權、執法違法、徇私枉法的行為,要把自我監督、紀檢監察部門的監督、社會輿論和群眾的監督結合起來,真正做到清正廉潔、務實為民。

  同志們,讓我們在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高舉“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的旗幟,“維護民利,解決民生,落實民權”,以飽滿的熱情、良好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工作當中,紮實工作,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努力開創民政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