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公務員申論熱點話題

  公務員申論考試一直少不了對熱點話題的考查,所以考生一定要多關心熱點話題。接下來,小編為你分享。

  一:增加男教師比重愈發迫切

  一份調查顯示,當前就讀師範類專業的女生比例越來越高,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性別失衡的問題日益凸顯。在江蘇第二師範學院2015年新生中,小學教育專業女生佔95%,學前教育專業女生佔97%,幾乎成了清一色的“娘子軍”。而在南京市含郊區2013年招聘的公辦教師中,只有15%是男教師;當年南京市35歲以下的中小學幼兒園教師中,男教師比例不到18%。

  在就業形勢嚴峻的當下,教師工作穩定,收入穩步看漲,按說不會招不到男教師。但事實情況是,許多中小學幼兒園不但每年新進的男教師很少,而且在崗的男教師還在不斷流失。據南京教育部門統計,2014年有100多名教師離開公辦教師隊伍,其中以老家在外地的小學男教師居多。

  中小學和幼兒園為何男教師奇缺?首先,這樣一個職業不符合傳統社會文化對男性的角色定位,俗話說“家有三鬥糧,不當孩子王”,就是這種社會心理的反映;其次,小朋友的學習內容比較瑣碎,其教育需要更多的耐心,這與大部分男教師的性格特點不相符;此外,很多中小學和幼兒園的教師構成和領導班子都是以女性為主,再加上“女士優先”的輿論環境影響,男教師在職業發展、職務晉升以及名譽利益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小的挑戰。

  幼兒園和中小學是一個人性格形成的主要時期,如果這個階段孩子們接觸的大多是女性教師,就很可能會導致他們性別角色認知缺失。這不但不利於男孩的健康成長,同樣不利於女孩。由此看來,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性別比例失衡,不僅是一個教育問題,而且也是一個社會問題。

  如今,在許多中小學特別是幼兒園,男教師的稀缺程度堪比大熊貓,已經到了該“擴招”的時候了。但必須指出的是,“擴招”不等於降格以求,教師素質是必須堅持的一條“硬槓槓”。

  二:“永不行賄”,讓企業在陽光下競技

  只有純潔的政商關係、健康的市場環境,才是激發活力、贏得未來的根本

  近日,在第三屆世界浙商大會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浙商總會首任會長馬雲倡議,“浙商永遠不參與任何行賄”。此言一出,在商人群體中激發共鳴,也引起了整個社會對構建健康政商關係的思考。

  放在幾年前,這樣的倡議很可能被理解為“站著說話不腰疼”——不“打點”官員、不“經營”關係,別人憑什麼給你辦事?但時至今日,打虎拍蠅不斷給力,“不找關係也能辦成事”成了很多商人的共同感受,也讓“永不行賄”變得切實可行。商人群體行為模式、心理預期與自我定位的改變,背後是社會風氣的深層變化,官員不敢受賄、權力不能尋租的制度正在不斷完善,交往有道的新型政商關係正在逐步形成。

  政商關係一向是中國社會的敏感話題,有人曾提出“適度腐敗有益”的歪理,認為利益是政商關係的潤滑劑。其實,無數事實已經有力地反駁了這一理論。靠拉關係、搞鑽營起家,即使能風光一時,終將行之不遠。不論劉志軍羽翼下的丁書苗,還是劉鐵男腐敗案中的“裙帶商人”,最終結局有目共睹。而“一個貪官絆倒一群老闆”的怪象,也足以提示人們:政商關係健康有序,雙方都會產生穩定的心理預期,政治環境和商業環境都將優化;政商關係扭曲,不僅給企業增加了額外的運營成本,也讓社會風氣變得汙濁。

  改變正在發生。有人發現,過去跑專案至少要折騰半年,現在只要找到“一站式”業務視窗,3個半月就拿下;有人感慨,現在很多事項網上就能辦,省時省力還省錢,再也不用到處找關係託門子。簡政放權優化辦事流程、懲治腐敗規範權力執行,為政商關係劃定了明確的行為邊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利益不是政商關係的潤滑劑,腐敗更不是為了發展的“必要的惡”,只有純潔的政商關係、健康的市場環境,才是激發活力、贏得未來的根本。而那些還需要把利益作為政商媒介的地方,恰恰是因為改革不到位,需要對症下藥深化改革。

  構建新型政商關係,並不是讓政府官員與企業家群體絕緣,而是要在法治框架內保持交往有道的健康關係。如果說“永不行賄”是企業家應有的商道精神,那麼“永不受賄”則是政府官員必守的政治倫理,也是制度設計的價值指向。唯有如此,政府官員才不能隨意將權力變現,商人也無法通過行賄取得特權,這樣的市場才能有朝氣和銳氣,才能真正形成創新和創業的土壤。

  一位政協委員說,中國不缺少大企業,但缺少真正的企業家,尤其是企業家精神。目前,中國企業佔世界500強的比例不斷攀升,但品牌力量、核心優勢依然是致命短板,“由大而強”也面臨著艱難的一躍。沒有哪個企業,能夠依靠賄賂獲得核心競爭力;也沒有哪個企業,能夠憑藉行賄成長為世界級企業。行賄換來的“特權”是對公平的踐踏,唯有健康的市場環境是對所有企業的普惠。在這樣的環境裡,企業家不需要把精力浪費在庸俗的厚黑學、關係學之上,而可以集中精神去探索未知、大膽冒險,真正激發企業家精神。

  “高尚的競爭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形成健康的政商關係,讓權力的歸權力、讓市場的歸市場,讓所有企業在陽光下同臺競技,經濟社會的發展潛力才會充分湧流。

  三:在民意中凝聚改革公約數

  對民眾質疑,有反應,更有反饋,才能與民意形成良性互動;對有價值的各類意見,有采集,更有采納,意見才能彰顯應有的意義

  日前,交通運輸部公佈了出租汽車改革徵求意見以來半個月的情況。3220件各類意見、九成市民通過網路留言表達意見,網約車車輛條件和標準等10個問題成為焦點,呈現出圍繞這一話題的沸騰民意。而職能部門此次半程即公佈梳理的意見情況,也體現了與民意互動的努力與誠意。

  自發布以來,計程車改革的兩份徵求意見稿就頗受爭議,其中不乏強烈質疑。有人認為這是“為專車量身定做的殺手鐗”,有人認為這會讓“網際網路+”產業形態倒退回傳統產業。還有人擔心,如果措置不當,將會失去一次改善城市出行、解決計程車行業病的大好機會。種種聲音,不一而足。

  其實,不怕意見尖銳,就怕觀點溫吞;不怕針鋒相對,就怕無言以對。只要真聽意見,就能聽到真意見。公開徵求意見,不正是為了聽取不同聲音嗎?無論多麼“刺耳”,都是民意的一種表達,不必顧慮,更不必拒之門外。事實上,無論職能部門還是計程車行業,無論約車平臺還是廣大乘客,早已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具體訴求或有差異,總體目標接近一致,即緩解行業矛盾,實現多方共贏。比如,計程車司機希望負擔輕一些,口袋鼓一些;乘客盼望打車更容易一些,享受的乘車服務更有質量一些。有價值共識,便能坐下來談;有話好好說,便能逐漸找到利益交集。

  詩人說:“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這話同樣適合於3220件各類意見。每一件意見,都應該找到歸宿,都應該體現出價值,也都應該顯現它的存在感。曾有人認為,所謂的徵求意見就是“假把式”,就是走過場,實則不然。對民眾質疑有反應,更有反饋,才能與民意形成良性互動;對有價值的各類意見,有采集,更有采納,意見才能彰顯應有的意義。就此而言,如能最大程度開發3220件各類意見的價值內涵,不僅可激發公民更多的參與熱情,還能使公共決策更嚴謹,更經得起推敲。

  某種程度上,改革是一門平衡的藝術。計程車改革歷經二三十年,是一個被啃了多次卻始終沒能真正啃下來的硬骨頭,在“網際網路+”新業態的推動下,計程車駛向何方?既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也與公眾的參與程度有關。而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無論制定公共政策還是起草法律法規,公開徵求意見已成為穩定的制度安排和必選動作。這是對法律的信守,也是對民意的尊重。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可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廣開言路,開門立法,可滿足公眾的參與權和表達權。公眾的參與,讓徵求意見變得有的放矢,也讓個體表達變得真實生動,讓改革得以在廣泛討論中求取最大公約數。

  當前,出租汽車業改革已真正駛入“深水區”,其走向除了現實意義,也極具象徵意義。為此,就需要通過良性互動,不斷尋找改革公約數,提高改革的質量。增進公眾共識的過程,也是提高公眾改革信心的過程。既把準方向盤,又不讓輪子空轉;既清除路障,又不斷加大馬力,包括計程車改革在內的全面深化改革事業才能一馬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