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公務員申論熱點時評

  申論是廣東錄用公務員的一項重要考試科目,為選拔高素質、專業化的公務員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瞭解時事熱點是提高申論分數的關鍵,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

  積極探索新舉措 減少群眾辦事難

  【背景銜接】

  近日,公安部等12部門聯合出臺《關於改進和規範公安派出所出具證明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以後辦事辦證,對於有關部門可以核實解決的有些事項,就不用再去派出所了。

  【標準表述】

  民間流言“政府動動嘴,群眾跑斷腿”,曾經一度引起群眾熱議的“證明我媽是我媽”的奇葩證明事件,將某些政府部門的不作為推上了風口浪尖。而近日,公安部等12部門聯合出臺《意見》給群眾辦事帶來了福音,也是貫徹和落實中央精神、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努力解決群眾辦證難的具體體現。

  近幾年,我國政府一直致力於打造服務型政府,但仍然還出現了各類奇葩證明,給群眾辦事設立門檻,增添了很多麻煩。一些審批人員秉持著“手中有權,心中不慌”的錯誤價值觀,對群眾上門推三阻四,對辦件辦證愛答不理,進而產生“不作為”、“慢作為”的情況,有的甚至是缺乏對業務的鑽研,缺乏對公安部門辦事流程的瞭解,以至於當真正需要為民服務時,要麼就沒有規範可循,要麼就是不熟悉、不瞭解規定程式,於是想當然地讓群眾去公安派出所開具一些“奇葩證明”,或者人為將審批作為增收的工具,出現“亂作為”的情況。政府工作人員的根本職責在於為人民服務。當前社會之所以會出現上述現象,額外讓群眾多跑一趟派出所,關鍵就在於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權力觀在作祟。正是因為看清了這一點,公安部以人民為中心、以改革之精神,努力通過聯合出臺《意見》扭轉當前一些地方和領域的不良局面,整改其中存在的要求群眾到公安派出所開具證明過多過濫、缺乏統一規範等突出問題。也在盡最大可能讓群眾少跑冤枉路。簡單說,就是隻要公安不怕麻煩自己,群眾就減少麻煩。

  當然為了減少群眾辦事難得問題,僅僅靠公安部門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長期以來,很多部門內部辦理流程魚龍混雜,部門之間存在資訊壁壘,辦事群眾就不得不在各視窗、各部門之間反覆跑路。所以,為了避免“事事都去派出所”的再次發生,我們要努力的還有很多方面:

  一、要進一步做好各部門內部關於群眾辦事事項的清理,該撤銷的許可權就撤銷;

  二、要進一步做好部門之間的政策措施銜接,依法規範、簡化優化群眾辦事程式;

  三、是要進一步推進部門間資訊共享核查,讓資料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從源頭上減少辦事群眾開具證明的需求;

  四、尤其要加強對辦事人員的思想教育,強化他們的服務意識。

  ***二***

  “家長監考”的本質是轉嫁教育責任

  近日,南京二十九中有學生家長反映,該校實行高三年級學生家長輪流替代老師進行監考、自習課值班。這一做法引起很大爭議,但校務處一位工作人員解釋稱,由家長值早班、替監考、值晚自習等是由家委會研究決定的。問及具體情況,他表示自己沒有許可權接受記者採訪,得由校領導返校後再行決定。

  監考、值班,這些原本應由老師來承擔的事務性工作,結果由學生家長替代,並以制度的形式得到固化,顯然極不合理。從現實來看,時間上的衝突、制度化的管控,也使得家長們苦不堪言。尤其對於一些工作本就繁忙的家長來說,這種額外的責任就會成為難以承受的負擔。這個由家委會研究的做法,究竟是家校互動的良方,還是轉嫁責任的藉口呢?

  學校成立家長委員會的目的,是為了便於家長增進對學校工作的瞭解、理解和監督,增強學校工作的透明度。從初衷上講,這樣的制度設計並無問題。畢竟,好的教育離不開家校的互動,也需要家長全面參與。家委會的介入與參與,讓學校的辦學更開放、民主,同時也能發揮家長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由客體變主體,由被動變主動,從而為學校建設與發展獻計獻策。

  不過,家長只是間接的參與者,不應該成為直接的管理者。這是基於其自身定位的需要,也是出於維持教育的秩序需要。術業有專攻,讓家長直接參與學校管理,並承擔大量事務性工作,比如值早班、替監考、值晚自習等,屬於明顯的責任轉嫁。這既與家委會設立的初衷背離,也與間接參與管理和監督的目的相違背。

  家長當然可以參與學校的管理,並給出應有的建議,但絕不能實行角色替代,甚至異化為額外的負擔。在國外,家長也會熱衷於學校事務的管理,並扮演積極的輔助者角色。不過,這種角色與責任有一個邊界,不影響雙方的正常交流與溝通,也不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與煩惱。若是基於家委會的商討,而使管理或者輔助成為一種強制性義務,而無以獲得絕大多數家長的支援,那麼只能說,家委會看似民主的決定,已形成了一種權力性的傷害。

  眼下,在“家校互動”和“共同目的”的口號下,家長們承擔了太多的教育負擔,以至於“學生的作業成了家長的煩惱”。現在很多人不斷髮出“家長不易”的感嘆:不僅要扮演好家長的角色,還得充當“編外老師”的角色。在所謂的“家校合作”的名義下,一些學校把一部分自身事務轉移給家長,比如除了監督孩子做作業,還要檢查其作業的對與錯並簽名,否則孩子就無法交差。與此同時,大量的“奇葩作業”表面上是佈置給孩子的,結果卻是家長在背後策劃、製作。

  從某種意義講,讓家長替老師監考和自習值班,表面上是家校互動的深化,實質上則是責任轉嫁的延續。然而對於此,很多家長卻並沒有反對,甚至認為“自願參與”理應獲得支援。不找準家長學校互動的結合點,不釐清最基本的教育責任,當下教育的誤區就會越陷越深。

  ***三***

  有創造力的青年不該逃離北上廣?

  10月17日,百度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李彥巨集現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現場演講中,被問及是否支援年輕人“逃離北上廣”時,他認為,真正有創造力的年輕人,他們還是應該到這些大城市。李彥巨集的一番言論在網上引發了不小的爭議,有人為他的“正能量”點贊,也有人批評這是已經功成名就的大咖“站著說話不腰疼”。

  所謂“逃離北上廣”,本質上是青年是否選擇在大城市工作、發展和定居的問題。在我的記憶裡,從輿論一致認為大學生就業難、大城市房價高的時候開始,這個問題就浮現了。多年來,儘管大家對此爭議不休,還是有很多年輕人選擇留在大城市,這恐怕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那麼,既然多數人已經“用腳投票”了,為何李彥巨集的話依然能引發爭議甚至批評呢?因為很多人看似心甘情願地留在一線城市,但實屬無奈。一旦“逃離北上廣”,回到家鄉小城市,等待他們的也不一定是桃花源式的恬靜生活。

  我有一位在北京靠寫作謀生的朋友,在圈子裡已經小有名氣,他就來自中部省份一個貧窮的小縣城,他曾跟我講,自己並非不想回家過上安逸的日子,只是回家後會立刻失業,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他曾打趣稱自己原先學的是計算機專業,若回到家鄉小城,只能去開網咖。

  這般無奈並非只體現在這位朋友身上。不願意回家鄉,主要還是因為小城市的就業機會稀少、發展前景渺茫,再加上“關係戶”眾多,想靠個人奮鬥來實現理想,可謂難上加難。正如馮軍旗博士在《中縣幹部》中所講,“政治家族”在當地相當普遍,很多佔據了各部門的重要職位。這一困難不僅是仕途上的,在基層生態的多個方面,也有圈子化、板結化的問題。至於青年憑個人之力來創業,更缺乏良好的土壤和環境。

  按照李彥巨集的說法,有創造力的年輕人在大城市能夠接觸各種各樣的人,能夠接觸到最新的產業趨勢和技術上的革新,以及一些理念方面的東西。我不否認這種看法的合理性,但也應看到,青年群體並非鐵板一塊,是否選擇留在大城市,歸根結底還是由自己的性格、專業、興趣、職業目標甚至家庭因素決定的,簡單地將其分類、模式化,進而評頭論足,沒有太大意義。

  但是,在個人選擇之外,在“走”還是“留”的問題上,社會也應該為之提供自由而穩定的環境。就以李彥巨集口中的創業者為例,當他們回到小城市後,地方政府應出臺有效的政策幫助他們。但在目前,有創業者表示,在有些地方的政策中,針對某項政策具體負責落實的部門也不明晰,“有關部門”的提法讓他們“迷茫”。除此之外,還有融資政策難落地、創業政策服務缺乏針對性、扶助創業“走過場”等問題,這都是年輕人回家鄉的“攔路虎”。

  另一方面,小城市公權力被濫用、利益網盤根錯節的現實,也讓不少青年連連叫苦。從近年來的情況看,“逃離北上廣”後,在家鄉反而遭遇了更大的困難,只好“重返北上廣”,這樣的故事可謂層出不窮,其中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