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公務員申論熱點時評

  公務員考試把政府和廣大人民關心的熱點問題作為申論試卷的內容,因此需要考生重視平時關注社會熱點,在考試中才能做到心中有底。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歡迎考生閱讀。

  :藏糧於地讓農田休養生息

  休耕不是讓土地荒蕪,而是採取保護性措施,從根本上提升我國耕地地力水平,加強耕地質量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近日,農業部會同中央農辦、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等部門印發了《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方案》,提出在部分地區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力爭用3—5年時間,初步建立耕地輪作休耕組織方式和政策體系。這是中央確定的重大改革任務,也是我國主動應對生態資源壓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增產,農業穩定發展,但長期粗放的農業發展方式也讓我國面臨著資源環境的多重挑戰。農業資源過度開發、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地下水超採以及農業內外源汙染相互疊加等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日益凸顯,這讓生態修復治理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農業以土而立。對農業的生態修復而言,耕地保護是最關鍵的部分。由於人多地少,資源稟賦不足,我國對耕地、水等資源要素的長期超強度利用,大大消耗了耕地的生命力。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糧食生產一年兩熟,南方多地一年三熟,土地長期高負荷運轉,影響了糧食持續穩產高產。此外,耕地退化和汙染現象也逐年擴大,東北平原耕地“隱性流失”加劇,原本富含有機質的黑土層越來越薄。讓不堪重負的耕地休養生息,用地養地相結合,在部分地區推進耕地休耕輪作勢在必行。

  當前推進耕地輪作休耕,時機比較成熟。現階段國內外市場糧食供給充裕,國內糧食倉儲日益吃緊,糧食收儲財政壓力增大,利用這一時機推進耕地輪作休耕,不僅能夠保護耕地資源、鞏固提升糧食產能、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還有利於平衡糧食供求矛盾、穩定農民收入、減輕財政壓力。

  從技術上講,我國有著悠久的輪作種植傳統。最早的農書《齊民要術》中就提到了作物輪作的必要性。輪作是順應自然規律的選擇,可以調節土壤理化性狀、改良土壤生態;休耕則能通過用地養地相結合,保護和提升地力,增強糧食和農業發展後勁,從而實現真正的“藏糧於地”。此外,耕地輪作休耕,也有利於我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增加緊缺農產品供給,滿足多元化消費需求,全面提升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

  但是,推進耕地輪作休耕,事關13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必須審慎對待。如何讓試點不走樣、讓好的政策設計真正落到實處?要正確認識耕地輪作休耕,需要明確幾個原則。首要原則就是“鞏固提升產能,保障糧食安全”。開展這項試點,要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影響農民收入為前提,休耕不能減少耕地、搞非農化、削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急用之時糧食能夠產得出、供得上。休耕不是讓土地荒蕪,而是採取保護性措施,要堅守耕地保護紅線,提升耕地質量,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其次,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不能讓農民利益受損失。這次試點,強化了政策扶持,建立了利益補償機制,對承擔輪作休耕任務的農戶給予必要補助,確保不影響試點農民收入。同時鼓勵農民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拓寬就業增收渠道。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不搞強迫命令、不搞一刀切。

  推進耕地輪作休耕,除了試點的600多萬畝耕地,我們的目光還應投射到更廣袤的田野上。只有從根本上提升我國耕地地力水平,加強耕地質量保護,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真正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才能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鐵路版圖升級改革需要跟進

  從“四縱四橫”到“八縱八橫”,高鐵幹線翻倍,中西部路網加密……日前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原則通過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讓人們再次看到了中國鐵路發展的巨大空間。

  現階段加快鐵路建設,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之義。鐵路路網串聯各級城市,投資規模數以萬億元,又關聯著幾十個產業的興衰迭代,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正因如此,當下加大鐵路投資,不僅能豐富群眾的出行選擇,完善中西部貧困地區的運輸結構,還可以對衝當下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更有助於促進高階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可謂補短板、惠民生、穩增長、調結構四箭齊發,一舉多得。

  然而,在市場需求普遍低迷的情況下,如此誘人的蛋糕被捧出來,怎麼分,誰來吃,如何消化得更好,引人注意,也更需仔細權衡。其實,“中長期規劃”對這個問題也有所謀劃:培育多元投資主體,放寬市場準入。

  中國鐵路行業要想迎來一個良性大發展時代,不可能也沒必要唱獨角戲。總負債已突破4萬億元的中國鐵路總公司,依靠銀行借貸、發債,支付目前每年六七千億元的基建投資已捉襟見肘,恐怕再難獨自撐起投資翻番的新攤子。盤活現有資產,用市場化方式多渠道融資,是鐵路總公司在新藍圖面前必須應對的新挑戰。

  不唱獨角戲,意味著要吸引包括民間投資、外資等在內的社會資本參與進來,這也有賴於深化鐵路改革。這些年,鼓勵民間資本投資鐵路的政策出臺了不少,民間資本依然觀望情緒嚴重。缺乏穩定投資回報的好專案是重要原因之一,而這又和鐵路改革本身的程序有關。如果說,撤銷鐵道部建立中國鐵路總公司,實行政企分開,理順鐵路與國家的關係,是中國鐵路改革的第一步,那麼,打破壟斷引入平等競爭者,理順鐵路行業內部關係,則是中國鐵路改革的第二步。這一步走好了,才能培育出公平公開、富有活力的市場環境。目前,效益好的、效益差的、經營性的、公益性的……各種鐵路從投資到運營依然掌握在鐵路總公司手中。也就是說,“鐵老大”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以改革破壟斷,進而以競爭促改革,才能為“中長期規劃”的落實創造更大的戰略空間。

  解鈴還須繫鈴人。更何況,增量改革是阻力最小的改革,而《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無疑給鐵路行業提供了又一次增量改革的契機。在當下“一家獨大”難以為繼、引入競爭滿盤皆活的情況下,可否拿出一些優質板塊、一些優質線路,以示吸引社會資本進入鐵路市場的誠意?又能否以保障民間資本擁有鐵路的所有權、經營權和收益權為前提,支援民間資本搞一些苗圃式的投融資模式創新、商業運營模式創新,探索產權明晰的利益分配機制,從而攪活行業一池春水?

  從更高的層面上講,《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要優化盤活的,不僅是鐵路建設的國土空間,更是行業浴火重生的改革空間。拿出真正的改革氣魄,打破固化的利益藩籬,《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帶給我們的,就不只是中國鐵路版圖的升級版,還有中國鐵路行業更接地氣、更有活力、更富競爭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