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公務員申論熱點時評

  申論是國家錄用公務員的重要考試科目,需要考生在平時多關注社會熱點才能考好申論科目。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歡迎考生閱讀。

  :產業扶貧也要遵循市場規律

  推進產業扶貧,首先要明確其經濟屬性,必須堅持市場導向,遵循市場和產業發展規律,找準產業專案與貧困戶增收的結合點

  近日,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九部門聯合印發《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吹響了新時期產業扶貧的號角。根據規劃,通過產業扶持,要解決一半以上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可謂是扶貧攻堅的重頭戲、主戰場。

  我國多年的扶貧經驗證明,產業扶貧是解決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手段,是脫貧的必由之路。沒有產業發展帶動,很難脫貧;缺乏產業支撐的脫貧,也難以持續。給錢給物只能是救急解渴,興辦產業才能開流活源。通過產業扶持實現300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然而,貧困地區之所以長期貧困,是受資源、人才、資金、市場等諸多因素制約的,產業開發的難度可想而知。近年來,很多地方積累了產業扶貧的成功經驗,但教訓也不少。就連同一個地方發展同一產業,模式不同,方法不同,帶來的結果也不相同。

  在湖北大別山連片特困地區,同樣是養殖“扶貧羊”,前幾年選了熱門的小尾寒羊,卻不服南方水土,天熱都病死了;現在養本土黑山羊,得病少,長得快,價格也好。同樣還是養殖“扶貧羊”,直接把羊羔分給貧困戶,有的農民養不好,乾脆把羊殺了賣錢;現在通過扶持龍頭企業,建立起“政府+金融+保險+公司+貧困戶”五位一體的精準扶貧模式,政策、銀行提供貼息貸款,由企業為貧困戶提供山羊,並全程技術保障,保險兜住網底,實現多贏,按照產業方式辦,自然發展順利。

  因此,推進產業扶貧,首先要明確其經濟屬性,必須堅持市場導向,遵循市場和產業發展規律,因地制宜合理確定產業發展方向、重點和規模,提高產業發展的持續性和有效性。要根據各地的資源稟賦以及貧困戶的經營能力和脫貧需求,不能不顧實際,盲目一哄而上,引進水土不服的產業。

  產業扶貧,還要充分體現並突出“產業+扶貧”的內涵,發揮產業對貧困戶脫貧增收的帶動作用,確保貧困戶有長期穩定的收益,避免扶農不扶貧、產業不帶貧。這一點在基層也有經驗可循。有的地方變“資金到戶”為“效益到戶”,將扶貧資金提供給帶動能力強、產業基礎好的合作社,並將資金折股量化到貧困戶頭上,使這些發展能力差的貧困戶也能享受到股金分紅。這次出臺的《意見》也進一步明確,要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土地託管、訂單幫扶等多種形式,建立貧困戶與產業發展主體間利益聯結機制。

  貧困地區產業發展離不開龍頭帶動,沒有龍頭就沒有市場,就沒有價值鏈。因此,推進產業扶貧,要重視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要創新機制,鼓勵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建立穩定的帶動關係,向貧困戶提供全產業鏈服務,切實提高產業增值能力和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能力。

  如期完成“十三五”期間的脫貧任務,必須舉全社會之力。推動產業扶貧,也不是一個地區、一個部門的事情,需要各級政府、各個部門通力合作。只有加大對產業扶貧的資金投入,健全金融、科技、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撐保障體系,積極引導各方面力量參與產業扶貧,才能真正做到精準扶貧、拔掉窮根。

  :抓環保要“亮相”更要“亮劍”

  前段時間,環保部向社會公佈了“2016年3月環境保護法及配套辦法執行情況”,點名批評十個城市“環境質量還未得到有效改善,環境執法力度亟待加強”。此前,2016年1月,環保部在公佈“2015年11月環境保護法及配套辦法執行情況”時,就指出13個省***自治區***的22個城市存在“執法力度亟待加強”的問題。

  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環境執法的重心在於督促企業守法;黨的之後,尤其是新環保法頒佈之後,環境執法開始從督促企業守法為主轉變為督促企業守法和督促政府守法並重,並且開始越來越強調黨政領導幹部的責任。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地方政府重經濟、輕環保的現象仍然比較突出。一旦地方政府怠於履行環保職責,督促企業守法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可以說督促政府守法是督促企業守法的前提。

  督促政府守法的手段,最常見的就是把那些環保不力的城市放到聚光燈下“亮相”,例如公佈環保執法不力或者環境質量較差的城市名單、約談環保不力的城市的或者區域限批等。“亮相”並不是一種“法律責任”,但通過輿論的壓力,可以起到很好的震懾效果。2014年河北邢臺曾經掛出一條“為我市退出全國74個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倒數第一而喝彩”的橫幅,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被“亮相”的城市心理壓力。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亮相”也為這些環保落後城市提供了一個“奮發向上”的契機。例如,山東臨沂被環保部約談之後,臨沂市迅速把大氣汙染防治擺上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以鐵腕手段落實整改要求,企業環境違法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最終實現空氣質量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一位,並且經濟增長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雙贏”結果。

  但是,要真正落實“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光“亮相”是不夠的,還得“亮劍”。“亮相”是對某個地方政府的“負面評價”,而“亮劍”則是直接針對該地方黨政領導幹部的追責。“政府”是抽象的,而黨政領導幹部是具體的,很顯然,只有把追責的板子直接打到黨政領導幹部的身上,他們才會有更充分的壓力和動力“真重視、真抓”環保工作。

  新環保法規定了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引咎辭職”制度,《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也規定了黨政同責、終身追責制度,輿論普遍認為,這些黨紀國法盯住了黨政領導幹部這些“關鍵少數”,也就抓住了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牛鼻子”。

  多次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責。在我國面臨的環境形勢依然嚴峻,而某些地方黨政領導幹部仍然“對環境保護工作不是真重視,沒有真抓”的情形下,說一萬遍要重視環保工作,都不如實際追責一個環保工作不力的地方黨政領導幹部更能說明決心,更能督促其他環保不力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