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的教學設計與反思有哪些

  ?孔聖人說:吾日三省吾身。在教學上教師也要常常反思自己,教學才會有進步。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初中物理的教學設計與反思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初中物理的教學設計與反思一

  第一章 聲現象

  第一節 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學情分析

  學生初學物理,對物理探究活動比較陌生,還處於初級階段,因而問題的提出不完全由學生自主完成,實驗過程也相對很簡單,這樣的設計,是根據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讓知水平決定的。

  二、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每一部分都是以問題開始,通過實驗與觀察,得出結論,再與生活和自然相聯絡。對於聲音的產生,教材通過學生熟悉的聲現象創造聲音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出聲音的產生等問題。接著通過實驗分析歸納出聲音產生的原因,反過來再用歸納出的結論解釋自然和生活中的現象,以進一步檢驗結論的可靠性。在聲音的傳播部分,通過真空不能傳聲的演示實驗。使學生認識到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插,進而通過實驗與分析,歸納出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本節強調由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進入到物理知識的探究中,在觀察、感知、舉例和實驗等探究活動中,讓學生親身經歷有關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髮現並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和“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三、教學目標 ⒈知識與技能

  ⑴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⑵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⑶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⒉過程與方法

  ⑴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⑵通過學習活動,鍛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究身邊的聲現象和道理,對物理有親近感。

  ⑵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於與其他同學的合作的意識。

  四、重點難點

  ⒈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本節的重點,也是本節的難點。通過實驗和生活例項的分析,歸納出聲音產生的原因和傳播條件是本節的知識重點。 ⒉聲音的產生條件和聲音傳播需要介質是本節的重點。

  五、設計思路

  學生剛進入物理學科的學習,會感到與自己的生活有距離。因此拉近物理與生活的關係,激起其學習興趣是關鍵。本節教學首先利用上課鈴聲引入聲音,然後用一句話“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調動學生提問的積極性,提出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問題。本節各部分設計安排了一些簡單易做的小實驗,通過學生在實驗中觀察與感知,從不同現象中找出共同點,力求在學習活動中營造更加廣闊的自由探究和活動空間,鼓勵和引導學生去發現。同時採用分小組活動的方式進行.便於學生在交流與合作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準備:

  ⑴揚聲器在外的錄音機、紙屑、小鼓、音叉與小槌、盛有水的大燒杯、鐵板琴;

  教研專區全新登場 教學設計 教學方法 課題研究 教育論文 日常工作

  ⑵帶塞子的試管、注射器、音樂晶片能放進試管裡、細線、、裝有金魚的魚缸。 七、教學過程 ⒈匯入新課

  同學們,剛才你們還在教室外快樂的活動,是什麼訊號使大家都不約而同的走進教室準備上課呢?學生回答:鈴聲許多科學家都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同學們對剛剛響過的鈴聲能提出什麼問題嗎?學生提問題,教師選取其中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板書:“提出問題:聲音是怎麼產生的?聲音是怎麼傳播的?”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學習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⒉新課教學

  ⑴聲音是怎麼產生的?

  下面我們就來探究第一個問題:聲音是怎麼產生的? ①進行猜想:

  讓學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並說話,體會手指的感覺。並進行猜測:物體的發聲可能與什麼有關?

  學生回答後教師評價並板書:“進行猜想:物體的發聲似乎與振動有關。” ②進行試驗與收集證據:

  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想通過什麼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

  學生彙報後教師對正確的實驗進行充分肯定,優化方案,並讓學生進行實驗: 自己沒有器材的學生利用教師準備的器材,其中1/3的學生分組做實驗一,1/3的學生分組做實驗二、1/3的學生分組做實驗三

  實驗一、把小紙片放在正在發音的揚聲器上,觀察現象並思考說明了什麼問題。 實驗二、把敲響的音叉快速放入水中,觀察現象並思考說明了什麼問題。

  實驗三、將小紙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擊鼓面,觀察現象並思考說明了什麼問題。 學生分組彙報,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總結:小紙片在發生的揚聲器裡“跳舞”是因為發聲的揚聲器在震動;發生的音叉激起水花是因為發聲的揚聲器在震動;小紙片在鼓面上做“自由體操”是因為發聲的鼓面在震動。 ③發現規律,得出結論:

  師:在這些不同的實驗中你發現了什麼共同的特徵?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④學生活動:

  舉出日常生活中的物體發聲時振動的事例,如:二胡、提琴等樂器的發聲是靠弓和絃的相互摩擦產生振動發出聲音的,笛子是靠管內的空氣柱的振動發出聲音的。

  師敲擊鐵板琴並提問:你聽到了什麼聲音?鐵板琴是怎樣發出聲音的?鐵板琴發生時並不是直接貼著你們的耳朵,為什麼你們還能聽到聲音呢?學生回答 下面我們就來解決本節課的第二個問題: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⑵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①進行猜想:

  教師先讓學生進行猜測:聲音是通過什麼傳播的? ②進行試驗與收集證據:

  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想通過什麼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 學生彙報後,教師對正確的實驗進行充分肯定並進行實驗: 實驗一:演示試驗教師把音樂晶片用細線吊在軟木塞下,塞入試管中,晶片不能與試管壁接觸。先將注射器的活塞推到管底,再將針管插入軟木塞內。緩緩向外抽出活塞,聽到音樂聲有什麼變化?

  設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氣完全抽出來,我們還能聽見聲音嗎?

  這個實驗能說明什麼?學生回答後,教師強調: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實驗二:演示試驗將裝有金魚的魚缸放在講桌上,在一邊拍手,觀察金魚的運動.這說明了什麼?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聲音可以在液體中傳播

  實驗三:兩個學生合作,一個學生把耳朵靠在課桌的一端。另一個同學用手輕輕敲擊課桌的另一端,感覺聲音的傳播。學生如果有更方便易行的實驗方案更好

  這個實驗能說明什麼?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

  思想滲透:據說,音樂家貝多芬耳聾後,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段,另一端定在鋼琴上來聽自己演奏的琴聲,從而繼續進行創作的,《命運》等一系列名曲就是這時候創作出來的。他這樣做有什麼道理?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因為木、骨都是固體、都能傳聲。

  師:同學們要學習貝多芬敢於向命運挑戰的優秀品質。同學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肯定有鮮花也有荊棘,不論何時何地,希望同學們都能堅定、堅強的面對生活。 ③發現規律,得出結論:

  師:在這些不同的實驗中你發現了什麼共同的特徵?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④學生活動:

  同學們之間互相討論.舉出自己知道的一些有關聲音傳播的事例. ⑶相關知識介紹:

  ①聲音傳播的速度與壓強,溫度的關係。 ②天壇迴音壁的介紹。 ⒊課堂小結

  提問:同學們這節課有什麼收穫?由學生自己小結 ①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

  ②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它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也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③聲音的傳播速度與壓強和溫度有關. ⒋課堂練習

  ⑴指出下列發聲現象是什麼振動的結果: 悠揚的鐘聲——; 海浪的波濤聲——;

  氣球破裂時的爆裂聲——‘ 水沸騰時發出的聲音——; 下雨天聽到的雷聲——;

  用嘴貼著空瓶口吹氣發出聲音——.

  ⑵把正在走動的鬧鐘放在密閉的玻璃罩中,用抽氣機抽去罩內的空氣,在抽氣過程中,聽到鬧鐘的“滴答”聲是 .

  A 越來越響 B.越來越弱 C沒有變化 D都有可能

  ⑶古代的人在曠野裡常用“伏地聽聲”的辦法來判斷有無軍隊、馬群到來,這是應用了 的知識。

  ⑷動畫片《星球大戰》中,神鷹號太空船將來犯的天狼號擊中,聽到天狼號“轟”的一聲被炸燬,神鷹號宇航員得意地笑了。你覺得這段描寫符合科學道理嗎?為什麼?

  ⑸有一個足夠長的鋼管兩端開口,一個人在鋼管的一段用鐵錘敲擊一下。另一個人在另一端聽到幾次聲音?為什麼?如果知道聲速,再給計時器,能知道聲音在鋼管中的傳播速度嗎? 八、板書設計

  初中物理的教學設計與反思二

  第三章 聲的世界

  第一節 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⒈聲音是怎麼產生的? ①進行猜想

  ②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實驗一: 實驗二: 實驗三:

  ③發現規律,得出結論: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④學生活動:

  ⒉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①進行猜想:

  ②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實驗一、 實驗二、 實驗三、

  ③發現規律,得出結論: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④學生活動:

  九、佈置作業

  ⒈課本第16頁1、2、3、4、5題。 ⒉製作土電話,驗證固體能傳聲。 十、教學反思

  學生剛接觸物理,因此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去解決感興趣的問題,在探究中體驗成功的樂趣,應該是教學成敗的關鍵。

  這節課是一節“探究型的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相信學生的思維能力,相信學生集體智慧,決不能將教師思考的結果強加給學生,剝奪學生動腦的權利。本節重點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與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採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通過分組實驗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採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試驗,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因此,通過這一節的教學使學生對聲音的產生、傳播以及接收有了一個全面的理解。

  本節課個別演示實驗觀察困難,採用視訊展示,得到的很好的效果,但總覺得沒讓學生親身體驗,以後演示和視訊二者結合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