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名人的勵志故事

  有很多音樂名人的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起來看看他們的勵志故事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閉眼音樂家的默契

  為了集中注意力,同時感受到樂曲的微妙境界,當代著名指揮家卡拉揚和小提琴演奏家朱爾斯坦在指揮和演奏時,都有閉眼的習慣。

  這兩位天才的音樂家配合得非常默契,人們甚至認為指揮家和首席小提琴手幾乎有著魔一般的心靈感應。他倆的第一次合作演出是在瑞士的盧塞恩。這次演出曾打動了無數觀眾。

  後來,當人們問起朱爾斯坦為什麼要閉眼時,他說:“我們彼此看不見更好,這並不會出錯,音樂不需要眼睛,要的是彼此的心領神會。整個演出我只睜過一次眼睛,看見卡拉揚正閉著眼睛在指揮,我趕忙又閉上眼睛,生怕破壞了整個氣氛。”

  :帕格尼尼的一生

  帕格尼尼是義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於1782年10月27日出生在熱那亞。他幼年時曾受學於塞爾威託和科斯塔,9歲的時候就登臺演奏自己編寫的《變奏曲》,13歲時開始旅行演奏。後來,他曾擔任過盧卡宮廷樂師。

  1828年3月,帕格尼尼第一次訪問維也納,演出時盛況空前。在那裡,他贏得了著名詩人海涅、作曲家舒曼、鋼琴家李斯特等人的高度讚賞,併成為維也納人崇拜的藝術大師。海涅曾在他的小說《佛羅倫薩之夜》中,對帕格尼尼的形象作過精彩的描繪。1831年3月,帕格尼尼在法國巴黎演出,接著又訪問英國,又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兩年以後他重訪巴黎時,應邀作了一次中提琴獨奏,帕格尼尼把中提琴的效能和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因此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特意創作了著名的中提琴與管絃樂協奏曲《哈羅德在義大利》,獻給帕格尼尼。從1835年以後,由於健康原因,帕格尼尼的演出越來越少。到1838年他的嗓音完全消失,1840年5月27日,帕格尼尼因喉癌病逝,終年58歲。

  作為演奏家,帕格尼尼以許多超越常規的手法來吸引聽眾,有些技巧以前從未有人用過,屬於他的獨創。他的小提琴演奏音調優美動聽,音色溫和,純淨無瑕,雙音和泛音的運用發展到令人難以想象的程度。帕格尼尼還經常使用左手撥絃與右手運弓同時進行的演奏方法以及許多其他獨特的指法和弓法。他常常在音樂會上作精彩的即興演奏,取得了驚人的效果。

  帕格尼尼還是第一個在公開場合憑記憶演奏大型作品的小提琴家。他運用多種新穎的方法,擴大了小提琴的演奏技術,為現代小提琴演奏藝術奠定了寬廣的基礎。

  帕格尼尼也是一位卓越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以旋律優美靈活而著稱於世。在帕格尼尼生活的時代,技巧是保密的,因此他生前只出版過極少數的作品,大部分作品是在他去世以後由別人整理出版的。帕格尼尼流傳最廣的作品有:《24首小提琴獨奏隨想曲》、《b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這支曲子後人經常用D調演奏、《女巫之舞》、《威尼斯狂歡節》、《鍾曲》等。他的很多作品被著名音樂家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拉赫瑪尼諾夫等人改編為鋼琴曲而流傳後世。

  帕格尼尼一生為人們留下了很多不朽的作品,有些作品至今仍受到人們的喜愛。他在去世之前將自己終身喜愛的一把瓜納裡小提琴贈送給故鄉熱那亞市。這把小提琴被儲存在一家博物館裡,只有在一年一度的音樂節期間才取出來,由當時最優秀的小提琴家用它演奏,以示對帕格尼尼的懷念。

  :梅紐因拜師學琴

  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指揮家和作曲家梅紐因1999年3月12日在柏林一家醫院治療期間因心臟病突發不幸逝世,享年82歲。梅紐因的一生一直對音樂充滿著激情,他的音符響徹國際樂壇,他的演出以其優雅、敏銳與豐美令世人陶醉。

  梅紐因的求學經歷至今是世界音樂界的一個傳奇。

  1926年,10歲的梅紐因隨父母來到巴黎拜見名師艾涅斯庫。“我想跟您學琴。”梅紐因說。

  “大概你拜錯了吧,我向來不給私人上課。”艾涅斯庫回答。

  “但我一定要跟您學琴,我求您聽聽我拉琴吧。”

  “這件事不好辦,我正要出遠門,明天清晨6點半就要出發。”

  “我可以早一個鐘點來,趁您在收拾東西時拉給您聽,行不行?”孩子懇求道。

  梅紐因的直率和天真爛漫,以及他的滿臉稚氣卻意志堅決,使艾涅斯庫產生了好感:“明天5點半到克里希街26號,我在那裡等候。”

  次日早上5點半鐘,梅紐因準時到達26號給艾涅斯庫演奏。6點鐘,艾涅斯庫聽完梅紐因的演奏滿意地走出房間,向等候在門外孩子的父親說:“這個徒弟我收下了,上課不用付學費,孩子給我帶來的歡樂,完全抵得過我給他的好處。”

  從此,艾涅斯庫成為梅紐因的家庭教師,幾十年始終陪伴著梅紐因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