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髮育(脊椎動物)

[拼音]:zhongshengdai zhiwu quxi

[外文]:Mesozoic flora

從晚三疊世到早白堊世蘇鐵目和本內蘇鐵目最為繁盛,廣佈全球。銀杏植物和真蕨綱的薄囊蕨也很繁盛。種子蕨綱(除開通目發育於整個中生代外)多繁榮於三疊紀。松柏植物在侏羅紀和白堊紀為數較多,到晚白堊世出現大量現代的屬。被子植物出現於早白堊世,到晚白堊世大發展,代替了蕨類、蘇鐵和松柏植物,進居優勢地位。

中生代的植物群大致可以分為 3個帶。在古生代末期,北半球出現大規模地殼運動,勞亞大陸變得十分乾旱。很多溼生植物不能適應新的環境,逐漸消亡。到晚二疊世時勞亞大陸分為南北兩帶:北帶包括哈薩克、西伯利亞和中國北部;南帶包括北美南部、東格陵蘭、瑞典、歐洲、帕米爾、伊朗、中國南部、東南亞和日本。南半球另成一帶,包括南美、非洲南部、澳大利亞和南亞次大陸。

到侏羅、白堊紀,三個帶的分化不太明顯,但南半球與北半球植物群仍有一些不同。

三疊紀植物群

三疊紀早期,北美和歐洲大陸氣候乾旱,森林植物僅生長在有限的地區。矮小的草本石松植物肋木(Pleuromeia)出現於北半球沼澤地與木賊和新蘆木(Neocalamites)共生。種子蕨(Neuropteridium)、松柏類的假伏脂杉(Pseudovoltzia)、楔銀杏 (Spheno-baiera)和枝脈蕨(Cladophlebis) 組成的植物群分佈在北半球的乾旱植物區。

到晚三疊世,北半球北方出現北帶植物群。在哈薩克西部,有以丁菲羊齒(Thinnfeldia)、麗羊齒、鱗羊齒(Lepidopteris)、魚網葉(Sagenopteris)、擬丹尼蕨(Danaeopsis)和一些Yuccites組成的植物群。在中國北方有一個半乾旱植物區和以種子蕨丁菲羊齒為數最多,木賊、新蘆木和擬丹尼蕨十分繁盛,銀杏和松柏植物稀少,蘇鐵植物貧乏和雙扇蕨科(Dipteridaceae)缺乏為特徵的植物群。

北半球的南帶是以具有大量的蘇鐵植物和雙扇蕨科為特徵的植物群。本帶有蘇鐵植物的蕉羽葉(Nillsonia)、篦羽葉(Ctenis)、假篦羽葉(Pseudoctenis)、側羽葉(Pterophyllum)、異羽葉(Anomozamites)、耳羽葉(Otozamites)、肋羽葉 (Nilssoniopteris)等。雙扇蕨綱有格脈蕨(Clathropteria)、網脈蕨(Dictyophyllum)、奇葉蕨(Thaumatopheris)、葛蕨(Goeppertella)等。松柏植物和銀杏植物為數不多,有蘇鐵杉 (Podozamites)、穗杉(Stachyotaxus)、裂銀杏(Baiera)等。種子蕨很多。蓮座蕨目的蕨類為數較多。歐洲大陸南部此時氣候溼熱。北美東南弗吉尼亞的植物群亦以蘇鐵植物為主,但種類與歐洲大陸的不同。北美西南部亞利桑那一帶南美杉森林,木材具有年輪,說明那時亞利桑那地方有乾季溼季之分。

南半球的植物群,在三疊紀以具有種子蕨 Dicroi-dium為特徵。早期在此區舌羊齒比較發展,有時與裂鞘葉、匙葉伴生。晚期Dicroidium和鱗羊齒較為常見。網脈蕨、奇葉蕨、格脈蕨等雙扇蕨科植物出現於南美和澳大利亞。銀杏植物出現於南美、澳大利亞和非洲南部,有裂銀杏、擬銀杏(Ginkgoites)和楔銀杏(Sphenobaie-ra) 等。蘇鐵植物出現在南美和非洲南部。松柏類植物有類伏脂杉(Voltziopsis)和Rissika,但比較罕見。

侏羅紀植物群

侏羅紀植物以具有很豐富的蘇鐵植物為特徵。石松植物的擬石松(Lycopodites) 和卷柏都很少見。木賊類在早、中期還有很粗的木賊和新蘆木,到中期以後木賊很細小,新蘆木少見。真蕨綱以蚌殼蕨科的錐葉蕨(Coniopteris) 和系統關係不明的枝脈蕨最為常見。雙扇蕨科在早、中期還多,晚期較少。馬通科有昇脈蕨(Phlebopteris)。裡白科有擬裡白 (Gleiche-nites)。晚期出現水龍骨科的類金粉蕨(Onychiopsis)。 蘇鐵植物有蕉羽葉、篦羽葉、側羽葉、異羽葉、耳羽葉、網羽葉(Dictyozamites)、毛羽葉 (Ptilophyllum)、擬查米亞(Zamites) 和魏立鬆蘇鐵(Williamsonia)。與魏立鬆蘇鐵相關的是毛羽葉、擬查米亞和耳羽葉。銀杏植物有楔銀杏、裂銀杏、銀杏、鳳尾銀杏(Phoenicopsis)、線銀杏(Czekanowskia)等。松柏植物有蘇鐵杉(Podoza-mites)、樅型枝(Elatocladus)、堅葉杉(Pagiophyllum)和短葉杉 (Brachyphyllum)。近代型別的松柏植物紫杉(Taxus)、榧(Torreya)已出現。種子蕨綱有開通目的魚網葉。

一般認為侏羅紀氣候比較均勻,北達新西伯利亞群島(北緯75°),南達格雷厄姆地(南緯63°)都有蘇鐵植物的分佈。 如以今日合囊蕨(Marattia)、 馬通(Matonia)和雙扇蕨科分佈來衡量,侏羅紀的氣溫確比現代的高。但勞亞大陸的北部西伯利亞、阿拉斯加、新西伯利亞、加拿大西部、西格陵蘭一帶,銀杏植物比較繁榮,蘇鐵植物比較貧乏。這一帶的植物是以鳳尾銀杏和線銀杏為主,代表一個亞熱帶到溫帶的植物區。勞亞大陸的南部,從北美南部達科他、懷俄明、新墨西哥西北部、歐洲、中國、日本的植物則以蘇鐵和本內蘇鐵為主。

南半球此時亦具有豐富的蘇鐵和本內蘇鐵,但銀杏植物非常缺乏,沒有紫杉科、杉科、松科、柏科的松柏目植物,而具有特有的五柱目(Pentaxylales)。

白堊紀植物群

早白堊紀早期的植物群在中緯度一帶與晚侏羅世晚期的區別不大。早白堊世石松綱中出現Nathorstia。木賊目的木賊都很細小。真蕨植物有海金砂科和裡白科以及擬金粉蕨和雙扇蕨科的荷葉蕨 (Hausm-annia)。本內蘇鐵有擬查米亞、假蘇鐵和查米蘇鐵(Za-miophyllum)。在北美和歐洲有許多擬蘇鐵 (Cycadeoi-dea)矽化莖。種子蕨綱開通目的魚網葉還有。銀杏植物在早白堊世早期還很發達,但逐漸衰退。

到晚白堊世勞亞大陸北方,包括北美北部、北歐、哈薩克、西伯利亞和濱海省,具有裸子植物銀杏、粗榧、榧、水鬆、水杉、紅杉、落羽杉、雲杉、鬆、崖柏和翠柏以及中生代的被子植物樺、槭、榛、山毛櫸、櫟、莢蒾等。

這帶以南的勞亞大陸,南部具有數量相當多的常綠被子植物,耐熱的裸子植物,和一些棕櫚,北部具有常綠和落葉被子植物以及一些適應於亞熱帶型別的杉科和松柏植物。

南半球以具有南美杉科、羅漢松科和缺乏杉科、粗榧科、松科和柏科為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