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石酸

[拼音]:jiaoshi xinli

[英文]:psychology of teacher

教師的心理特徵以及與教師的教學工作有關的各種心理學問題。它是教育心理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教師的社會角色,教師的人際關係,教師的人格特點,教師的自知和自我完善等。

研究簡史

教育作為傳遞生產和社會生活經驗,保證社會延續和發展的必要手段,隨著人類的產生就產生了。但是,作為專門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則是生產發展到一定高度後出現社會分工的產物。隨著教師的出現,關於教師在社會上的地位、身份、職責、作用,教師應該具有的人品,教師應掌握的知識和教學方法等理論也陸續產生了。中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教師要學而不厭,博學多識;要道德完善,以身作則;要誨人不倦,循循善誘;要了解學生,因材施教。荀子認為,得賢師而事之是堯舜禹湯之道;因而他把天、地、君、親、師並提,主張“隆師”。中國最早的系統教育文獻《學記》,賦予教師崇高的地位,說天子都不把他的老師當作臣下看待;認為教師的主要條件之一是能“博喻”,從而做到“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即引導學生而不牽著他走,提出嚴格要求而不壓制,提供線索而不代作結論;並要求教師深入瞭解學生,以便做到“長善救失”和“禁於未發”。唐代韓愈的《師說》,規定教師的基本職責或作用有三條:“傳道,授業,解惑。”

古埃及人、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也都認為教師應是聖者和智者。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教師首先要設法使學生“自知其無知”,從而取一種謙虛的態度;然後再通過反覆詰難和歸納,引導學生思索,使他們自己得出結論。亞里士多德對兒童發展進行了分期,認為適合各時期特點的教育才是自然的,才會有好效果。古羅馬教育家M.F.昆體良認為,教師應有學識,能夠以身作則;並且熱愛兒童,慎重地對待每一兒童,不輕易地進行獎懲。歐洲中世紀的封建教育,聖書和講解聖書的教師有絕對權威,學生必須盲目服從,不許探索和創造。14世紀中葉到16世紀末葉的文藝復興時代,新興的資產階級提倡人文主義教育,要求教師尊重兒童的個性,關懷和信任學習,通過教育使他們天賦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諧的發展;這時也重視教師的作用,認為正是教師激發了兒童的心靈活動。

20世紀初葉,美國心理學家E.L.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學》一書。然而還沒有專章論述教師心理的問題。直至20世紀中葉,中外教育心理學才闢專章論述這個問題,如美國H.C.林格倫的《課堂教育心理學》中有“教師心理學”一章;蘇聯H.Д.列維托夫的《兒童教育心理學》中有“蘇維埃教師的人格及其威信的形成”一章;中國潘菽主編的《教育心理學》(1980)中有“教師心理”一章。

教師的社會角色

在一切社會中,教師的社會角色有共性:教師是教育者,是向受教育者傳遞人類積累的文化科學知識和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年輕一代培養成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專業人員。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中,教師的社會角色也有不同。

在中國,人民教師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的重要力量,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者。人民教師不僅要教書,傳授現代文化科學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育人,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學生,使年輕一代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J.M.索裡和C.W.特爾福德在合著的《教育心理學》一書中認為,美國教師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

(1)家長代理人。學生特別是初入學的兒童把教師看作是一位有權威的、有許多父母特點的人。

(2)知識的傳授者。社會上的人們認為教師的特殊作用就是把知識和技術傳授給學生。

(3)團體的領導者。認為教師是班級和其他課外活動小組的領導者。

(4)模範公民。社會上的人們認為教師是有教養的人,是宣傳倫理道德和社會政治原則的人,是他們的榜樣。

(5)心理治療家。認為教師是創造諒解和寬容的氣氛,治療學生各種心理創傷,激發他們的自律和創造性,樹立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專家。

(6)朋友與知己。學生把熱情、信任、同情和諒解他們的教師看作知己朋友,樂於向這樣的教師傾訴自己的困難、問題和祕密。

(7)紀律的監督者和執行者。教師評判學生行為的正確與錯誤並實施獎勵與懲罰,扮演著某種執法者的角色。

(8)替罪羊。一些受過排斥和打擊,有過挫折和痛苦經驗的學生,往往把教師看作有威脅的人,並以惡意的、警惕的和敵對的態度對待教師。

教師的人際關係

教師可以有多種多樣的人際關係,但其中主要的是: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教師與家長的關係和教師與教師的關係。

教師與學生的關係

是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係,是學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係。良好的師生關係是學校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根本保證。教育經驗和心理學研究表明,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關鍵在教師。首先,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具有高尚道德品質、廣博專業知識和高超教學藝術的教師,自然就會獲得學生的尊敬。教師嚴以律己,也包括虛心接受自己的教育物件的意見,並在行動上加以改正。第二,教師必須尊重學生,而且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要清楚地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自身有學習和發展的潛能、需要和積極性。即使是品德有缺點和學習落後的學生,他們也有長處和發展進步的可能性。教師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汙辱學生或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三,教師必須善於與學生交往,溝通思想。在這方面,主要是真誠地、平等地對待學生;對他們發生的問題善意地、機智地加以疏導。但是,教師要切忌喪失教育者、教師的身份,過分地等同於學生,甚至為搞好師生關係而討好學生。

教師與家長的關係

是以協調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的教育為目的而建立起來的關係,一般通過家訪、召開家長會、建立家長聯絡簿等方式實現。經驗表明,教師要搞好與家長的關係,教師在與家長的交往中首先要作為一位傾聽者,詳細瞭解學生在家中的表現和以往的經歷;第二,教師要作為一位情況溝通者,客觀地、全面地向家長描述學生在學校的各方面的表現,儘可能不作結論性的判斷,絕對不要成為一位“告狀者”;第三,教師要作為一位協商者,平等地與家長共同研究對學生的教育,切忌擔當向家長宣佈如何配合學校的教育忠告者、佈置者的角色。

教師與教師的關係

是教師團體內部各成員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十分複雜,它可以包括各個年級的教師之間,各個學科的教師之間,班主任與科任教師之間,任同一學科的教師之間的關係等。教師之間由於年齡、學歷、經驗、所處地位、所任學科等的不同,難免產生不同意見甚至矛盾,對此不難克服。在教師之間的關係中,危害最大的是相互推諉、相互貶抑等舊意識的不良表現。在這方面,學校的校長,教導主任,教研組長負有引導教師互相學習優點,各自克服缺點,協調教師之間關係的責任。教師團體內部形成協調一致為共同事業奮鬥的人際關係,就能形成相互支援,相互幫助,團結一致作好對學生的教育的局面。

教師的上述 3種主要人際關係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教師與家長、教師與教師的關係搞好了,就會促進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如果教師與家長是“告狀”關係,教師與教師是相互“拆臺”關係,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師生關係。同樣,師生關係也影響另兩種關係。研究表明,一位缺乏經驗的教師為了使學生變“好”,追求學生的友誼,而過分地把自己等同於學生,模糊了師生之間的“社會距離”,結果損害了他與其他教師的關係,師生關係也沒搞好。教師的這 3種主要人際關係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師的威信;而教師威信是影響教育和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學生對威信高的教師所授學科,學習認真,興趣高漲;對他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導,深信不疑,認真執行。而學生對威信低的教師則往往持相反的態度。

教師的人格特點

教師作為教育年輕一代的專業人員,應具備特定的人格特點。在對教師人格特點的要求上,不同的社會有共同性,也有差異。

教師的意識傾向

對教師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的要求,不同社會有明顯的不同。社會主義中國的人民教師,應具備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品德;人民教師還應具有堅定的專業思想,熱愛兒童,熱愛教育事業,並決心為之而獻身。優秀教師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傾注到教育事業上,認真負責地做好各項教育和教學工作,努力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成為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的建設人才,其動力來自這種崇高的意識傾向。因此,他們受到國家和人民的尊敬,併成為學生們學習的表率和榜樣。

教師的興趣

實踐經驗表明,對教育專業的各個方面,對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對所授學科知識的進展,以及對教育和教學方法的廣博而深厚的興趣和求知慾,是教師應具備的心理特點,是教師創造性地完成教育和教學工作的重點心理條件。

教師的能力

潘菽主編的《教育心理學》提出,教師必須具備如下這些教育能力:全面掌握和運用教材的能力;言語表達能力;瞭解學生的個性和學習情況的觀察能力;組織能力;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想象能力;以及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的能力等。蘇聯Α.Β.彼得羅夫斯基主編的《年齡與教育心理學》(1972)提出,教師要具備4種技能和技巧:資訊傳遞的技能和技巧,引起動機的技能和技巧,促進發展的技能和技巧,以及定向的(即政治思想教育的)技能和技巧。該書還提出,教師要具備6種教育才能:教學的才能,創造的才能,知覺的才能,表達的才能,交際的才能以及組織的才能。美國心理學家經過統計分析,認為一般智力和知識在達到某一關鍵水平以後,就不再是教學效果的重要決定因素;而有許多研究表明,教師的表達能力,診斷學生的學習困難的能力,以及教師言行的條理性、系統性和合理性則與教學效果有較高的相關。

教師的情感

熱愛教育事業,對學生熱情並富於同情心的教師,易於博得學生的親近和信任,學生樂於接受他的教育。這種人格特點,對於從事小學教育工作的教師來說尤其重要。教師對所授學科的熱愛和富於同情感色彩的講述,可以激發學生對該學科的喜愛,從而能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教材,學好這門功課。教師深刻而正確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不僅是推動他自己努力工作的巨大力量,而且也是培養學生相應高階情感所必需的。

教師的意志性格

潘菽主編的《教育心理學》指出:教師應具備果斷和堅定的性格。在對待學生的態度上,教師的這種品質不在於外表上是否嚴厲,而在於實質上是堅定果斷還是優柔寡斷。教師的這種意志性格是直接影響學生使之接受教育要求的內在力量。教師還應具備沉著、自制的品質,它表現在教師善於控制或抑制自己的無益的激情和衝動上,這對於教師妥善地處理學生髮生的問題十分重要。耐心、堅持和毅力也是教師必備的重要品質,因為無論是瞭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和思想品德問題,還是提高他們的學業成績、認識能力和思想品德,都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必須進行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

教師的自知和自我完善

自知之明對於面向年輕一代的專業教育工作者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教師的自知就是能按自己的實際情況,對自己做出恰當的判斷和評價;教師的自我完善就是在自知的基礎上確定自己努力的方向,把自己鍛鍊成符合教育事業所要求的人。如:自己是什麼社會角色,有哪些職責,這些職責完成得如何;自己的人格特點是什麼,這些特點是否符合自己工作的需要;在完成社會職責、搞好人際關係和完善自己的人格諸方面,今後應該如何努力,等等。以下幾點有助於教師的自知和自我完善:

(1)經常進行自我反思或反省;

(2)聽取學生、其他教師、學生家長和學校領導的意見和反應;

(3)分析自己的教育和教學效果;

(4)學習優秀教師的經驗並把自己與他們進行比較。

參考書目

潘菽主編:《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

邵瑞珍等編著:《教育心理學──學與教的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1983。

J.M.索裡、C.W.特爾福德著,高覺敷等譯:《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2。(J.M. Sawrey and C.W.Telford, EducationalPsychology, Allyn and Bacon,Bos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