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與行為

[拼音]:nüeyuanchong shu

[英文]:Plasmodium

原生動物門頂復動物亞門孢子綱、真球蟲目瘧原蟲科的1屬。通稱瘧原蟲。已記載100餘種,寄生於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的血細胞中(在兩棲類中只有少數報告)。寄生於人的瘧原蟲可引起週期性的發冷發熱,俗稱“打擺子”。

瘧原蟲的生活史中有兩種寄主,脊椎動物為終寄主,蚊為中間寄主(又稱媒介)。寄生於人的間日瘧原蟲的生活史可分3個時期:

(1)裂體生殖,在人體中進行。帶蟲的媒介雌按蚊 (在中國主要為中華按蚊、大劣按蚊、微小按蚊)的唾液中有許多細小長形的子孢子,蚊吸人血時,子孢子隨唾液注入人體血中,在半小時內即進入肝臟的實質細胞並在那裡行裂體生殖,這一階段稱紅細胞外期。紅細胞外期短的為7天,可產生1萬以上的裂殖子。有的子孢子進入肝細胞不馬上發育,而呈休眠狀態,稱休眠子。數月、1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之後,才開始裂體生殖形成裂殖子。所有在肝細胞中形成的裂殖子,都不重新感染新的肝細胞,而是直接進入血液侵入紅細胞中,開始紅細胞內的裂體生殖,這一階段稱紅細胞內期。裂殖子先形成早期的滋養體,此時細胞質包圍了一大空泡,並與核形成戒指狀,特稱為環狀體期。早期滋養體用胞口吞食紅細胞的細胞質,不斷長大,統稱滋養體。此時經消化吸收後殘留下的血紅蛋白的血紅素,在蟲體內成為許多黃褐色的顆粒狀物,稱為瘧色粒。與此同時,紅細胞膜出現點狀損傷,用吉氏液染色時呈現淡紅色小點,稱薛氏點。滋養體長大之後,核開始連續分裂,即所謂裂殖體。裂殖體成熟時(核數目12~24個,通常16個),核分裂停止,細胞質圍繞著核開始分割成與核數目相等的裂殖子,裂殖子的集團在未破紅細胞而出之前合稱為分裂體。紅細胞破裂,分裂體中的裂殖子散出,各侵入一個新的紅細胞,再重複其紅細胞內的裂體生殖。每個無性生殖(即裂體生殖週期)就是裂殖子侵入紅細胞至下一代裂殖子破紅細胞而出的一個週期,共需48小時。每當紅細胞破裂,裂殖子散出時,其瘧色粒和其他代謝產物進入血液,使患者最初出現寒戰繼而發高熱。

(2)配子生殖,從人體開始,在蚊胃完成。在人體紅細胞中進行反覆裂體生殖後,一部分進入紅細胞的滋養體不再進行裂體生殖(即核不再分裂),而是長成雌配子母細胞或雄配子母細胞。當媒介按蚊吸病人的血時,雌雄配子母細胞便進入蚊胃,雄配子母細胞核分裂成4~8個,隨即有4~8條細胞質的絲狀突出,每一條含一個核,稱出絲,最後形成相同數目的絲狀小配子,雄性。每一雌配子母細胞在蚊胃中進一步成熟為一個大配子,雌性。雄配子在胃中與雌配子結合成合子,完成了配子生殖的過程。

(3)孢子生殖,在蚊體中進行。受精後的合子延長成錐狀,能動,故稱動合子。動合子穿過胃壁在血腔一側的蚊胃彈性纖維膜下形成了圓形的卵囊,卵囊逐漸增大,突出在胃腔中,其中的核進行反覆分裂,最後移入突出的細胞質中形成眾多的長形或新月形的子孢子。子孢子鑽破卵囊而出,進入蚊的血體腔中,隨蚊的血淋巴到達蚊的唾液腺內。在外界溫度為25°C時,約需8~12天完成。

公認的寄生人體的瘧原蟲有4種,即間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卵形瘧原蟲和三日瘧原蟲。 前3種在人體的裂體生殖週期均為48小時,第四種為72小時。4種中以間日瘧原蟲和惡性瘧原蟲流行最廣,在亞、非、拉為害最烈。

瘧疾在中國的分佈很廣,北起黑龍江、南至海南島、東起臺灣和沿海各省、西至西藏,都有瘧疾發生。海南島惡性瘧原蟲為害最烈;華中主要為間日瘧原蟲;在雲南兩者都很流行。惡性瘧原蟲常引起凶險型症狀,特別是腦型瘧,可以致死。因此瘧疾是中國五大寄生蟲病之一。

寄生於靈長類(人除外)的瘧原蟲有將近30個種和亞種。其中常被用作模型或供實驗用的有含蟹猴瘧原蟲和諾氏瘧原蟲,兩者對人都有一定的感染力。中國只有獵尾猴瘧原蟲的報道。此外常作模型的有寄生於鼠類的伯氏瘧原蟲、 約氏瘧原蟲、 芬氏瘧原蟲和夏氏瘧原蟲。寄生於鳥類的有雞瘧原蟲、鷳瘧原蟲、殘瘧原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