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聚率

[拼音]:Beini,aofu dai

[英文]:Benioff zone

位於海溝處平行於海溝的震源帶。曾譯作畢烏夫帶。日本地球物理學家和達清夫在20世紀30年代首先發現這一震源帶,50年代美國地震學家H.貝尼奧夫進一步研究予以確定。故也稱為和達-貝尼奧夫帶。該帶連續分佈著淺源地震(震源深度 0~70公里)、中源地震(震源深度 70~300公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300~700公里),海溝附近為淺源地震,趨向島弧、大陸依次為中源、深源地震。該帶傾角平均為45°左右,但沿島弧延長方向傾角有變化,約在15°~90°之間。環太平洋貝尼奧夫帶是全球地震活動強烈的震源帶,太平洋東岸貝尼奧夫帶傾角不超過30°,西岸則達45°,其傾向通常指向大陸,但在澳大利亞東北的新不列顛、所羅門、新赫布里底群島一線及臺灣以南至呂宋島一線的貝尼奧夫帶則傾向大洋。

貝尼奧夫帶標誌著一條深大斷裂帶,是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潛沒消減的俯衝帶(見俯衝作用),湯加地區震源機制研究表明,70公里以內的淺源地震分佈區,岩石處於引張應力狀態,可能與大洋板塊向下彎曲有關,75公里以下,岩石處於擠壓應力狀態,是大洋板塊俯衝造成的。

參考文章

貝尼奧夫帶(或俯衝帶)BenioffZone(或SubductionZone)地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