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誕派戲劇

[拼音]:weiyishu de wenxue

“五四”文學革命後,出現的一種文學思潮。新文學運動初期,各種文藝社團紛紛成立,其中有些團體受到流行於歐洲19世紀末法國戈蒂埃所倡導的“為藝術而藝術”的主張和英國作家王爾德唯美主義美學思想的影響,曾一度具有唯美主義傾向或提倡過“為藝術而藝術”的文學。

1921年7月成立的創造社,在前期文學活動中崇尚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其發起人郁達夫在1922年8月1日出版的《創造》季刊第1卷第1期上,譯載被視為唯美主義宣言的王爾德的《杜蓮格來的序文》;另一發起人成仿吾則在1923年5月20日出版的《創造週報》第2號上發表《新文學之使命》一文中,有“除去一切功利的打算,專求文學的全(Perfection)與美(Beauty)”的表示。1922年成立於上海的淺草社(1925年成立的沉鍾社前身),也被稱作一個“為藝術而藝術”的團體,主要成員有林如稷、陳煒漠、陳翔鶴等。1923年在上海成立的彌灑社則被稱為繼創造社崛起的“為文學的文學的一群”,主要成員有胡山源、錢江春等,他們的《彌灑》月刊以“無目的、無藝術觀、不討論、不批評而只發表順靈感所創造的文藝作品”相標榜,力求藝術上的“優美”。此外,影響較大的是1923年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其中主要成員徐志摩、聞一多,都是被稱為“新月派”的著名詩人。聞一多在藝術表現上力求形式的完美,有“極端的唯美主義者”之稱。“新月派”詩人還有朱湘、陳夢家等人,都對中國新詩在藝術上的發展有過影響。1925年2月出版小說《玉君》的楊振聲,在《玉君》自序中有“小說家也如藝術家,想把天然藝術化,就是要以他的理想與意志去補天然之缺陷”的話,這種看法頗跡近於法國戈蒂埃所謂的“不是藝術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藝術”的主張。

“為藝術而藝術”與唯美主義原是19世紀末葉資本主義開始趨向沒落時期所反映的一種資產階級文藝思潮;但在中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五四”時代所出現的“為藝術”的文學這一現象,情況比較複雜:五四運動中接受西方這一文藝思潮影響的一些新文學作家,是以“為藝術而藝術”作為思想武器向主張“文以載道”的封建文學進攻的,帶有摧毀舊傳統的反抗性,因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作品也大都帶有強烈的反帝反封建色彩,屬於“新月派”的詩人聞一多,早期詩歌也充滿了反帝愛國思想。持有這種主張的各種社團的政治立場並不一致,其中許多作家後來文風轉變,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紛紛投向革命。到20年代末期,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興起後,繼續堅持“為藝術”的文學的作家,由於脫離現實生活的鬥爭,所起的影響就帶有消極性質了;但他們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刻意求新,注意藝術上的錘鍊,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也還是起過一定的促進作用的。

有的作家始終代表了中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自由主義的傾向,如新月社於1928年3月在上海辦的《新月》月刊創刊號上《〈新月〉的態度》一文,雖倡言“創造的理想主義”,也聲稱“我們不敢附合唯美與頹廢”,而以“健康與尊嚴”兩大原則“在文藝和學術上的努力”相標榜,實際上是以此抵制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的興起。此後,“為藝術而藝術”的文學主張的影響,在作家和讀者中都日見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