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927~976)

[拼音]:Jiang Jieshi

中國國民黨當政時期的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名中正,字介石,學名志清。浙江奉化縣人。1887年10月31日(清光緒十三年九月十五)生。父蔣肇聰繼承祖業經營鹽鋪,1895年病歿。蔣介石由母親王採玉撫養成人,幼年入塾,誦讀經史。1903年入奉化鳳麓學堂,兩年後至寧波箭金學堂就讀。1906年初肄業於龍津中學堂,4月東渡日本,入東京清華學校,結識陳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響。年末回國,1907年考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習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東京振武學校。其間由陳其美引入同盟會,參與反清革命活動。1910年冬畢業後,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為士官候補生。

投身民主革命獲得孫中山的器重

辛亥革命爆發後,蔣介石回上海,受陳其美指派,率先鋒隊百餘人至杭州,參加光復浙江之役;嗣後在滬軍都督陳其美部任滬軍第五團團長,與陳其美、滬軍第二師師長黃郛結拜為“盟兄弟”。

1912年1月,受陳其美派遣,收買歹徒暗殺光復會領袖陶成章。案發後避往日本,曾辦《軍聲》雜誌。1913年夏二次革命起,在上海蔘加攻打江南製造局,事敗後隱居上海,10月加入籌建中的中華革命黨,11月再渡日本。1914年7月,孫中山在東京宣告中華革命黨正式成立,蔣介石被派往上海、哈爾濱協助陳其美從事反對袁世凱的革命活動。1916年5月陳其美被刺後,蔣介石奉孫中山命去山東濰縣任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參謀長。不久袁世凱死,中華革命軍解散,蔣居上海,與青幫頭目黃金榮、杜月笙等人有往還。1917年7月孫中山南下“護法”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1918年3月蔣介石任粵軍總司令部作戰科主任,半年後任粵軍第二支隊司令駐閩。因受粵軍將領排擠,常離職滯居上海,曾與張靜江、陳果夫、戴季陶等合夥做交易所投機生意。1922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孫中山避難於永豐艦,蔣去廣州登艦侍護40餘日,取得孫的信任和器重。同年10月被孫中山派任東路討賊軍第二軍參謀長,1923年2月被任命為大元帥府大本營參謀長。8月奉派率領“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考察學習軍事、政治和黨務。

主持黃埔軍校破壞國共合作

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建立陸軍軍官學校,訓練革命軍隊,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軍校校長兼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他對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雖有所不滿,但在當時形勢下表示擁護,並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執行。他在軍校重用親信,培植個人勢力,支援反共分子成立孫文主義學會,抑制和打擊青年軍人聯合會。他組織和領導黃埔軍校師生參加1924年10月鎮壓廣州商團叛亂,1925年2月東征討伐陳炯明,6月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等戰役,戰果卓著,因此獲得聲譽,先任潮汕善後督辦,繼兼廣州衛戍司令。1925年8月黃埔軍校兩個教導團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蔣任軍長。廖仲愷被害後,他支援汪精衛驅逐胡漢民出國,不久又將粵軍總司令許崇智驅離廣州,收編粵軍部分師旅,一躍而成為國民黨內握有軍事實力的首要人物。10月率師第二次東征,全殲陳炯明叛軍。在1926年1月國民黨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常務委員;2月兼任國民革命軍總監。孫中山逝世後,蔣介石對三大政策日益懷疑,忌恨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員合作共事,疑懼蘇聯顧問的工作。他於1926年3月20日一手製造“中山艦事件”,5月又在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提出“黨務整理案”,打擊和排斥了在第一軍和中央黨部工作的共產黨員。他乘機相繼攫取了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軍人部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以及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等要職。

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後,蔣介石率總司令部赴前線指揮作戰。國民革命軍在工人農民支援下打垮了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湘、鄂、贛、閩四省完全光復,並繼續向豫、皖、蘇、浙進軍。蔣介石謀取個人獨裁統治的野心日益膨脹。12月,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自廣州遷往武漢,但蔣堅持要遷都南昌,冀圖直接控制。1927年3月,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決議案》等一系列提高黨權、防止個人獨裁和軍事專制的決議,取消了蔣的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人部長職務。於是,蔣介石蓄意破壞三大政策,縱容和唆使暴徒在江西、安徽製造一系列反共事件,在英美帝國主義和江浙財閥的支援下,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殘酷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並在廣東和東南各省“清黨”,從而破壞了第一次國共合作。

建立獨裁統治對內鎮壓對外妥協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峙。6月,蔣介石與馮玉祥在徐州開會,取得合作反共協議。由於蔣介石在和汪精衛、李宗仁等派系的矛盾和鬥爭中孤立無援,被迫於8月下野,10月出訪日本尋求支援。回國後,離棄妻妾,與宋美齡於12月1日結婚,從此與宋子文、孔祥熙聯姻, 通過他們加強與美國的聯絡。1928年1月重任總司令職,2月主持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全面改變孫中山的革命政策;會上被舉為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4月,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組成四個集團軍合力北進,戰勝了奉系軍閥張作霖,結束了北洋軍閥的統治。10月任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總司令,改組國民政府, 實行“以黨治國”的“訓政”。蔣介石為要確立個人獨裁統治的局面,以“裁軍建設”相號召,力圖“編遣”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的軍隊, 加劇了與各軍事實力派之間的矛盾,遂至兵戎相見,蔣桂戰爭、蔣馮戰爭、蔣閻馮戰爭(見蔣閻馮大戰)連綿不斷。蔣介石憑藉帝國主義和江浙大資產階級的支援,一一戰勝了各派武力。他還擊敗了汪精衛、胡漢民、孫科等派系的對抗,從而鞏固了自己的獨裁統治。

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蔣介石調集大量軍隊,對江西、湘鄂西、鄂豫皖及其他革命根據地的工農紅軍連續發動了三次軍事“圍剿”,均以失敗告終。“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他奉行不抵抗政策,阻撓軍隊和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致使東北三省迅速淪喪。日本侵略者又於1932年初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十九路軍奮起英勇抗擊,但是蔣介石屈服於日本帝國主義的壓力,同意簽訂《淞滬停戰協定》。以後對於日本帝國主義擴大侵略華北的行徑一再妥協退讓,又同意簽訂了屈辱的《塘沽協定》、“何梅協定”。他壓制愛國軍民的抗禦,逼迫馮玉祥取消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蔣介石頑固採取“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在1932年6月對工農紅軍發動的第四次軍事“圍剿”失敗後,又於1933年10月進行第五次軍事“圍剿”。經過一年的鏖戰,紅軍因戰略指導的錯誤而失利,乃離開江西出髮長徵。蔣又調幾十萬軍隊圍追堵截,同時對革命根據地繼續“清剿”。

蔣介石極力加強獨裁統治,建立以CC系和黃埔系分子為骨幹的中統和軍統兩支特務勢力,專事破壞共產黨及革命組織的愛國民主活動,殺害共產黨人和愛國民主人士,並對付反蔣派系的抗爭。蔣介石還在國民黨統治區發動文化“圍剿”,查禁進步書刊,迫害左翼作家和文化工作者。他在全國推行新生活運動,以加緊對人民的思想控制。他還憑藉政治特權,和宋子文、孔祥熙、陳果夫、陳立夫一道,建立和發展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逐步形成官僚資本。他們開辦中央銀行和農民銀行,兼併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壟斷了全國金融體系。嗣後又逐步向工商業及其他國民經濟部門發展,掌握全國的經濟命脈。

1935年11月,日本帝國主義策動“華北自治”,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共產黨呼籲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並將反蔣抗日方針改變為“逼蔣抗日”。在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推動下,蔣介石和國民黨決定調整其內外政策,表示要保持領土主權的完整。他下令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國防建設,並改善同蘇聯的關係。他試圖同中國共產黨進行談判,但仍然堅持要“剿滅”經長征到達陝北的紅軍。被蔣介石部署在西北“剿共”的張學良、楊虎城,決心聯共抗日,於1936年12月12日毅然發動“兵諫”,在西安扣押了蔣介石。在中國共產黨調停和各方面的努力下,西安事變獲得和平解決,蔣介石被迫停止“剿共”政策。

實行國共合作堅持八年抗戰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被迫結束十年內戰,與共產黨實行第二次合作。1937年“七七”事變後,終於建立了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蔣介石積極部署和指揮中國軍隊開赴華北和淞滬前線,抗禦日本侵略軍。廣大愛國將士奮勇殺敵,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妄圖速戰速決、迅速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蔣介石在政治民主化方面作出一些許諾,釋放政治犯,修改反動條例,召開國民參政會等,全國一時出現一片新氣象。但由於蔣介石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和單純軍事防禦的戰略戰術,又幻想並等待國際“調停”制止日本侵略,因而不能抵禦佔有很大優勢的日本侵略軍,華北、東南和華中大片國土相繼淪陷。

武漢保衛戰結束後,抗日戰爭由戰略防禦階段轉入戰略相持階段。蔣介石表示了繼續抗戰的決心,汪精衛等人則對抗戰前途完全失望,叛國投敵。1939年1月,蔣介石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他對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武裝力量在抗戰中迅速發展壯大憂心忡忡,乃實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針,不斷製造反共摩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蔣介石積極開展外交活動,與美、英同盟,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得到了美國的物資和財政援助。他派中國遠征軍去緬甸,與英美聯軍聯合作戰,打通了中印公路。美、英為了聯合中國共同抗擊日本,許諾廢除不平等條約所規定的在華特權,簽訂了中美、中英“新約”。1943年11月,蔣介石出席開羅會議,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會談對日聯合作戰方略及戰後和平條件。1945年6月派宋子文等去蘇聯會談, 8月兩國外長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有關協定。

全面發動內戰在大陸的統治徹底崩潰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支援下,一面派出軍隊搶佔勝利果實,大量收編偽軍;一面與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在重慶進行會談,簽訂了《會談紀要》(見重慶談判和《雙十協定》)。但他隨即指揮八十萬軍隊進攻解放區,對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達成的各項決議拒不履行,頑固堅持“軍令政令統一”的獨裁專政。他悍然於1946年6月全面發動內戰,妄圖在三至六個月內消滅共產黨和人民武裝。在遭到人民解放軍的堅決還擊後,次年3月被迫改為對陝北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在屢遭失敗後,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最後蔣介石被迫下令收縮防線,實行重點防禦。

1946年11月,蔣介石在南京召開“國民大會”,制訂了一部“憲法”,宣稱要“實施憲政”,“還政於民”,“改組政府”,實際上仍是以他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獨裁專政。經過1948年春“行憲國大”的選舉,他任“總統”,並攫有不受“憲法”限制的“緊急處置的權力”,使他的獨裁統治披上了合法外衣。對於愛國學生的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和工農群眾的鬥爭,他下令整飭,派出特務憲警凶殘鎮壓。1948年8月,他頒佈《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發行金圓券代替法幣,限期收兌金銀外幣,強令限制物價,企圖擺脫通貨惡性膨脹、物價飛漲的困境,結果更加速了財政經濟的全面崩潰,民怨沸騰,社會騷亂。

經過1948年秋冬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戰略決戰,蔣介石賴以發動內戰、維繫統治的主力部隊基本上被消滅。1949年1月,蔣發表元旦宣告建議和平談判,但提出了儲存“憲法”、“法統”和軍隊的條件, 受到中國共產黨的批駁。1月21日蔣被迫宣告“引退”,回到奉化,但仍幕後操縱黨政軍大權,破壞和平談判。4月20日,國民黨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向全國進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蔣介石在中國大陸的獨裁統治至此終結。

1949年12月,蔣介石撤至臺灣,收集殘部,負隅孤島。1950年3月他“復職”重任“總統”,此後一再連任四屆,並連續當選國民黨總裁。他以“三民主義建設臺灣”、“反共復國”相號召,維繫他在臺灣的統治;與美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但是他反對“臺灣獨立”、“國際託管”和“兩個中國”,堅持了一箇中國的民族立場。

蔣介石於1975年4月5日病逝於臺北。他一生的言論、文電極多,散見於報刊和內部檔案。臺灣當局編有他的“全集”、“思想言論總集”等。

參考書目

何干之:《中國民主革命時期的資產階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榮孟源主編:《中國國民黨歷次代表大會及中央全會資料》,光明日報出版社,北京,1985。

李新等主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人民出版社,北京,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