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最高體育理事會

[拼音]:yinpu

中國彙集古代璽印和篆刻家創作的圖籍。印譜不僅可供人觀摩、鑑賞和臨習,還有裨於研究文字學、史學,更是研究篆刻發展的重要資料。

印譜的編集

開始於宋代,最早的一部印譜是宋徽宗崇寧、大觀(1107~1110)年間的《集古印格》(楊克一集,楊克一,前人曾誤為晁克一)。此外還有宋徽宗“敕撰”而修的《宣和印譜》、《復齋印譜》(王厚之集)、《印古式》(顏叔夏集)、《集古印譜》(姜夔集)等,這些印譜久已失傳。在王俅《嘯堂集古錄》的古器物部也收有古代璽印。宋代印譜的出現,與北宋時古代文物大量出土、金石學的興起有關。

元代吾丘衍集有《古印》2冊,分為官印和私印。趙孟頫、錢選、王順之、楊遵道等也集有古印譜,但都已失傳。明清兩代在古代璽印的基礎上,發展了篆刻藝術,對考核文物制度和研究官制的古代印章也越發重視,所以考集古璽印成譜,十分盛行。明代古印譜的集錄和研究工作,較宋、元又有了更大的發展。

明隆慶(1567~1572)時,顧從德集有《集古印譜》,內容包括自藏及他人所藏的古代印章,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印章印譜,曾以朱墨鈐印20部。以後顧家子孫歷時三代,又蒐羅更多古印,整合《印藪》,以木版摹刻印行,以廣流佈。明代著名的古印集譜還有《秦漢印簵》、《範氏集古印譜》(“天一閣”範欽集)、《秦漢印統》(羅王常集)等。不過明代集古印譜鑑選不精,其中往往間雜偽品。

到了清代,由於對古璽印有了進一步的研究,對其用途、類別等所獲新知不少,使得集古印譜比以前更臻完善。這時著名的印譜有《師意齋秦漢印譜》(程從龍集)、《漢銅印叢》(汪啟淑集)、《集古官印考證》(瞿中溶集)、《十鐘山房印舉》(陳介祺集)、《二百蘭亭齋古銅印存》(吳雲集)、《雙虞壺齋印存》(吳式芬集)、《古印偶存》(王石經等集)、《十六金符齋印存》(吳大澂集)、《陶齋藏印》(端方集)、《遯盦秦漢印選》(吳隱集)等。

明清篆刻家作品印譜,有的是後人彙集成譜的,有的是篆刻家親自手訂的,還有的是經後人摹刻的。這些印譜對儲存篆刻家作品,提供後人師承臨習、借鑑欣賞,有著重要的作用。明萬曆年間張將其所藏印集為《承清館印譜》,其中收有文彭所刻印19方,使視如星鳳的文彭篆刻,賴以流傳。

何震是明代篆刻家中最早自集印譜的人,有《何雪漁印選》傳世。張、周亮工藏印豐富,又遍請名家為之刻印,內容有名號、齋館號、詩詞章句等。張的《承清館印譜》和《學山堂印譜》、周亮工的《賴古堂家印譜》,開創集各家印譜的先河。這時期篆刻家自訂或他人彙集的著名印譜還有朱簡的《修能印譜》、張燕昌的《芑堂印譜》、丁敬等人的《西泠八家印譜》、吳熙載的《吳攘之印譜》、趙之謙的《二金蝶堂印譜》、徐三庚的《似魚室印譜》、吳昌碩的《缶廬印存》、黃士陵的《黃牧甫印存》和彙集明、清諸家的《丁丑劫餘印譜》、《明清名人刻印匯存》等。此外像汪啟淑彙集的《飛鴻堂印譜》收集作品近4000方,但有些品格不高,印文也多謬訛;慶寬彙集的《鬆月居士集印》,收有元、明、清70餘家印作,計1100餘方,但多系偽作。

印譜的版本

有原印鈐蓋、木刻翻摹、摹刻、影印等不同種類。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原印鈐蓋的印譜,能真實儲存原作的風神。

摹刻印譜,是後人對古印和著名篆刻家作品的仿製品,多用銅、玉和石、木等材料,摹刻者也多是頗有造詣的篆刻家。影印印譜,是把原印印拓,照相製成鋅版鈐印,或者用石印、膠印珂羅版(玻璃版)的方法印製,可以與原印相差無幾。

隨著印譜的日益風行,印譜的鈐拓也越發考究,印面用名貴的印泥鈐蓋,印章邊款有烏金拓、蟬翼拓,成為印譜中的有機部分。印譜的種類也更為多,古代印章除了戰國古璽、秦漢印章外,還有封泥、歷代官印、西夏官印、元代花押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