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本圖書館

[拼音]:Wang Tong

中國隋代思想家。字仲淹,門人私諡“文中子”。絳州龍門(今山西稷山縣西)人。幼從父王隆受業,後廣學儒家經典。隋文帝仁壽三年(603),王通獻《太平十二策》,文帝因公卿反對而未採用。煬帝即位後,王通隱居河、汾之間,以著書講學為業,在學業上自立門戶。“往來受業者,不可勝數,蓋千餘人”。王通摹擬六經,著《續書》、《續詩》等,俱已不存。又仿《論語》,敷為《中說》,又名《文中子》,今存。王通提倡儒學,在《文中子》中反覆論述興六經、倡儒學之重要。他以“申周公”“紹宣尼”的儒宗自命,說:“如有用我者,吾其為周公所為乎!千載而下,有申周公之事者,吾不得而見也;千載而下,有紹宣尼之業者,吾不得而讓也。”竭力讚頌孔子和儒家的綱常倫理,“大哉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夫子之力也”。他讚賞“上無為,下自足”的道家觀點。還鑑於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取締佛教,結果反而“推波助瀾、縱風止燎”的教訓,提出了“三教於是乎可一”的主張,倡導儒、佛、道合一,以調和三者之間的矛盾。

王通在哲學思想上提出以元氣、元形、元識區分天、地與人,說:“夫天者統元氣焉,非止蕩蕩蒼蒼之謂也;地者統元形焉,非止山川丘陵之謂也;人者統元識焉,非止圓首方足之謂也。”以氣、形、識分別作為天、地、人之特點,具有樸素唯物論的思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