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園寺公望

[拼音]:Yan Yuan

中國清初思想家、教育家。字易直,又字渾然,號習齋,河北省博野人。青年時期為了維持家計,曾從事農業勞動,但不因此而廢學。19歲時迫於養祖之命,應科舉為秀才。他也鑽研醫術卜筮,並學兵法騎射和技擊。初好陸、王書,後又篤信程朱,曾依照“朱子家禮”居喪,深覺其不合人情,轉而走上批判程朱的道路。他提倡的是所謂唐虞之世的“六府”(金、木、水、火、土、谷)“三事”(正德、利用、厚生)以及“周、孔正學”,包括周官之所謂“三物”,即“六德”(知、仁、聖、義、忠、和)“六行”(孝、友、睦、、任、)“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和孔子的“四教”(文、行、 忠、信)。

顏元在政治上反對豪強兼併,主張“以七字富天下,墾荒,均田,興水利;以六字強天下,人皆兵,官皆將;以九字安天下,舉人才,正大經,興禮樂”。他的社會政治觀反映在教育、學術方面就是倡導農、兵、禮、樂等“習行致用”之學。他認為儒者學為聖賢,不僅要修身齊家,而且要有建功立業,安邦定國的本領。

顏元認為宋明理學教育所培養出來的知識分子,多是一批無用的腐儒,這些“白面書生微獨無經天緯地之略、禮樂兵農之才,率柔脆如婦人女子”,在國家危難時期,皆束手無策,坐而待斃,這是理學教育極其嚴重的後果。

顏元在認識論方面,反對朱熹“理在事先”的謬說,而主張“見理於事”。以顏元看來,孔子只教人習事,人們能夠見理於事,那就徹上徹下,豁然貫通了。孔子是要“能其事”,所以說,他的弟子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朱熹則只要“解其理”,而不是從客觀的事物上下功夫,所以說“幾時讀得天下許多書”。顏元反對這種脫離實事,空談心性,專尚虛文的學風。他平日施教的內容特別注重他所倡導的實事、實用的知識和技能。

顏元晚年曾主持漳南書院,他在書院課目設定方案中,確立了一條原則:“寧粗而實,勿妄而虛”。這個書院包括課授禮、樂、書、數、天文、地理等科的文事齋,課授各種兵法、戰法和射、御、技擊等科的武備齋,課授經史等科的經史齋和課授水學、火學、工學、象數等科的藝能齋。此外,還設理學齋和帖括齋以應時制。顏元在此時間雖短,也曾命諸生習數、習禮、習射、又教弟子舞蹈和舉石習力。

關於教育方法,顏元反對宋明理學家所倡導的閉門讀書、靜坐體認“天理”的方法。顏元認為引導天下士子入故紙堆中,耗盡身心氣力,只能成為弱人、病人和無用的人。“凡從靜坐讀書中討來識見議論,便如望梅畫餅,靠之飢食渴飲不得”。這樣不接觸實際,只教人讀死書的方法,會使受教育者的精神和身體都受到極大的摧殘。

顏元特別強調“習行”、“習動”,這是顏元教育思想中的一大特色。他說:“學而必習,習而必行”。“常動則筋骨疏,氣脈舒,……宋元來儒者皆習靜,今日正可言習動”。顏元主張“習”、“動”的教育原則方法是與他所主張的“實學”的思想密切相聯的,因為要想掌握實用的知識和技能,只有通過“實習”、“實行”才能達到目的。他以學琴作比喻:“今手不彈,心不會,但以講讀琴譜為學琴,是渡河而望江也。”

顏元強調直接經驗的重要,反對空疏無用的理學,積極提倡習行和實學,又強調文武並重,力矯懦弱不振之風。這種見解對當時曾起過一定的啟蒙作用。他講究氣節,堅決不肯出仕;這在當時的士子中,頗為難能可貴。當然,他所諄諄教導的,多偏重封建道德規範和封建經濟事功的踐履,其缺點是泥古不化,缺乏進步的歷史觀點。他的主要著作有《四存篇》、《四書正誤》、《朱子語類評》、《習齋紀餘》等。他的弟子李塨撰《習齋先生年譜》,弟子鍾編纂《顏習齋先生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