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詢

[拼音]:salazu

[英文]:Salar nationality

中國的少數民族。(見彩圖)自稱“撒拉爾”。 漢文史籍稱“撒剌兒”、 “沙喇簇”、“撒拉回”等,系其自稱的不同音譯或簡稱。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及與其毗鄰的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鄉和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一些鄉村,還有少數散居在青海省西寧市及黃南、海北、海西、海南等自治州,甘肅省的夏河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縣、烏魯木齊市等地,與漢、藏、回、維吾爾、哈薩克等族長期雜居。人口為 69102人(1982)。使用撒拉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不少撒拉族人民會講漢語和藏語。沒有本民族文字,一般使用漢文。

族源

早在元代,經新疆遷入循化一帶的中亞撒馬爾罕人與周圍的藏、回、漢、蒙古等族長期相處,互相融合, 逐漸發展而形成。從撒拉族的語言、 人種型別、民間傳說、歷史記載以及風俗習慣、生產經營特點等方面考察,均可證明撒拉族同中亞一帶民族在歷史上密切相關。

歷史發展與社會經濟

元末,撒拉人首領已被中央王朝封為世襲達魯花赤(長官)。明初,受任為世襲“百戶”和“副千戶”,成為本民族的統治者。他們與“尕最”(世襲總掌教)、掌教以及“哈爾”(頭人)構成撒拉族內的剝削階級。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是“阿格乃”、“孔木散”內的獨立小家庭。“阿格乃”意即“兄弟”、“本家子”,是父系血緣關係基礎上的近親組織,由兄弟分居後的小家庭組成。“孔木散”則是“一個根子”或“遠親”之意, 為遠親的血緣組織。 若干個“阿格乃”組成“孔木散”,若干“孔木散”組成“阿格勒”(村莊)。“孔木散”有公共墓地,“阿格勒”有公共的山林和牧場。“阿格乃”內獨立的小家庭起初大都或多或少佔有自己的土地。各小家庭之間在典當或出賣土地時,本“阿格乃”、“孔木散”有優先權,並在生產上有互助習慣。這種原始社會氏族公社的組織形式,為封建統治階級所利用,在撒拉族社會中一直存在很久。至清朝雍正、乾隆時期(1723~1795),撒拉族社會有了較大發展。有6000餘戶(1781),約 3萬餘人,由於人口繁衍增多,在撒拉族地區形成了12“工”,後併為8“工”。“工”相當於鄉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下屬若干自然村。循化縣城以西有街子工、查加工、蘇只工、查漢大寺工,稱為“上四工”;縣城以東有清水工、崖曼工、張尕工、孟達工,稱為“下四工”。合稱“撒拉八工”。當時“八工”的水地大部分已開墾出來,並修築了蜿蜒30餘里的灌溉水渠,生產有很大發展。但與此伴隨而來的是封建壓榨的進一步加重。伊斯蘭教教門中的掌教控制寺院的財產和土地,本身已成為地主。他們子孫相承,與世俗統治者土司一起霸佔群眾土地,肆意妄為,許多農民因而破產。

與此同時,清朝改變過去的“羈縻政策”,加強對撒拉族人民的統治。雍正八年(1730)設立循化營,派兵駐守。乾隆二十七年(1762)又改置循化廳。撒拉族人民不甘本民族地主階級和清朝統治者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爆發了蘇四十三和韓二個領導的起義。蘇四十三領導的撒拉族群眾在“新舊爭教”的掩蓋下,反對老教的封建特權制度──“門宦制度”,打擊土司勢力,曾一度控制循化東部地區,給民族內部的統治階級以很大打擊。當清朝官府前來鎮壓時,這次鬥爭很快發展成為轟轟烈烈的反清起義。起義者一度攻克河州,直搗蘭州,給當時處於盛世的清朝以很大震動。清統治者調集大軍鎮壓了這次起義,起義軍2000餘人全部壯烈犧牲。同治年間和光緒二十一年(1895)撒拉族人民又兩次掀起反清鬥爭。這些起義雖終告失敗,但充分顯示了撒拉族人民反抗封建壓迫的英勇鬥爭精神。

由於封建統治的壓迫和剝削,撒拉族的生產力低下。直至1949年前,他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畜牧業和園藝業。農村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資本主義工商業尚未產生,其經濟結構比較完整地儲存著封建經濟的種種特徵。地租形式以實物租為主,並帶有勞役租的殘餘,超經濟強制是剝削掠奪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撒拉族人民過著極其困苦的生活。

文藝與宗教

撒拉族有豐富多彩、獨具一格的文學藝術。民間流傳著許多傳說、故事、神話、寓言等口頭文學,以及撒拉曲、宴席曲、“花兒”等歌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已對這些寶貴的民族文化進行發掘整理。

撒拉族人民信仰伊斯蘭教。宗教對他們的風俗習慣和文化有很大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教派較多,雖然曾有老教、老新教、新教、新新教之分,但是在基本信仰上並無不同,只是對教義、教律有不同解釋或僅禮儀細節稍有差異。封建統治階級常利用這些不同教派挑起不同教派群眾間的糾紛以至械鬥,給勞動人民造成了很大災難。

建國後的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撒拉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實行民主建政、減租反霸、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於1954年3月成立了循化撒拉族自治縣,1980年5月又成立了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實現了當家做主的權利。自治縣成立後,充分發揮了民族區域自治政權的職能,恢復和發展了生產。1956年循化全縣實現了合作化。30多年來,經濟建設成就顯著,修築了許多水利設施,大大改變了原來的乾旱面貌,農業生產穩步發展。撒拉族農民已使用拖拉機、汽車、收割機、脫粒機等新式農具。工業從無到有, 目前循化全縣已有食品加工、 農牧機械、建築器材等工廠企業。修築了公路幹線,所有鄉和大多數村莊通汽車。培養了一批撒拉族幹部和科技人才,少數民族幹部已佔全縣幹部的39%以上。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撒拉族農村實行了生產責任制,生產和文化教育、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

參考文章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的建制沿革專項地理循化撒拉族自治縣(Xunhua Salazu Zizhixian)的由來中國地理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Jishishan Bao'anzu Dongxiangzu Salazu Zizhixian)的由來中國地理青海省 海東市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