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寺

[拼音]:jidu mulu

[英文]:machine-readable catalogue,MARC

利用計算機識讀和處理的目錄。它是文獻編目內容(資料)經過計算機處理,以程式碼形式記載在一定載體上而形成的一種目錄。

發展簡史

1963年,美國G.W.金等人發表關於美國國會圖書館書目系統自動化的報告,1965年1 月提交了關於機讀目錄的初步報告。1966年1 月,美國國會圖書館開始實施MARC試驗計劃,吸收了16個圖書館參加,制訂了MARCⅠ格式;試編了機讀目錄,同年9 月,生產出機讀目錄試驗磁帶。參加館用這種磁帶試驗生產目錄卡片、書本目錄、新書通報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經過兩年多的試驗,又設計了適合書目資訊交換用的MARCⅡ格式,擴充了字符集,調整和改進了加工系統,1968年7月開始了正式的MARC計劃。1969年3月向全國發行MARCⅡ格式的英文圖書機讀目錄磁帶。機讀目錄的出現,有力地推動了圖書館技術的自動化和標準化。到80年代末,已有英國、聯邦德國、 法國、 加拿大、丹麥、義大利、挪威、瑞典、澳大利亞、日本以及拉丁美洲和非洲共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機讀目錄的研究和開發,建立了機讀目錄系統,生產和發行機讀目錄產品。1977年國際圖書館協會和機構聯合會還主持制定了《國際機讀目錄格式》(UNIMARC)。中國國家圖書館即北京圖書館於1987年開始了中國機讀目錄的開發工作,1991年1月正式發行機讀目錄。

編制過程

將編目資料轉換為機讀記錄,通常要經過以下步驟:

(1)編制輸入工作單:編目人員按照著錄和編目規則,在工作單上對文獻進行著錄標引,同時根據計算機處理的要求,填入程式碼資料以及各種識別符號號。

(2)輸入資料:將輸入工作單上的資料輸入計算機,轉換為計算機可以識別的程式碼形式,並經過機器和人工反覆校驗。

(3)計算機處理:計算機對輸入的資料,按要求進行各種加工處理,組織成統一格式的機讀記錄。一個機讀記錄相當一條書目款目。構成機讀目錄的資料,是以一定的國際、國家或地區的字元圖形編碼字符集的程式碼來記載的,如美國國會圖書館的 MARC使用的就是ALA字符集(美國圖書館協會字符集)。

(4)儲存和輸出:處理好的機讀記錄可存入資料庫或通過通訊線路傳送到其他系統,也可以顯示、列印、以縮微品形式輸出,或者記錄到磁帶、軟盤等磁介質上以供交換。

功用

機讀目錄是圖書館書目資料處理自動化的基礎。它可以用來輔助圖書館的文獻採集、編目、流通等工作;編制和生產目錄卡片、聯合目錄、新書通報及其他目錄索引;開展書目資訊檢索和參考諮詢服務;還可以進行地區間和國際間的書目資訊交換,實現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