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慶陵

[拼音]:Mindong Gaige

[英文]:reforms of Mindon

19世紀60~70年代緬甸封建統治階級為擺脫民族危機而進行的一次改革。又稱曼同改革。

緬王敏東(又譯曼同,1814~1878)乳名貌倫,因采邑在敏東鎮,故名。1853年2月18日廢黜其兄蒲甘敏而登位(1853~1876)。1852年12月20日,英國宣佈佔領下緬甸(見英緬戰爭)。敏東多次派人同英國殖民者談判,以圖收回下緬甸。在克里木戰爭期間,加囊親王建議趁機出兵收復失地,被其拒絕。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爆發。駐緬英軍調往印度鎮壓起義。但敏東拒絕乘此有利時機出兵收復失地,還捐款給英印殖民當局“救濟難民”。

1857年,遷都曼德勒,在加囊親王協助下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企圖擺脫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鞏固其統治。1853年,敏東頒佈法令,限制采邑主的一些權力。1861年,下令取消采邑制。由於行動不堅決,加上采邑主的反對,使一些被廢除的采邑又很快恢復。1862年,進行稅制改革,以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整頓舊稅制,實行按戶計徵的統一稅制。不準地方官瞞報戶數,稅款要全部上交國庫,然後由國家向官吏發放薪俸。他鼓勵紅寶石開採業的發展,並採取措施開墾荒地,興修水利,以提高農業生產。

為了加強同歐美國家的聯絡,學習西方技術,發展本國經濟,敏東派使團出訪歐美各國。他派90多人出國留學。從國外購回機器,興建50多個工廠。從國外購回輪船,發展內河航運事業。他組織人力編制緬文電碼,開辦電報通訊業務。在曼德勒,創辦了第一份緬文報紙。他建立常備軍,辦起兵工廠,聘請外國教官訓練軍隊。在法國技術員幫助下建立鑄幣廠,1861年首次發行孔雀幣。敏東大力提倡佛教,以激發民族感情,提高民族自尊心。他尊重佛教領袖,要求和尚嚴守教規,加強對佛經的研究。1871年,在曼德勒召開第 5屆佛經結集大會,集中2000多位高僧,歷時 5個月,對三藏經進行校訂和註釋,因而得到“第五屆佛經結集護法者”的尊銜。

這是封建地主階級自上而下進行的一次改革,使緬袋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2/323577.html' target='_blank' >櫚木夢幕玫揭歡ǚ⒄埂5牽揮寫ザ飩?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74713.html' target='_blank' >生產關係,只對上層建築某些方面作一些改良。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遭受殖民侵略的國家要求發展經濟的民族願望。大封建主的反對和殖民者的侵略,使改革陷於失敗。敏東之子不滿其父指定加囊親王為王儲,於1866年8月發動宮廷政變,殺死加囊親王。英國殖民者以允許敏東從印度購買軍火為誘餌,迫其簽訂1867年商約。敏東被迫同意降低關稅,放棄許多產品的外貿壟斷權,給在緬的英國人以治外法權。1875年,英國又迫敏東准許紅克倫地區“獨立”,從而控制了這個盛產柚木的地區。英國步步加緊侵略緬甸,不容許緬甸發展民族經濟。敏東改革無法使緬甸擺脫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