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賺

[拼音]:baguwen

明清科舉考試所採用的一種專門文體。又叫制藝、制義、時藝、時文(相對於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須有四段對偶排比的文字,總共包括八股,所以稱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對偶的意思。

八股文濫觴於北宋。王安石變法,認為唐代以詩賦取士,浮華不切實用,於是並多科為進士一科,一律改試經義,文體並無規格,不一定要求對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覺地運用排比筆法,寫成與八股文類似的文章。元代科舉考試,基本沿襲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詔開科舉,對制度、文體都有了明確要求。不過寫法或偶或散,初無定規。成化年間,經王鏊、謝遷、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為興盛,並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此後,一直沿用下來,由明前期而氾濫整個清代,直到戊戌變法後,才隨著科舉考試的停止而廢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點,大致為以下幾方面:

(1)題目一律用《五經》、《四書》中的原文。其中又分大題、小題兩類。鄉試、會試多用大題,題意比較完整。又分連章題、全章題、數節題、一節題、數句題、單句題等等。童試多用小題,題意都不完整。由於童試場次多,只考《四書》義,不考《五經》義,而又要避免重題。經歷幾百年後,完整的句子已不夠用了。考官便想方設法出怪題、難題,乃至不惜割裂原意,將上下兩章、兩節互不相關的文句合為一題,或各取半句湊成一題,叫做截搭題或冒上題、承下題、上全下偏題、上偏下全題等等。考生只好生拉硬扯,綴合成文,近乎文字遊戲。

(2)內容必須以程朱學派的註釋為準。歷代解經之作很多,科舉考試只用程朱一派。《周易》依程傳朱學本義,《尚書》依朱熹學生蔡沈傳,《詩經》依朱熹《詩集傳》,《春秋》依胡安國傳,而以《左傳》為本事,《禮記》依陳澔集傳,《四書》依朱熹集註。考生行文命意,必須就題闡釋,依注作解,不得擅自生髮,獨出新論,毫無獨立思考的餘地。八股文還要求代聖人立言。如題目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及其門人的話,則必須模擬語意,即使是陽虎、荷丈人、齊人妻妾等各類人物,也要設身處地,肖其口吻。只有記事題和連章題不用模擬口氣。

(3)體裁結構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大結等部分組成。

破題──以二句散行文字,將題目字面意義破釋。

承題──用四、五句散行文字,將破題中緊要之意,承接而下,引申而言,使之曉暢。要求明快關連,不可脫節。

起講──又叫小講、原起,以散行渾寫題意,籠罩全域性。

入題──又叫入手、提筆、領上、領題,作用是從上文引到本題。

起股──又叫起比、題比、提股、前股。用四五句或八九句雙行文字,開始發議論。兩扇句式必須相同,要求相對成文,形成排偶。中股、後股、束股也是如此。

中股──又叫中比,句式雙行,多少無定製。內容是全篇的重心所在,必須盡情發揮,進一步搜剔題中正反神理奧妙,要求鎖上關下,輕鬆靈活,宜虛不宜實。

後股──又叫後比,句式雙行,多少無定製。作用是暢發中比所未盡,或推開,或墊襯,要求莊重踏實,振起全篇精神。

束股──又叫束比。雙行,每扇二、三句或四、五句。用來回應、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

大結──為全文結束語,散行,不一定用對偶。不用聖賢口氣,可以發揮己意。明人大結每及時事,往往多觸諱忌,清代廢去,改為三、四句收束。又叫收結或落下。

八股文的字數也有限定。明初制度:鄉試、會試,用《五經》義一道,500字。《四書》義一道,300字。清康熙時要求550字,乾隆以後一律以700字為準。書寫亦有格式。

八股文雖有大量排偶,卻不是駢體文,不用四六句式,不求押韻,不事藻飾。通常禁用類似詩賦中的形容描寫誇張華麗詞語。雖然屬於議論文,都不許引證古史,不許巧設比喻。嚴重束縛思想感情,文章寡淡無味。

明清兩代,八股文是幾乎所有官私學校的必修課。從童試到鄉試、會試都要用它。不會寫八股文,就無法通過科舉考試,就難以得官。而八股文的唯一用途,即在於應付科舉,此外毫無實用價值。不論公私文書、文史著作,記事、抒情、說理,都無法採用八股形式。因而人們把它比作敲門磚,中試之後,就棄之不顧。其弊病是十分明顯的。明清時期許多有識之士,均對八股文深惡痛絕。它最後終於被廢棄,是歷史的必然。